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孙道临」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孙道临(1921年12月18日—2007年12月28日),原名孙以亮,出生于北京市,原籍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中国内地演员、导演,毕…”)
 
 
(未顯示由 4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7 次修訂)
行 1: 行 1:
孙道临(1921年12月18日—2007年12月28日),原名孙以亮,出生于北京市,原籍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中国内地演员、导演,毕业于燕京大学哲学系。
+
{{Refimprove|…(需要补充更多参考来源)…|time=2019-11-21}}
1948年,参演个人首部电影《大团圆》 [1]  。1949年,凭借主演的剧情电影《乌鸦与麻雀》获得中国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评奖个人一等奖 [2]  。1954年,主演战争电影《渡江侦察记》 [3]  。1959年,由其出演的剧情电影《万紫千红总是春》上映 [4]  。1963年,在剧情电影《早春二月》中饰演肖涧秋 [5]  。1979年,主演人物传记电影《李四光》 [6]  。1984年,自编自导自演剧情电影《雷雨》 [7]  。1986年,自导自演剧情电影《非常大总统》 [8]  。1988年,担任央视春晚主持人 [9]  。1995年,获得电影世纪奖最佳男演员奖 [10]  。2000年,与姚寿康联合执导的传记电影《詹天佑》获得第7届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故事片奖 [11]  、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12]  。2005年,获得中国电影百年百位优秀演员奖 [13]  。2007年12月28日,孙道临因突发心脏病在上海华东医院去世,享年86岁 [14]  。
+
 
 +
''' 孙道临''' (1921年12月18日—2007年12月28日),原名孙以亮,出生于北京市,原籍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中国内地演员、导演,毕业于[[ 燕京大学]][[ 哲学]] 系。
 +
1948年,参演个人首部电影《[[ 大团圆]] 》。1949年,凭借主演的剧情电影《[[ 乌鸦与麻雀]] 》获得中国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评奖个人一等奖。1954年,主演战争电影《[[ 渡江侦察记]] 》。1959年,由其出演的剧情电影《[[ 万紫千红总是春]] 》上映。1963年,在剧情电影《[[ 早春二月]] 》中饰演肖涧秋。1979年,主演人物传记电影《李四光》。1984年,自编自导自演剧情电影《雷雨》。1986年,自导自演剧情电影《非常大总统》。1988年,担任央视春晚主持人。1995年,获得电影世纪奖最佳男演员奖 。2000年,与姚寿康联合执导的传记电影《詹天佑》获得第7届[[ 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故事片奖]]  、中宣部“[[ 五个一工程奖]] 。2005年,获得中国电影百年百位优秀演员奖 。2007年12月28日,孙道临因突发心脏病在上海华东医院去世,享年86岁
 +
 
 +
{{Infobox person
 +
| 姓名    =   孙道临
 +
| 圖像    = [[File:孙道临.jpg|缩略图|center|[http://p0.so.qhimgs1.com/bdr/_240_/t014d797ebde63d6fd0.jpg 原图链接] [https://weibo.com/u/5453485451?is_all=1 来自新浪微博]]]
 +
| 圖像說明 = 
 +
| 出生日期 = 
 +
| 出生地  = 北京
 +
| 逝世日期 = {{Death date and age|2007|12|28|1921|12|18}}
 +
| 國籍    = 中國
 +
| 别名    =  孙以亮
 +
| 職業    =  演员、导演
 +
| 知名原因 =  获得中国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评奖个人一等奖
 +
| 知名作品 = 《乌鸦与麻雀》<br>《万紫千红总是春》 <br>《早春二月》<br>《雷雨》<br> 
 +
}}
 +
 
 +
== '''目录''' ==
 +
 
 +
1演艺经历
 +
 
 +
2工作经历
 +
 
 +
3主要作品
 +
 
 +
4轶事典故
 +
 
 +
5艺术展馆
 +
 
 +
6人物评价
 +
 
 +
7杰出贡献
 +
 
 +
8后世纪念
 +
 
 +
== '''演艺经历''' ==
 +
 
 +
1921年12月生,浙江嘉善人。中共党员 幼年时代生活
 +
 
 +
在一个知识家庭。1938年入燕京大学哲学系学习,曾参加燕京剧社的演出,在校期间曾演出过《[[雷雨]]》《[[生死恋]]》等剧。
 +
 
 +
1947年毕业于燕京大学。
 +
 
 +
1943年起参加中国旅行剧团、上海国华剧社等演剧团体。
 +
 
 +
1948年开始步入影坛。
 +
 
 +
1949年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
 +
 
 +
1984年后孙道临自编自导影片《雷雨》、《非常大总统》,并在两片中分别饰演男主角。1992年执导了根据肖复兴小说改编的电影《继母》。2001年,80岁的他导演的电影《詹天佑》荣获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故事片奖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
 
 +
出版有诗歌散文集《走进阳光》、盒带《唐诗欣赏》等。
 +
 
 +
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燕京大学被迫关闭,孙道临失学,1943年加入中国旅行剧团,正式开始演员生涯。以后,又辗转加入上海国华剧社和北平南北剧社,演出过话剧《雷雨》、《日出》、《家》、《茶花女》等,并导演《青春》一剧,开始在舞台上崭露头角。
 +
 
 +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便返回燕京大学,于1947年毕业,并加入北平艺术馆,演出了黄宗江编剧的《大团圆》。1948年,金山组织上海清华影业公司将《大团圆》改编成电影,孙道临仍扮演三弟,从此登上银幕。
 +
 
 +
1949年孙道临参加了上海远东影业公司《大雷雨》的拍摄,并在昆仑影业公司完成《乌鸦与麻雀》一片的拍摄。此片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评奖中获个人一等奖]]。
 +
 
 +
新中国成立后,他加入上影厂继续从事表演创作。主演及参演了《民主青年进行曲》、《女司机》、《南岛风云》、《家》、《不夜城》、《永不消逝的电波》、《万紫千红总是春》、《革命家庭》、《早春二月》等10余部影片的拍摄,其中以各种不同的身份,塑造了性格迥异的银幕形象。表演深沉、自然,富有激情,都是中国电影表演画廊中的佳作,他的嗓音浑厚,吐字清晰,感情丰富,他所配音的影片有《王子复仇记》,解说的影片《鲁迅传》,都极有魅力,又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朗诵艺术家]]。
 +
 
 +
孙道临也是一位优秀的导演,1984年后他自编自导影片《雷雨》、《非常大总统》,1992年执导了根据肖复兴小说改编的电影《继母》。而近来他被人们提起最多的是执导的电影《詹天佑》,2001年,80岁的他导演的电影《詹天佑》荣获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故事片奖。在北京的首映式上,孙道临所享受到的"掌声与喝彩"比那些当红明星们要热烈得多。
 +
 
 +
2007年12月28日早上8时59分,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因病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86岁。
 +
 
