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子實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子實體是中國科技名詞。

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字系統,一是5500年前兩河流域蘇米爾人創造的楔形文字[1],二是5000多年前尼羅河流域古埃及人創造的聖書字[2],三是3300年前中國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四是1500年前起源於中美洲的瑪雅文字。其它文字都早已消亡,只有中國文字的發展未曾斷裂,從商代一直傳承至今,漢字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文字,這是我們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

名詞解釋

子實體(fruiting body,sporocarp,fructification)是高等真菌的產孢構造,即果實體,由已組織化了的菌絲體組成。在擔子菌中又叫擔子果,在子囊菌中又叫子囊果。無論是有性生殖還是無性生殖,無論結構簡單或複雜,都稱其產孢結構為子實體。

菌絲的氣生菌絲體主要特化成各種形態的子實體。子實體是指在其裡面或上面可產無性或有性孢子,有一定形態和構造的任何菌絲體組織。

子實體(fruiting body,fructification)為真菌的產生孢子的生殖體,一般稱為擔孢子體,但對子囊菌和擔子菌來說,如子囊果、擔子果那樣而分別由菌絲組織構成的各種形狀的,特稱為子實體。

在粘菌類,是由變形體形成原質果——變形子實體、粘菌體——團塊子實體,以及柄孢子囊群等子實體。集胞粘菌綱,則是由假變形體而形成累積子實體。

子實體是食用菌、藥用菌的主要食用、藥用的部分。

形態結構

自然界大型真菌的子實體形態相當複雜,形狀因菌類不同而各異,有傘狀、筆狀、頭狀、耳狀、舌狀、球狀、花朵狀、樹枝狀等,其中絕大多數屬於外形像傘的種類,常常叫做傘菌,如蠟傘科、鵝膏菌科、蘑菇科等;少數屬於非傘形的多孔菌類和子囊菌類,如木耳科、馬勃科、羊肚菌科等。我們從傘菌類、非褶菌類、膠質菌類、腹菌類、子囊菌類五大類對真菌的形態作簡單描述。而以傘狀最多。

傘菌類

一般都有菌蓋和菌柄,不同種類食用菌子實體生長習性,狀態也不相同,有單生、叢生、簇生和排列成覆瓦狀等。

1.菌蓋

菌蓋由表皮、菌肉及菌褶組成,在表皮層的菌絲里含有不同的色素,因而使菌蓋呈現出不同的顏色,各種顏色還隨着子實體的生長發育和環境干、濕度或光照情況而變化。菌蓋的大小和形狀各不相同,有圓形、半圓形、傘形、半球形、斗笠形、鐘形、漏斗形、半漏斗形、卵圓形、圓錐形、喇叭形、馬鞍形等。菌蓋直徑大小不等,一般情況下,我們將菌蓋直徑小於6cm的劃為小型,6~10cm的劃為中型,超過10cm的劃為大型。菌蓋的質地有肉質、膜質、膠質、蠟質和革質之分,有軟、硬和脆等區別。菌蓋的中部有平展、凸起、尖突、臍狀或下凹等。菌蓋邊緣全緣或開裂,具條紋或粗條棱。邊緣有內捲曲、上翹、反卷、波狀、花瓣狀等。

菌蓋表面有光滑、具皺紋、條紋、龜裂等之分;有乾燥、濕潤、水浸狀、粘、粘滑、膠粘等,還有的表面粗糙具纖毛、叢毛狀鱗片或呈粉末狀。鵝膏菌科的部分種類在發育過程中,外菌幕殘留在菌蓋表面而形成角錐狀、疣狀或塊鱗片。

2.菌褶和菌管

傘菌類的菌褶或菌管生長在菌蓋下面,上面連接着菌肉,這部分稱做子實層體。其顏色除它本身的以外,往往隨着子實體的變化而表現出來的是各種孢子的顏色。菌褶或菌管與菌柄着生關係是分屬的重要依據之一。一般有以下着生情況:①菌褶的一端或菌管直接着生在菌柄上的叫直生;②一部分着生在菌柄上,而另一部分稍向上彎曲的叫彎生(或凹生);③不着生在菌柄上,且有一段距離的叫離生;④沿着菌柄向下生長的叫延生。以上情況有時隨軍着子實體的生長而有程度上的差異。

