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孙熙国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孙熙国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
出生 1965年
山东安丘
国籍 中国
母校 北京大学、山东大学
职业 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者

孙熙国山东安丘人,哲学博士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1]教授博士生导师 [2],国际易学联合会会长 ,北京大学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教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哲学史”课题组首席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3]

先后主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对象与理论体系”、“周易古经与诸子之学”、“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多次获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人物经历

个人经历

1986年,本科毕业于兰州大学哲学系。

1989年,获武汉大学哲学硕士学位。

1989年,任教于山东大学马列主义教学部。

1994年,破格晋升山东大学副教授,1999年破格晋升教授;曾任山东大学马列部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2003年,获山东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2004年,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后流动站进行博士后研究。

2006年,被聘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2009年6月–2014年6月,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2009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2009年12月,任北京大学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2011年6月起,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

2012年,入选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中国哲学史” 课题组首席专家。

2014年6月起,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

2015年1月,入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2021年1月30日,国际易学联合会举行第五届理事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了第五届理事会负责人和常务理事,孙熙国当选会长。

现任任职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导。北京大学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教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哲学史”课题组首席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山东大学、兰州大学、重庆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校兼职教授。台湾大学客座教授。兼任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理事长、国际易经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易学与科学委员会副理事长、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人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现代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会副会长。

先后主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对象与理论体系”、“周易古经与诸子之学”“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多次获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出版《先秦哲学的意蕴——中国哲学早期重要概念研究》《拨开智慧的迷雾——黄宗羲启蒙哲学面面观》《中西哲学的当代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合著)《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合著)、《全球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合著)等。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必修),该书被教育部指定为全国统用标准实验教科书。

研究方向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中国古代哲学

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发展

4.中国传统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所授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本科)、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本科)、周易精读(本科)、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硕士)、马克思主义 经典著作选读(硕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硕士)、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博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博士)、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研究 (博士)、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讲座(博士)等。

代表作品

著作

1.《中国哲学史》(上、下册)(首席专家之一),人民出版社。

2.《先秦哲学的意蕴——中国哲学早期重要概念研究》,华夏出版社。

3.《中西哲学的当代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合作),人民出版社。

4.《大道之源——〈易经〉》(第一作者),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5.《全球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第一作者), 山东大学出版社。

6.《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一作者),兰州大学出版社。

孙熙国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 孙熙国

7.《拨开智慧的迷雾——黄宗羲启蒙哲学面面观》,明天出版社。

8.《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论文

1.道的哲学抽象历程 《文史哲》1992年第6期。

2.论古代哲学发展过程中物质与精神的互渗现象 《文史哲》1994年第5期。

3.周易古经与诸子之学(合作) 《哲学研究》1998年第2期。

4.王充唯物主义与无神论思想质疑 《哲学研究》1998年第10期。

5.论孔子思想的实践指归 《哲学研究》2000年第12期。

6.老子对“道”的三重规定及其哲学启示 《哲学研究》2001年第10期。

7.唯物史观的创立与人的本质的发现 《哲学研究》2005年第11期。

8.论《尚书》“德”范畴的形上义蕴(合作) 《哲学研究》2006年底12期。

9.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对话 《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10.知“道”、成“道”与行“道” (合作)《哲学研究》2007年第12期。

1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两个基本前提和两条实现路径(合作) 《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2期。

12.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北京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1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对象与整体建构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2期。

14.构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整体框架 《人民日报》2012年04月06日

15.是地道的唯心主义哲学还是唯物史观的秘密诞生地 《学术月刊》2013年第5期。

16.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与资本批判理论的统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资本论》比较研究(合作)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

17.科学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光明日报》2015年01月08日。

1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二重超越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年第3期。

获奖情况

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次,获山东省高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次[4]

学术专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中国古代哲学;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发展;

中国传统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兼职

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理事长、国际易学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易学与科学委员会副理事长、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人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现代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高教学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会副会长。

教学名言

研究马克思主义,首先要拥护共产党,反对共产党就是反对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就是一门为人类求解放的科学,这里的“人类”,就是人民,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支持者和拥护者。

没有人性的人不可谓之“人”,没有党性的党员不可谓之“党员”。

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要讲规律、有实效,不能做无效传播。

要树立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观目标,从思维能力、思维层次、思维水平上强化自我积淀。

人最大的痛苦就是说一些自己都不相信的话。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就是强调“知行合一”,但是不能抛弃了前期的学习和研究,学习研究之后才能做到真正地相信。内圣方可外王,真正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前提是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天地之间无一物相肖者,以是知万物虽多,其实一物”,就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特殊与一般的道理。

视频

齐鲁大讲坛——孙熙国2018年1月15日发布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