 +
== '''工作经历''' ==
 +
 
 +
上影厂1943年中国旅行剧团任演员。
 +
 
 +
1944年上海国华剧社演员。
 +
 
 +
1944至1945年北京南北剧社演员、编导。
 +
 
 +
1947年毕业于北京燕京大学哲学系。
 +
 
 +
1948年上海清华影业公司任演员。
 +
 
 +
1949年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导演。
 +
 
 +
历任中国影协第五届理事、主席团委员、上海市人大代表、现任第六届代表(顾问)
 +
 
 +
== '''主要作品''' ==
 +
 
 +
《詹天佑》(2001年,导演)
 +
 
 +
《继母》(1992年)
 +
 
 +
《非常大总统》Speclal President(1986年,兼编导)
 +
 
 +
《雷雨》Thunderstorm(1984年,兼编导)
 +
 
 +
《一盘没有下完的棋》Mikan no taikyoku
 +
 
 +
《李四光》(1979年)
 +
 
 +
《早春二月》Early Spring(1963年)
 +
 
 +
《51号兵站》(1961年)
 +
 
 +
《革命家庭》Revolutionary Family, A(1960年)
 +
 
 +
《万紫千红总是春》(1959年)
 +
 
 +
《红色的种子》The Red Seed(1958年)
 +
 
 +
《永不消逝的电波》(1958年)
 +
 
 +
《不夜城》(1957年)
 +
 
 +
《春天来了》Spring Has Arrived(1956年)
 +
 
 +
《家》Family, The(1956年)
 +
 
 +
《南岛风云》(大陆 1955年)
 +
 
 +
《渡江侦察记》Reconnaissance Across The Yangtse(1954年)
 +
 
 +
《女司机》Woman Locomotive Engineers(1951年)
 +
 
 +
《民主青年进行曲》Democratic Youth March(1950年)
 +
 
 +
《乌鸦与麻雀》、《大雷雨》(1949年)
 +
 
 +
《大团圆》(1948年)
 +
 
 +
== 视频 ==
 +
 
 +
{{#ev:youku|XMjA5MDc3Njc2|460|inline|滕王阁序孙道临 |frame}}
 +
 
 +
{{#ev:youku|XMTMzNTA0MTkwNA|460|inline|老电影革命家庭 于蓝孙道临等|frame}}
 +
 
 +
== 轶事典故 ==
 +
 
 +
孙道临出生地是北京惜薪司附近的四合院。儿时个性内向,有点儿反叛精神。上中学后被老师同学称为神童。15岁写成了短篇小说《母子俩》,后考入了燕京大学哲学系。
 +
 
 +
== 鬼子面前耍花腔 ==
 +
 
 +
《京味九侃》中有这样一段故事:秦所长是正儿八经的老地下党,从抗战期间就是北京城内潜伏的一个暗字号的小八爷。为了这个,他还让日本人抓进过宪兵队,差一点儿就为国捐躯了。不过坐牢也有坐牢的运气,秦所长进宪兵队的时候关在一块儿那位叫孙以亮,也是抗日犯,但斗争经验就比他丰富多了。老秦从他那儿学了不少对付鬼子的办法。比如鬼子不允许犯人之间说话通风,只要被发现互相交谈就是一顿毒打。孙以亮教老秦把手绢盖在脸上躺着,这样悄悄说话通气,看守就没法发现了。鬼子也不是傻瓜,看见他们脸上盖着手绢就进来查问。孙以亮从容不迫,回答得滴水不漏--你们牢里电灯老亮着,我不盖个东西怎么睡得着觉?要不,你们把灯闭了?鬼子看守琢磨了半天,最后也不得不承认他说的有理。在鬼子面前花枪耍得这么利落,这位孙以亮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他还有一个名字大家可能更加熟悉,就叫做--孙道临。(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燕大被日军占领,20余名师生被捕,其中就有孙道临)
 +
 
 +
 
 +
 
 +
== 机缘 ==
 +
 
 +
当时,黄宗江正自译独幕话剧《窗外》,一次路遇孙道临,情不自禁地为他讲起了剧情,并力邀他出演。孙道临答应试试看,想不到演出一举成功,从此又演了《雷雨》、《镀金》、《生死恋》等剧。由此放下哲学书,一头栽进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戏剧理论。几年后,孙道临考入唐槐秋的"中旅剧团",与黄宗江一起开始了从艺生涯。
 +
 
 +
== '''婚姻''' ==
 +
 
 +
电影演员孙道临和越剧演员王文娟于20世纪60年代结婚,但对二人世界的生活一直做低调处理。孙道临在他出版的专集《走进阳光》中,甚至对两人的婚事只字未提。
 +
 
 +
孙道临出生于北京,在燕京大学读书期间,受同窗挚友黄宗江的影响,逐渐走上电影的道路。之后在《乌鸦与麻雀》《渡江侦察记》等影片中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角色,成为一颗璀璨的明星。但年届四十的孙道临一直没有理想的意中人。
 +
 
 +
王文娟是浙江嵊县人,13岁到上海学唱绍兴文戏,因聪明好学,很快挑起头肩花旦的重任。20世纪50年代由她主演的《春香传》《红楼梦》《追鱼》。但因为忙于演艺事业,直到50年代末,已过而立之年的王文娟仍待字闺中。
 +
 
 +
有段时期,孙道临几乎被越剧醉倒,只要能腾出时间,他就去观看由王文娟主演的越剧。有一次,孙道临直率地去找黄宗江和黄宗英兄妹俩:"嗳,
 +
我想结婚了,请帮忙找个对象。"黄宗江说:"算来只有越剧团的王文娟还待字闺中,不知你对她感觉如何,如合得来,这大媒人我包下来了。"孙道临的心事被另一位热心人也察觉出来了,她就是孙道临的同事张瑞芳大姐。在几位好心人的促成下,60年代初,这一对大龄男女终于完婚了。这一年孙道临39岁,王文娟35岁。
 +
 
 +
当孙道临因主演《早春二月》受批判、王文娟因拍摄《红楼梦》被戴上专演才子佳人的帽子时,两人又共渡劫难。80年代,他俩迎来了新的艺术青春。年过古稀,夫妻两人又携手合作,把越剧《孟丽君》移植到荧屏上且好评如潮。
 +
 
 +
== '''燕京大学''' ==
 +
 
 +
祖籍浙江嘉善,出生地是北京薪司附近的四合院,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念的是名气很响的崇德小学,儿时个性内向.
 +
 
 +
他立志长大后要象大鹏展翅那样高翔,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上了中学,他果真被老师同学称为神童,15岁就写成短篇小说《母子俩》,发表于题头为"大鹏"的校刊上。小说的人物来自于他上学路上常见的贫民窟众生相。于是他凭着这股才气考入了燕京大学哲学系。
 +
 
 +
== 情结 ==
 +
 
 +
《雷雨》,孙道临说与之有解不完的情结。年少时演周冲,年长时演周萍,年老时又自编自导电影《雷雨》并自演周朴园。可以说《雷雨》是他的启蒙戏,有着70年之久的不解之缘。
 +
 
 +
黄宗江收到不少署名"繁漪"的求爱信,他也收到不少署名"四凤"的情书,还附诗一首:"夜来晨雾迷长空,路上行人不见踪,短笛一声清响处,东方才见日头红"。黄宗江为他到处寻找这支"短笛",而他也盼见东方日头红,一时称为校园美谈。直至1984年,时光流逝了50个春秋,孙道临的《雷雨》情结越发浓烈,他把此剧搬上了银幕,并且自导自演。不过当年的"周冲"已变成了"周朴园","周朴园"这回没有收到情书,却收到众多影迷赞扬此片的来信,包括曹禺先生本人也对此片作了肯定。50年前的"短笛"终于响起,响在他的耳畔,响在他的心坎里。
 +
 
 +
'''配音朗颂'''
 +
 
 +
孙道临不仅在国产片银幕上成功塑造了许多激情鲜活的角色,还是一位出色的译制片配音大师。他为《王子复仇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基督山伯爵》等多部脍炙人口的作品配过音,特别是1958年他在《王子复仇记》中为王子哈姆雷特配的音堪称银幕经典。
 +
 
 +
《王子复仇记》是孙道临的杰作。孙道临在这部电影的配音中所达到的成就,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连他自己也没有能超越。孙道临配的哈姆雷特立刻就成了演艺界训练口音的标准教材,甚至对全国人民从此以后的说话腔调产生了潜在的影响。孙道临配的哈姆雷特,潇洒、俊逸、高贵而绝无媚俗气。在此基调上,各种情绪起伏上下,流转跌宕,令人耳不暇闻。从一出场的疑惑忧伤,到鬼魂告白后的悲悯激愤,装疯卖傻时的冷嘲热疯,海滨独白的浩瀚思虑,他都能拿捏火候,妙到毫颠,表现出惊人的节奏和情绪控制能力,其专业技巧和素养当世无人能及。
 +
 