菌褶和菌管的排列情況也是多種多樣的。菌褶之間沒有短菌褶的叫等長,而具短菌褶的叫不等長。有些菌褶之間有窄小的橫脈相連。有的菌褶相互交織成網狀,如雞油菌。具有菌管的種類,菌管之間有的易分離,有的不宜分離。管口的顏色往往和菌管裡面不一致。管口直徑大的有幾毫米,小的不足1mm。管口呈圓形或多角形等。有的菌管呈輻射狀排列,管口有單孔和復孔之分。菌褶的邊緣分平滑、波狀、鋸齒或粗糙呈顆粒狀等。

3.菌柄

菌柄有長短、有無、形狀各異,長短為1~50cm,粗細從0.1~10cm。與菌蓋着生關係分中生、偏生或側生。菌柄的形狀有圓柱形、棒形、紡錘形等。菌柄有分枝的,也有基部膨大的相互聯合在一起,或延伸成假根的。有的彎曲、扭轉。部分菌柄纖維質、肉質或脆骨質,表面光滑或具鱗片或條紋。菌柄內部又分為鬆軟、空心或實心(中實、內實),有的種類隨子實體的成長而由實心變為空心。

4.菌環

菌環是內菌幕的遺蹟。當子實體幼小時,在菌褶表面有一層膜質組織,叫內菌幕,在子實體生長的過程中,內菌幕與菌蓋脫離,便遺留在菌柄上形成菌環。菌環有大小,厚薄、質地、單層、雙層等形狀,一般生長在菌柄的上部、中部或下部。有少數種類的菌環可與菌柄脫離而移動,有的菌環早期存在,後期消失,有的菌環易破碎而懸掛在菌蓋邊緣,有的菌環不呈膜質而呈蛛網狀。

5.菌托

菌托是由外菌膜遺留在菌柄基部而形成的,其形狀有苞狀、稍狀、鱗莖狀、杯狀、杵狀,有的由數圈顆粒組成。

非褶菌類

此類真菌如雞油菌屬、珊瑚菌屬、猴頭菌屬、多孔菌科、靈芝科等的子實體多為棒狀(棒珊菌)、喇叭狀(雞油菌)、多分枝、有軟刺組織,蓋疊生呈覆瓦狀生長(雲芝),菌蓋有大鱗片、半圓形、扁平而厚、似扇形、近蹄形等多種特徵。

珊瑚菌屬、猴頭菌屬、多孔菌科、靈芝科等多藥用菌,如靈芝、茯苓、雲芝、桑黃、猴頭、樺褐孔菌等。

猴菇菌片、靈芝膠囊、靈芝孢子粉、雲芝肝泰、茯苓餅都是著名的藥品製劑。

膠質菌類

膠質菌類主要是木耳、金耳、銀耳等大型真菌。子實體耳狀,膠質,顏色鮮艷,多瓣叢生,腦狀、半漏斗狀、耳狀、盤形等,生於立木或腐木上。子實體膠質豐富,可美容養顏等,為名貴食用菌,可以進行人工栽培。

我國是世界木耳、金耳、銀耳栽培主要國家,產量占世界的95%以上,為主要出口國。

腹菌類

腹菌類主要包括馬勃科、鳥巢菌科、地星科等大型真菌,馬勃類真菌子實體肉質,梨形、頭形、陀螺形、球形,幼時內部白色,老後外包被牛皮紙樣,內呈粉末狀,干或濕,或碰擊時外包皮開裂,粉末可放出,放出即孢子。

馬勃類真菌放出孢子,灰狀,是很好的外傷藥。

馬勃幼嫩子實體是美味的食用菌。

子囊菌類

子囊菌的子實體,即營養體為具有隔膜的菌絲體,有性繁殖產生子囊,其內生子囊孢子,一般為8個。無性繁殖大多發達,可產生大量分生孢子。

子囊菌類包括地舌科、羊肚菌科、馬鞍菌科、盤菌科等,多為肉質,碗形、羊肚形、馬鞍形、鐘形等。

羊肚菌味道鮮美,是名貴食用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