 +
电影《王子复仇记》是以卞之琳的翻译为底本的,仅凭这个就是绝响了。该片由孙道临和上译厂著名演员程之、张同凝配音。
 +
 
 +
同时,孙道临热心推动和参与群众性朗诵活动,耄耋老人还担任着中国朗诵协会的会长。
 +
 
 +
'''兵系列'''
 +
 
 +
走上银幕与舞台后,孙道临演了不少与自己气质相符的文人形象。但万万想不到的是却与演兵结缘,文人演兵,不单同仁与影迷为之惊奇,连他本人也感到不可思议。表面上看似乎出人意料,其实之中自有内在的因果关系。全国解放为他带来艺术的春天,他作为上影的一名年轻演员,与赵丹、白杨、张瑞芳、秦怡一起敲锣打鼓扭秧歌,迎接解放军进城。见到英姿勃发的战士,他心潮激荡,献上一束花,端上一杯水表示爱慕之心,不久他又随文艺考察团到山东老区参观学习,结识了拥军模范姚大娘,曾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战斗英雄在她的照护下养好伤,重上前线。他从姚大娘那儿听到战士们英勇杀敌的动人故事,彻夜难眠,用自己的亲身感受写成了《姚大娘》散文,发表在《解放日报》,引起过不少人的共鸣。
 +
 
 +
他还结识了一位屡建战功的地雷英雄,形象瘦削精干,却拼死炸毁敌人十几座碉堡,虽然一字不识,却自制了各种土地雷,与乡亲们一起打退了敌人的多次扫荡,他一一记下了这些传奇故事,称为塑造角色的创作素材。接着,孙道临又与铁牛、冯哲等演员一起奔赴战火连天的抗美援朝前线,这回他亲身感受了战争的残酷性和志愿军战士英勇不屈的精神,并且作了牺牲的思想准备。出发途中路过北京,他到姐姐家辞别,并告诫不要告诉妈妈,以表壮士一去不复返的决心。到了战争第一线,他们与战士们同吃同住同战斗,夜行军百里不叫累,下战壕为战士演出,哪怕一段朗诵一段快板都会激励战士的士气,而战士们的斗志反过来也激励他们的创作激情。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一个个英雄在他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枪林弹雨的战争环境在他面前展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当一名为国而战的战士该有多光荣,"他在日记中写下了切身体会。在这段刻骨铭心的日子里,与他同时赴朝的另一位演员范正刚同志真的牺牲在朝鲜战场,牺牲时范正刚的手里还捏着为战士说快板的敲板,口袋里装着还未寄出的给家中寡嫂的信。信已沾着血迹,字却清晰可见:"为使同志们此去有收获,我就是牺牲了也值得。"此话不幸成了事实,铁牛为之挥泪,冯哲轻抚烈士遗体,孙道临则踏着烈士的足迹,完成烈士的遗志。他从朝鲜战场回来即投拍电影《[[渡江侦察记]]》,侦察连长李春林是他第一次演兵,一开始心中没底,他请扮演敌情报处长的陈述为自己画像,一身军装,手握驳壳枪,眉毛飞扬,眼神炯炯,显露机警灵敏的神情……外型似乎有点象,但气质神韵呢?内心世界的思想感情呢?与角色的距离就明显了。然而奇了,当他唤起在抗美援朝前线时的那种激情时,当他回忆起那段难忘岁月时,姚大娘、地雷英雄、可爱的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便在脑海浮现,一旦他把这种独特感受融化于角色中,无形的距离就缩短了,李连长被他演得活灵活现。此片公映,反响强烈,荣获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影片一等奖。此后,戏路贯通,演兵不断,《[[南岛风云]]》中的游击队长、《[[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地下党员、《[[红色的种]]子》中的政委、《[[革命家庭]]》中的革命者、《[[51号兵站]]》中的指导员……组成了他在银幕上的"兵系列"。
 +
 
 +
'''羊倌生涯'''
 +
 
 +
《早春二月》是孙道临的代表作,《李四光》则是他主演的第一部传记片,前片拍于20世纪60年代,后片拍80年代。然而,此二片的创作契机与轨迹可以追溯到解放前。
 +
 
 +
一九四二年,抗日战争的炮火烧到了北京城,也击碎了他的书生梦,日寇封锁了多个大学,他不愿当日伪学校的学生,在近郊的荒蛮之地当起了羊倌,自食其力以示"破国"之哀。大学生当羊倌,未来的哲学家甩起了羊鞭,这真是离奇得可以!整整一年多,他起早摸黑上山放羊,在交通口围了一片地当牧场,与羊共舞,其乐无穷,既当场主又当采购员、饲养员和推销员,清早上山割草作饲料,下午挤奶装瓶,傍晚骑车跑城吆喝一声"卖羊奶! "。回来已值深夜,还得刷洗奶瓶后才与羊共眠。以温顺的心境与羊共舞,喂料时轻手轻脚,与羊对话也柔声柔气,挤奶动作更须温文尔雅,每天还领着羊群到夕阳下散步,在小溪边为之洗浴,这便是他自称的"养羊秘诀"。经过精心饲养,羊羔只只肥壮,羊奶又浓又香。交通口出了个大学生羊倌,他卖的羊奶远近闻名,黄宗江来探望他,不喝三杯羊奶不过瘾,还打趣封他为"富有哲理的特别羊倌"。
 +
 
 +
时隔几十年,谁也想不到,这段独特的放羊生涯成了他扮演科学家李四光的创作冲动与契机,他认识李四光,二人视为知己,不仅仅彼此都是知识分子,更重要的是,李四光儿时当过放牛娃,也有一段苦难的岁月,共同的境遇沟通了他俩的心灵,甩着羊鞭的孙道临与骑在牛犊上的李四光在感情上一拍即合,这才使他真正进入了李四光的内心世界中。
 +
 
 +
当过羊倌的孙道临还有二件事至今难忘。有一回,他最心爱的领头羊病了,耷拉着脑袋不吃不喝,喂再好的饲料也无济于事,眼见这头羊面黄肌瘦,奶水干涩,急得孙羊倌象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此时一位过路人见了,二话没说就忙乎起来,不一会功夫就把领头羊整得鲜蹦乱跳,原来他是个兽医,这位兽医没喝一杯水,没说一句话,只亲了亲羊羔就走无踪影,连名字都没留下。还有一回他养羊到了最艰难的阶段,连洗奶瓶的瓶刷都买不起,他送奶到一个同学的家,同学父亲得知他的处境,特地买了几把瓶刷子送给他,令他热泪盈眶,一宿未眠。一把瓶刷子虽小,这可是雪中送炭啊,处于世态炎凉的他顿感无比温暖,觉得患难见真情,一个人的同情心何等重要。这二件小事他一直铭记于怀,到拍《早春二月》的时候,这位兽医及他同学父亲的同情心与片中萧涧秋的善良本性叠印在一起,那把送他的瓶刷子一下子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称为他开启角色心灵的钥匙。难怪,在他与上官云珠饰演的文嫂的戏份中,一句台词一个神情,哪怕眼睛的一瞥,都满怀深情厚意,他对文嫂一家的同情与关怀达到了催人泪下的境界。
 +
 
 +
'''不解情结'''
 +
 
 +
说起《雷雨》,孙道临说与之有解不完的情结。年少时演周冲,年长时演周萍,年老时又自编自导电影《[[雷雨]]》并自演周朴园。可以说《雷雨》是他的启蒙戏,有着70年之久的不解之缘。曹禺此作在靳以主编的"文学季刊"首次发表。孙道临还只是念中学的文学青年,他通宵读完此剧,思绪万千,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在眼前闪烁,强烈的反封建意识震撼了他的心。进入燕京大学攻读哲学,他作为"燕京剧社"的活跃分子,出演了剧中的周冲,那时他与角色年纪相符,十七、八岁的英俊少年,黄宗江演周萍,二人在台上演兄弟,台下也亲如兄弟,一起切磋台词,同进同出排练现场,由于他俩配合默契,演出后在全校轰动,校园师生遇上他俩,大老远就喊:"周萍!""周冲!"。
 +
 
 +
除了电影《雷雨》,孙道临自编自导的另一部电影是《[[非常大总统]]》。他自幼就崇拜一代伟人孙中山,还是在他那段当羊倌的日子里,在那间邻近羊棚的破陋小屋里,除了一张旧床,仅有的摆设就是一架借来的手摇唱机和一大摞书籍,大多是伟人传记。看得最多的便是介绍孙中山光辉一生的书。每天放羊归来,最好的享受便是在舒缓的乐曲下看书,看的是孙中山,听的是肖邦、海顿、贝多芬。当时的他已在舞台上演过一些角色,演孙中山当然是一种奢望。但要看到孙中山的艺术形象却是心中的良好愿望。后来到了1981年辛亥革命70周年时,他已成名扬四方的表演艺术家,曾受某话剧团特邀出演话剧《孙中山》。人物造型已定,没人说不像的,可由于临时出国访问而未如愿。但孙中山的形象却在他心中扎了根,不断用心血孕育这颗发了芽的种子。终于在1986年破土而出,他开始筹拍电影《非常大总统》。然而,树伟人于银幕之上谈何容易!他先后奔波广东、广西、北京等地的大学和历史研究所,参阅了大量资料,即使国外出版的珍贵文献,他也悉心研读。带着创作构想、踏着孙中山的足迹,到广东中山、韶关、孙中山的故乡翠亨村实地采访,又沿着当年"永丰舰"的航线,访问至今还健在的孙中山的警卫和部下,这才八易其稿写成了剧本。他要拍成一部纪实性的史诗风格的历史人物故事片,切忌胡编,更远离戏说,力求达到史料的准确、人物的可信和规定情景的逼真,如重点场景"总统府"已在当年被叛军的炮火击毁,孙中山居住的"粤秀楼"也面目全非,摄制组就原汁原味地重新搭置,再现了场景的格局与氛围。孙中山生前对自己的服饰十分讲究,款式、色彩全由自己设计,质料与做工都特别精致,因此戏中孙中山的元帅服、中山装、学生装都是按照孙中山的画册、照片设计定制而成。在形象造型上更下功夫,反复试装、录像,造型方案变换十几次,定制的石膏模子不下几十个。化装师说:"为了把孙道临扮装成孙中山,单单石膏粉就用掉几百斤。"吃尽千辛万苦,经过千折百回,"非常大总统"这才展现在观众面前。
 +
 
 +
'''越剧结缘'''
 +
 
 +
年逾古稀的孙道临出任最新编排的越剧《[[早春二月]]》的艺术顾问。40年前的电影萧涧秋与当今越剧萧涧秋、著名越剧女小生肖雅以及扮演文嫂的袁派传人方亚芬在排练场上切磋演技……人们只知道孙道临是电影表演艺术家能编能导又能演,且多才多艺,精通英语,却很少有人晓得他还是个越剧迷。其实,他对越剧不仅情有独钟,还颇有造诣。作为浙江嘉善人,他从小接受这个地方剧种的熏陶,从绍兴戏的"的笃"板开始,他就与顽童们在石拱桥上唱"书房门前一支梅,树上百鸟对打对",戏班子来到故乡,他就挤上乌篷船荡漾在湖光山色中,观看社戏演出,傍水而筑的戏台上一会儿祝英台哭灵,一会儿孙悟空闹天宫,一会儿又穆桂英挂帅,看得他拍手叫好,如痴如醉。富有传奇色彩的是,到了60年代初的孙道临,不仅对越剧痴心不改,而且与越剧攀亲结缘。那时,他特别欣赏王派艺术,王文娟主演的《红楼梦》、《追鱼》、《西厢》,他每演必看,而且总是坐在前排,多愁善感地投入戏中,哀怨凄婉的"黛玉葬花"让他一掬同情之泪,富家小姐对风流才子的痴情令他心灵共鸣。看完戏,他会将心得与意见托人转告给她,而王文娟也是他的影迷,凡是他主演的电影她每片必看。迷的当属《[[早春二月]]》中的萧涧秋。的确,此片在当年风靡一时,这个英俊又善良的风流才子倾倒过无数男女影迷。社会上曾掀起了一阵"萧涧秋"旋风,男大学生模仿他的扮相,一身灰色长衫,梳一个30年代知识界流行的大背头,手执柔石的小说原著《二月》在河畔倘佯,口中会念着萧涧秋的台词;有的人跑遍南京路、淮海路,为的就是觅一条他围的豆绿色围巾,寻找一种勾人心魄的小资情调,不少百货老板看中商机,连夜赶制"萧式围巾", 投放市场被抢购一空,足足赚了一把。
 +
 
 +
'''圆梦'''
 +
 
 +
《詹天佑》是2007年建党80周年大庆的献礼片,它是部清装戏,无疑是众多清装戏中杀出的一匹"[[黑马]]"。清装戏层出不穷,雍正、康熙、乾隆皇帝纷纷"登基",慈禧太后连同多路格格粉墨登场,连五花八门的名妓也连连上镜,为什么中国的铁路之父詹天佑却无人问津,在银屏上无一席之地?孙道临为此苦恼、不解、思考且鸣不平。
 +
 
 +
他筹拍此片不是权宜之想,而是圆70年的铁路梦。他儿时受父亲影响颇深,科学救国思想在心中扎了根,父亲作为一个书香门第的脊梁,留学比利时专攻建筑,带着科学救国的理想回国投身铁路建设,十分钦佩为中国铁路献身的詹天佑,并担任了铁道工厂厂长。少年孙道临曾与父亲同住北京西山,父亲设计筑路图纸,儿子依样画葫芦上色描线,还为父亲整理资料卡片,为装配一架矿石机绕线圈动足脑筋。父子俩常常面对夕阳塔影、满山红枫抒发爱国激情。又坐过几回火车出行京城,火车穿洞而过盘山而上,那种辽阔而又舒坦的心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
 
 +
为拍此片,孙道临费尽心血,从构想剧本到筹集资金,从选取外景到现场操刀,他都事必躬亲,而最伤脑筋的是:如何把主旋律电影拍成思想性、可看性俱佳的大片?詹天佑12岁出国留学,是曾国藩、李鸿章推举120名留洋幼童中的一名,毕业于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后,他报效祖国,为慈禧修筑了一条40公里的铁路,让太后兴奋异常,乘兴把随行的一车厢物品赐予詹天佑,他却把赐物转送给筑路人员,仅留下一座闹钟,争分夺秒继续筑成了闻名世界的京张铁路。如果平铺直叙纪实事件,可看性不强,孙导独辟蹊径,把詹天佑的筑路史与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背景联系起来,关照对应显其光彩。
 +
 
 +
'''妙用茄子'''
 +
 
 +
在集体合影时,摄影师会喊出"茄子"一词,大家就会心一笑齐念"茄子",于是就留下面带笑靥的优美影像效果来。这个让照相时留下微笑口形的"[[诀窍]]",据说是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孙道临的首创。
 +
孙道临是银幕上公认的"美男子",他饰演的诸多艺术形象,以风流倜傥、儒雅洒脱的气质闻名于世,他那俊朗优雅、笑容可掬的"明星照",也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追捧。有人曾问孙道临,缘何照片上的表情那么好?他一语道破天机,说拍照时轻轻念一下"茄子"这个词,口形就会展露笑容。大家一试,果然立竿见影。一次周总理与艺术家聚会,在拍合影时有人讲起孙道临的这个"妙招"来,总理听罢笑道:"来来来,那咱们都来说茄子!"。后来《大众电影》记者披露了这一细节,"茄子"一词便不胫而走,以致一般一照相大家都会喊"茄子"了。
 +
 
 +
== '''艺术展馆''' ==
 +
 
 +
孙道临电影艺术馆是国内第一个以影人命名的艺术馆。
 +
孙道临电影艺术馆建筑面积7200平方米,馆内将设孙道临生平陈列、中国电影史回顾陈列、600平方米场景式展示厅、小剧场、电影放映厅等。整个文化艺术中心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总投资8000万元人民币。
 +
 
 +
孙道临籍贯嘉善,十分关心家乡的建设,多次为嘉善的文化活动出谋划策,为家乡的经济、文化活动增光添彩。对建设孙道临电影艺术馆,他表示:"建这座电影馆对我是莫大的鼓舞和动力,但这座电影馆不是对我个人的褒扬,我个人只是中国电影史中的沧海一粟,这座电影馆是嘉善建设文化事业的载体,其涵义远远超越于个人的意义。能够为故乡的文化事业做点贡献,我深感欣慰。"
 +
 
 +
浙江省嘉善县投资1.15亿元的文化艺术中心日前落成。2007年2月2日,嘉善文化艺术中心举办了落成暨孙道临电影艺术馆开馆仪式。孙道临先生及其夫人,著名越剧表演家王文娟女士、女儿孙庆原,著名电影艺术表演家梁波罗、孙渝峰,上影集团副总裁许朋乐先生等参加了仪式。仪式上上影集团副总裁许朋乐对孙道临电影艺术馆建成开放表示了由衷的赞誉,孙庆原代表父亲孙道临对家乡人民建造孙道临电影艺术馆表示了衷心感谢。
 +
 
 +
新落成的嘉善文化艺术中心坐落于县城新城区,与嘉善县人民政府大楼相连,占地149亩,总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包括孙道临电影艺术馆、嘉善博物馆、嘉善文化馆和嘉善青少年宫。
 +
 
 +
为了表达家乡人民对孙道临先生的崇敬之情,中共嘉善县委、县人民政府特地决定在嘉善文化艺术中心内建造"[[孙道临电影艺术馆]]",这是国内第一个以电影人命名的艺术馆。艺术馆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两处展厅面积各1000多平方米,由上影集团设计和布展。其中一处展厅除了系统地介绍孙先生的艺术生涯外,还展示了全国一百年来电影发展的历史。展厅内设置有五处场景,分别是《渡江侦察记》《永不消逝的电波》《雷雨》重要片断,运用了蜡像和与声光音效综合展示,还有仿全息摄影幻影成像多媒体《感情的海洋》--《非常大总统》街头拍摄记实,和孙道临日常办公的仿全息摄影幻影成像多媒体。另一处展厅展出了"老电影海报"。另有一大三小的电影放映厅,其中两个厅已装修完毕,引进了国际先进的放映设备。
 +
 
 +
== '''人物评价''' ==
 +
 
 +
江泽民:"孜孜不倦·光彩照人
 +
 
 +
== '''杰出贡献''' ==
 +
 
 +
孙道临先生原籍嘉善,是中国电影艺术界的著名代表人物。
 +
 
 +
半个世纪以来,在近30部电影和电视剧中担任主角或重要角色,在近10部影视剧中担任导演,为《王子复仇记》等20余部外国影片配音。主演并获广泛好评的影片有:《雷雨》《乌鸦与麻雀》《渡江侦察记》《永不消逝的电波》《早春二月》《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等。自编自演自导了《雷雨》《非常大总统》。出版有诗歌散文集《走进阳光》、盒带《唐诗欣赏》等。
 +
 
 +
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导演。是中国影协第四、五届理事。先后主演《渡江侦察记》《家》《不夜城》《永不消逝的电波》《早春二月》《李四光》《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等十余部影片,塑造了各种银幕形象。曾为《王子复仇记》《白痴》等二十余部外国影片配音。解说的影片《鲁迅传》。]
 +
 
 +
== '''后世纪念''' ==
 +
 
 +
2008年12月28日。冬雨霏霏,寒意阵阵。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墓地落成暨铜像揭幕仪式在宋庆龄陵园举行。哀伤、缅怀的 气氛在冷雨中蔓延,墓碑下被雨水打湿的红、黄康乃馨更显娇艳。置于大理石墓碑一侧的孙道临铜像栩栩如生,像中人目光炯炯、嘴角微扬、注视着远方,仿佛把在场人又拉回了大师多姿多彩的光影世界,耳边回荡起他深沉浑厚的声音……孙道临铜像几易其稿,历时半年有余才最终选定方案完成。孙道临的夫人、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著名电影艺术家秦怡,以及徐玉兰、范瑞娟、牛、梁波罗等百余位文艺界名人和孙道临亲朋好友,亲临现场参加了铜像揭幕仪式。王文娟在墓碑前眼中含泪,看见铜像被雨水打湿,默默拿出手绢轻轻擦拭铜像。
 +
 
 +
一场简单而热烈的诗歌朗诵会在上海影城举行,各界人士用孙老生前最喜爱的艺术形式表达着对他的缅怀。200套《孙道临传》在短短半小时内就已售罄,影迷、读者们捧着一套套洁白的新书静静入场,聆听着浸透着艺术家赤子之心的文章、诗篇。最后登台的秦怡朗诵了孙道临生前随笔之一《生活的感悟》,台下掌声经久不息。场内、场外,这份思念飘得很远、很远。<ref>[http://news.sohu.com/20081229/n261479514.shtml 孙道临逝世周年铜像揭幕 王文娟落泪缅怀  ] .搜狐 . 2013-09-13</ref>
 +
 
 +
== 参考资料 ==

於 2019年11月21日 (四) 18:30 的最新修訂

孫道臨(1921年12月18日—2007年12月28日),原名孫以亮,出生於北京市,原籍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中國內地演員、導演,畢業於燕京大學哲學系。 1948年,參演個人首部電影《大團圓》。1949年,憑藉主演的劇情電影《烏鴉與麻雀》獲得中國文化部1949—1955年優秀影片評獎個人一等獎。1954年,主演戰爭電影《渡江偵察記》。1959年,由其出演的劇情電影《萬紫千紅總是春》上映。1963年,在劇情電影《早春二月》中飾演肖澗秋。1979年,主演人物傳記電影《李四光》。1984年,自編自導自演劇情電影《雷雨》。1986年,自導自演劇情電影《非常大總統》。1988年,擔任央視春晚主持人。1995年,獲得電影世紀獎最佳男演員獎 。2000年,與姚壽康聯合執導的傳記電影《詹天佑》獲得第7屆中國電影華表獎最佳故事片獎 、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 。2005年,獲得中國電影百年百位優秀演員獎 。2007年12月28日,孫道臨因突發心臟病在上海華東醫院去世,享年86歲 。

孫道臨
出生 北京
逝世 2007年12月28日(2007-12-28)(86歲)
國籍 中國
別名 孫以亮
職業 演員、導演
知名於 獲得中國文化部1949—1955年優秀影片評獎個人一等獎
知名作品 《烏鴉與麻雀》
《萬紫千紅總是春》
《早春二月》
《雷雨》

目錄

1演藝經歷

2工作經歷

3主要作品

4軼事典故

5藝術展館

6人物評價

7傑出貢獻

8後世紀念

演藝經歷

1921年12月生,浙江嘉善人。中共黨員。幼年時代生活

在一個知識家庭。1938年入燕京大學哲學系學習,曾參加燕京劇社的演出,在校期間曾演出過《雷雨》《生死戀》等劇。

1947年畢業於燕京大學。

1943年起參加中國旅行劇團、上海國華劇社等演劇團體。

1948年開始步入影壇。

1949年進入上海電影製片廠。

1984年後孫道臨自編自導影片《雷雨》、《非常大總統》,並在兩片中分別飾演男主角。1992年執導了根據肖復興小說改編的電影《繼母》。2001年,80歲的他導演的電影《詹天佑》榮獲中國電影"華表獎"最佳故事片獎及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

出版有詩歌散文集《走進陽光》、盒帶《唐詩欣賞》等。

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發後,燕京大學被迫關閉,孫道臨失學,1943年加入中國旅行劇團,正式開始演員生涯。以後,又輾轉加入上海國華劇社和北平南北劇社,演出過話劇《雷雨》、《日出》、《家》、《茶花女》等,並導演《青春》一劇,開始在舞台上嶄露頭角。

抗日戰爭勝利後,他便返回燕京大學,於1947年畢業,並加入北平藝術館,演出了黃宗江編劇的《大團圓》。1948年,金山組織上海清華影業公司將《大團圓》改編成電影,孫道臨仍扮演三弟,從此登上銀幕。

1949年孫道臨參加了上海遠東影業公司《大雷雨》的拍攝,並在崑崙影業公司完成《烏鴉與麻雀》一片的拍攝。此片獲文化部1949-1955年優秀影片評獎中獲個人一等獎

新中國成立後,他加入上影廠繼續從事表演創作。主演及參演了《民主青年進行曲》、《女司機》、《南島風雲》、《家》、《不夜城》、《永不消逝的電波》、《萬紫千紅總是春》、《革命家庭》、《早春二月》等10餘部影片的拍攝,其中以各種不同的身份,塑造了性格迥異的銀幕形象。表演深沉、自然,富有激情,都是中國電影表演畫廊中的佳作,他的嗓音渾厚,吐字清晰,感情豐富,他所配音的影片有《王子復仇記》,解說的影片《魯迅傳》,都極有魅力,又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朗誦藝術家

孫道臨也是一位優秀的導演,1984年後他自編自導影片《雷雨》、《非常大總統》,1992年執導了根據肖復興小說改編的電影《繼母》。而近來他被人們提起最多的是執導的電影《詹天佑》,2001年,80歲的他導演的電影《詹天佑》榮獲中國電影"華表獎"最佳故事片獎。在北京的首映式上,孫道臨所享受到的"掌聲與喝彩"比那些當紅明星們要熱烈得多。

2007年12月28日早上8時59分,著名表演藝術家孫道臨因病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享年86歲。

工作經歷

上影廠1943年中國旅行劇團任演員。

1944年上海國華劇社演員。

1944至1945年北京南北劇社演員、編導。

1947年畢業於北京燕京大學哲學系。

1948年上海清華影業公司任演員。

1949年上海電影製片廠任演員、導演。

歷任中國影協第五屆理事、主席團委員、上海市人大代表、現任第六屆代表(顧問)

主要作品

《詹天佑》(2001年,導演)

《繼母》(1992年)

《非常大總統》Speclal President(1986年,兼編導)

《雷雨》Thunderstorm(1984年,兼編導)

《一盤沒有下完的棋》Mikan no taikyoku

《李四光》(1979年)

《早春二月》Early Spring(1963年)

《51號兵站》(1961年)

《革命家庭》Revolutionary Family, A(1960年)

《萬紫千紅總是春》(1959年)

《紅色的種子》The Red Seed(1958年)

《永不消逝的電波》(1958年)

《不夜城》(1957年)

《春天來了》Spring Has Arrived(1956年)

《家》Family, The(1956年)

《南島風雲》(大陸 1955年)

《渡江偵察記》Reconnaissance Across The Yangtse(1954年)

《女司機》Woman Locomotive Engineers(1951年)

《民主青年進行曲》Democratic Youth March(1950年)

《烏鴉與麻雀》、《大雷雨》(1949年)

《大團圓》(1948年)

視頻

滕王閣序孫道臨
老電影革命家庭 於藍孫道臨等

軼事典故

孫道臨出生地是北京惜薪司附近的四合院。兒時個性內向,有點兒反叛精神。上中學後被老師同學稱為神童。15歲寫成了短篇小說《母子倆》,後考入了燕京大學哲學系。

鬼子面前耍花腔

《京味九侃》中有這樣一段故事:秦所長是正兒八經的老地下黨,從抗戰期間就是北京城內潛伏的一個暗字號的小八爺。為了這個,他還讓日本人抓進過憲兵隊,差一點兒就為國捐軀了。不過坐牢也有坐牢的運氣,秦所長進憲兵隊的時候關在一塊兒那位叫孫以亮,也是抗日犯,但鬥爭經驗就比他豐富多了。老秦從他那兒學了不少對付鬼子的辦法。比如鬼子不允許犯人之間說話通風,只要被發現互相交談就是一頓毒打。孫以亮教老秦把手絹蓋在臉上躺着,這樣悄悄說話通氣,看守就沒法發現了。鬼子也不是傻瓜,看見他們臉上蓋着手絹就進來查問。孫以亮從容不迫,回答得滴水不漏--你們牢里電燈老亮着,我不蓋個東西怎麼睡得着覺?要不,你們把燈閉了?鬼子看守琢磨了半天,最後也不得不承認他說的有理。在鬼子面前花槍耍得這麼利落,這位孫以亮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他還有一個名字大家可能更加熟悉,就叫做--孫道臨。(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燕大被日軍占領,20餘名師生被捕,其中就有孫道臨)


機緣

當時,黃宗江正自譯獨幕話劇《窗外》,一次路遇孫道臨,情不自禁地為他講起了劇情,並力邀他出演。孫道臨答應試試看,想不到演出一舉成功,從此又演了《雷雨》、《鍍金》、《生死戀》等劇。由此放下哲學書,一頭栽進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戲劇理論。幾年後,孫道臨考入唐槐秋的"中旅劇團",與黃宗江一起開始了從藝生涯。

婚姻

電影演員孫道臨和越劇演員王文娟於20世紀60年代結婚,但對二人世界的生活一直做低調處理。孫道臨在他出版的專集《走進陽光》中,甚至對兩人的婚事隻字未提。

孫道臨出生於北京,在燕京大學讀書期間,受同窗摯友黃宗江的影響,逐漸走上電影的道路。之後在《烏鴉與麻雀》《渡江偵察記》等影片中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個性鮮明的角色,成為一顆璀璨的明星。但年屆四十的孫道臨一直沒有理想的意中人。

王文娟是浙江嵊縣人,13歲到上海學唱紹興文戲,因聰明好學,很快挑起頭肩花旦的重任。20世紀50年代由她主演的《春香傳》《紅樓夢》《追魚》。但因為忙於演藝事業,直到50年代末,已過而立之年的王文娟仍待字閨中。

有段時期,孫道臨幾乎被越劇醉倒,只要能騰出時間,他就去觀看由王文娟主演的越劇。有一次,孫道臨直率地去找黃宗江和黃宗英兄妹倆:"噯, 我想結婚了,請幫忙找個對象。"黃宗江說:"算來只有越劇團的王文娟還待字閨中,不知你對她感覺如何,如合得來,這大媒人我包下來了。"孫道臨的心事被另一位熱心人也察覺出來了,她就是孫道臨的同事張瑞芳大姐。在幾位好心人的促成下,60年代初,這一對大齡男女終於完婚了。這一年孫道臨39歲,王文娟35歲。

當孫道臨因主演《早春二月》受批判、王文娟因拍攝《紅樓夢》被戴上專演才子佳人的帽子時,兩人又共渡劫難。80年代,他倆迎來了新的藝術青春。年過古稀,夫妻兩人又攜手合作,把越劇《孟麗君》移植到熒屏上且好評如潮。

燕京大學

祖籍浙江嘉善,出生地是北京薪司附近的四合院,一個書香門第之家,念的是名氣很響的崇德小學,兒時個性內向.

他立志長大後要象大鵬展翅那樣高翔,干出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上了中學,他果真被老師同學稱為神童,15歲就寫成短篇小說《母子倆》,發表於題頭為"大鵬"的校刊上。小說的人物來自於他上學路上常見的貧民窟眾生相。於是他憑着這股才氣考入了燕京大學哲學系。

情結

《雷雨》,孫道臨說與之有解不完的情結。年少時演周沖,年長時演周萍,年老時又自編自導電影《雷雨》並自演周朴園。可以說《雷雨》是他的啟蒙戲,有着70年之久的不解之緣。

黃宗江收到不少署名"繁漪"的求愛信,他也收到不少署名"四鳳"的情書,還附詩一首:"夜來晨霧迷長空,路上行人不見蹤,短笛一聲清響處,東方才見日頭紅"。黃宗江為他到處尋找這支"短笛",而他也盼見東方日頭紅,一時稱為校園美談。直至1984年,時光流逝了50個春秋,孫道臨的《雷雨》情結越發濃烈,他把此劇搬上了銀幕,並且自導自演。不過當年的"周沖"已變成了"周朴園","周朴園"這回沒有收到情書,卻收到眾多影迷讚揚此片的來信,包括曹禺先生本人也對此片作了肯定。50年前的"短笛"終於響起,響在他的耳畔,響在他的心坎里。

配音朗頌

孫道臨不僅在國產片銀幕上成功塑造了許多激情鮮活的角色,還是一位出色的譯製片配音大師。他為《王子復仇記》、《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基督山伯爵》等多部膾炙人口的作品配過音,特別是1958年他在《王子復仇記》中為王子哈姆雷特配的音堪稱銀幕經典。

《王子復仇記》是孫道臨的傑作。孫道臨在這部電影的配音中所達到的成就,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連他自己也沒有能超越。孫道臨配的哈姆雷特立刻就成了演藝界訓練口音的標準教材,甚至對全國人民從此以後的說話腔調產生了潛在的影響。孫道臨配的哈姆雷特,瀟灑、俊逸、高貴而絕無媚俗氣。在此基調上,各種情緒起伏上下,流轉跌宕,令人耳不暇聞。從一出場的疑惑憂傷,到鬼魂告白後的悲憫激憤,裝瘋賣傻時的冷嘲熱瘋,海濱獨白的浩瀚思慮,他都能拿捏火候,妙到毫顛,表現出驚人的節奏和情緒控制能力,其專業技巧和素養當世無人能及。

電影《王子復仇記》是以卞之琳的翻譯為底本的,僅憑這個就是絕響了。該片由孫道臨和上譯廠著名演員程之、張同凝配音。

同時,孫道臨熱心推動和參與群眾性朗誦活動,耄耋老人還擔任着中國朗誦協會的會長。

兵系列

走上銀幕與舞台後,孫道臨演了不少與自己氣質相符的文人形象。但萬萬想不到的是卻與演兵結緣,文人演兵,不單同仁與影迷為之驚奇,連他本人也感到不可思議。表面上看似乎出人意料,其實之中自有內在的因果關係。全國解放為他帶來藝術的春天,他作為上影的一名年輕演員,與趙丹、白楊、張瑞芳、秦怡一起敲鑼打鼓扭秧歌,迎接解放軍進城。見到英姿勃發的戰士,他心潮激盪,獻上一束花,端上一杯水表示愛慕之心,不久他又隨文藝考察團到山東老區參觀學習,結識了擁軍模範姚大娘,曾有許多可歌可泣的戰鬥英雄在她的照護下養好傷,重上前線。他從姚大娘那兒聽到戰士們英勇殺敵的動人故事,徹夜難眠,用自己的親身感受寫成了《姚大娘》散文,發表在《解放日報》,引起過不少人的共鳴。

他還結識了一位屢建戰功的地雷英雄,形象瘦削精幹,卻拚死炸毀敵人十幾座碉堡,雖然一字不識,卻自製了各種土地雷,與鄉親們一起打退了敵人的多次掃蕩,他一一記下了這些傳奇故事,稱為塑造角色的創作素材。接着,孫道臨又與鐵牛、馮哲等演員一起奔赴戰火連天的抗美援朝前線,這回他親身感受了戰爭的殘酷性和志願軍戰士英勇不屈的精神,並且作了犧牲的思想準備。出發途中路過北京,他到姐姐家辭別,並告誡不要告訴媽媽,以表壯士一去不復返的決心。到了戰爭第一線,他們與戰士們同吃同住同戰鬥,夜行軍百里不叫累,下戰壕為戰士演出,哪怕一段朗誦一段快板都會激勵戰士的士氣,而戰士們的鬥志反過來也激勵他們的創作激情。董存瑞、黃繼光、邱少雲……一個個英雄在他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槍林彈雨的戰爭環境在他面前展現了一個嶄新的世界。"當一名為國而戰的戰士該有多光榮,"他在日記中寫下了切身體會。在這段刻骨銘心的日子裡,與他同時赴朝的另一位演員范正剛同志真的犧牲在朝鮮戰場,犧牲時范正剛的手裡還捏着為戰士說快板的敲板,口袋裡裝着還未寄出的給家中寡嫂的信。信已沾着血跡,字卻清晰可見:"為使同志們此去有收穫,我就是犧牲了也值得。"此話不幸成了事實,鐵牛為之揮淚,馮哲輕撫烈士遺體,孫道臨則踏着烈士的足跡,完成烈士的遺志。他從朝鮮戰場回來即投拍電影《渡江偵察記》,偵察連長李春林是他第一次演兵,一開始心中沒底,他請扮演敵情報處長的陳述為自己畫像,一身軍裝,手握駁殼槍,眉毛飛揚,眼神炯炯,顯露機警靈敏的神情……外型似乎有點象,但氣質神韻呢?內心世界的思想感情呢?與角色的距離就明顯了。然而奇了,當他喚起在抗美援朝前線時的那種激情時,當他回憶起那段難忘歲月時,姚大娘、地雷英雄、可愛的人……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便在腦海浮現,一旦他把這種獨特感受融化於角色中,無形的距離就縮短了,李連長被他演得活靈活現。此片公映,反響強烈,榮獲文化部頒發的優秀影片一等獎。此後,戲路貫通,演兵不斷,《南島風雲》中的游擊隊長、《永不消逝的電波》中的地下黨員、《紅色的種子》中的政委、《革命家庭》中的革命者、《51號兵站》中的指導員……組成了他在銀幕上的"兵系列"。

羊倌生涯

《早春二月》是孫道臨的代表作,《李四光》則是他主演的第一部傳記片,前片拍於20世紀60年代,後片拍80年代。然而,此二片的創作契機與軌跡可以追溯到解放前。

一九四二年,抗日戰爭的炮火燒到了北京城,也擊碎了他的書生夢,日寇封鎖了多個大學,他不願當日偽學校的學生,在近郊的荒蠻之地當起了羊倌,自食其力以示"破國"之哀。大學生當羊倌,未來的哲學家甩起了羊鞭,這真是離奇得可以!整整一年多,他起早摸黑上山放羊,在交通口圍了一片地當牧場,與羊共舞,其樂無窮,既當場主又當採購員、飼養員和推銷員,清早上山割草作飼料,下午擠奶裝瓶,傍晚騎車跑城吆喝一聲"賣羊奶! "。回來已值深夜,還得刷洗奶瓶後才與羊共眠。以溫順的心境與羊共舞,餵料時輕手輕腳,與羊對話也柔聲柔氣,擠奶動作更須溫文爾雅,每天還領着羊群到夕陽下散步,在小溪邊為之洗浴,這便是他自稱的"養羊秘訣"。經過精心飼養,羊羔只只肥壯,羊奶又濃又香。交通口出了個大學生羊倌,他賣的羊奶遠近聞名,黃宗江來探望他,不喝三杯羊奶不過癮,還打趣封他為"富有哲理的特別羊倌"。

時隔幾十年,誰也想不到,這段獨特的放羊生涯成了他扮演科學家李四光的創作衝動與契機,他認識李四光,二人視為知己,不僅僅彼此都是知識分子,更重要的是,李四光兒時當過放牛娃,也有一段苦難的歲月,共同的境遇溝通了他倆的心靈,甩着羊鞭的孫道臨與騎在牛犢上的李四光在感情上一拍即合,這才使他真正進入了李四光的內心世界中。

當過羊倌的孫道臨還有二件事至今難忘。有一回,他最心愛的領頭羊病了,耷拉着腦袋不吃不喝,餵再好的飼料也無濟於事,眼見這頭羊面黃肌瘦,奶水乾澀,急得孫羊倌象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此時一位過路人見了,二話沒說就忙乎起來,不一會功夫就把領頭羊整得鮮蹦亂跳,原來他是個獸醫,這位獸醫沒喝一杯水,沒說一句話,只親了親羊羔就走無蹤影,連名字都沒留下。還有一回他養羊到了最艱難的階段,連洗奶瓶的瓶刷都買不起,他送奶到一個同學的家,同學父親得知他的處境,特地買了幾把瓶刷子送給他,令他熱淚盈眶,一宿未眠。一把瓶刷子雖小,這可是雪中送炭啊,處於世態炎涼的他頓感無比溫暖,覺得患難見真情,一個人的同情心何等重要。這二件小事他一直銘記於懷,到拍《早春二月》的時候,這位獸醫及他同學父親的同情心與片中蕭澗秋的善良本性疊印在一起,那把送他的瓶刷子一下子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稱為他開啟角色心靈的鑰匙。難怪,在他與上官雲珠飾演的文嫂的戲份中,一句台詞一個神情,哪怕眼睛的一瞥,都滿懷深情厚意,他對文嫂一家的同情與關懷達到了催人淚下的境界。

不解情結

說起《雷雨》,孫道臨說與之有解不完的情結。年少時演周沖,年長時演周萍,年老時又自編自導電影《雷雨》並自演周朴園。可以說《雷雨》是他的啟蒙戲,有着70年之久的不解之緣。曹禺此作在靳以主編的"文學季刊"首次發表。孫道臨還只是念中學的文學青年,他通宵讀完此劇,思緒萬千,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在眼前閃爍,強烈的反封建意識震撼了他的心。進入燕京大學攻讀哲學,他作為"燕京劇社"的活躍分子,出演了劇中的周沖,那時他與角色年紀相符,十七、八歲的英俊少年,黃宗江演周萍,二人在台上演兄弟,台下也親如兄弟,一起切磋台詞,同進同出排練現場,由於他倆配合默契,演出後在全校轟動,校園師生遇上他倆,大老遠就喊:"周萍!""周沖!"。

除了電影《雷雨》,孫道臨自編自導的另一部電影是《非常大總統》。他自幼就崇拜一代偉人孫中山,還是在他那段當羊倌的日子裡,在那間鄰近羊棚的破陋小屋裡,除了一張舊床,僅有的擺設就是一架借來的手搖唱機和一大摞書籍,大多是偉人傳記。看得最多的便是介紹孫中山光輝一生的書。每天放羊歸來,最好的享受便是在舒緩的樂曲下看書,看的是孫中山,聽的是肖邦、海頓、貝多芬。當時的他已在舞台上演過一些角色,演孫中山當然是一種奢望。但要看到孫中山的藝術形象卻是心中的良好願望。後來到了1981年辛亥革命70周年時,他已成名揚四方的表演藝術家,曾受某話劇團特邀出演話劇《孫中山》。人物造型已定,沒人說不像的,可由於臨時出國訪問而未如願。但孫中山的形象卻在他心中扎了根,不斷用心血孕育這顆發了芽的種子。終於在1986年破土而出,他開始籌拍電影《非常大總統》。然而,樹偉人於銀幕之上談何容易!他先後奔波廣東、廣西、北京等地的大學和歷史研究所,參閱了大量資料,即使國外出版的珍貴文獻,他也悉心研讀。帶着創作構想、踏着孫中山的足跡,到廣東中山、韶關、孫中山的故鄉翠亨村實地採訪,又沿着當年"永豐艦"的航線,訪問至今還健在的孫中山的警衛和部下,這才八易其稿寫成了劇本。他要拍成一部紀實性的史詩風格的歷史人物故事片,切忌胡編,更遠離戲說,力求達到史料的準確、人物的可信和規定情景的逼真,如重點場景"總統府"已在當年被叛軍的炮火擊毀,孫中山居住的"粵秀樓"也面目全非,攝製組就原汁原味地重新搭置,再現了場景的格局與氛圍。孫中山生前對自己的服飾十分講究,款式、色彩全由自己設計,質料與做工都特別精緻,因此戲中孫中山的元帥服、中山裝、學生裝都是按照孫中山的畫冊、照片設計定製而成。在形象造型上更下功夫,反覆試裝、錄像,造型方案變換十幾次,定製的石膏模子不下幾十個。化裝師說:"為了把孫道臨扮裝成孫中山,單單石膏粉就用掉幾百斤。"吃盡千辛萬苦,經過千折百回,"非常大總統"這才展現在觀眾面前。

越劇結緣

年逾古稀的孫道臨出任最新編排的越劇《早春二月》的藝術顧問。40年前的電影蕭澗秋與當今越劇蕭澗秋、著名越劇女小生肖雅以及扮演文嫂的袁派傳人方亞芬在排練場上切磋演技……人們只知道孫道臨是電影表演藝術家能編能導又能演,且多才多藝,精通英語,卻很少有人曉得他還是個越劇迷。其實,他對越劇不僅情有獨鍾,還頗有造詣。作為浙江嘉善人,他從小接受這個地方劇種的薰陶,從紹興戲的"的篤"板開始,他就與頑童們在石拱橋上唱"書房門前一支梅,樹上百鳥對打對",戲班子來到故鄉,他就擠上烏篷船蕩漾在湖光山色中,觀看社戲演出,傍水而築的戲台上一會兒祝英台哭靈,一會兒孫悟空鬧天宮,一會兒又穆桂英掛帥,看得他拍手叫好,如痴如醉。富有傳奇色彩的是,到了60年代初的孫道臨,不僅對越劇痴心不改,而且與越劇攀親結緣。那時,他特別欣賞王派藝術,王文娟主演的《紅樓夢》、《追魚》、《西廂》,他每演必看,而且總是坐在前排,多愁善感地投入戲中,哀怨淒婉的"黛玉葬花"讓他一掬同情之淚,富家小姐對風流才子的痴情令他心靈共鳴。看完戲,他會將心得與意見托人轉告給她,而王文娟也是他的影迷,凡是他主演的電影她每片必看。迷的當屬《早春二月》中的蕭澗秋。的確,此片在當年風靡一時,這個英俊又善良的風流才子傾倒過無數男女影迷。社會上曾掀起了一陣"蕭澗秋"旋風,男大學生模仿他的扮相,一身灰色長衫,梳一個30年代知識界流行的大背頭,手執柔石的小說原著《二月》在河畔倘佯,口中會念着蕭澗秋的台詞;有的人跑遍南京路、淮海路,為的就是覓一條他圍的豆綠色圍巾,尋找一種勾人心魄的小資情調,不少百貨老闆看中商機,連夜趕製"蕭式圍巾", 投放市場被搶購一空,足足賺了一把。

圓夢

《詹天佑》是2007年建黨80周年大慶的獻禮片,它是部清裝戲,無疑是眾多清裝戲中殺出的一匹"黑馬"。清裝戲層出不窮,雍正、康熙、乾隆皇帝紛紛"登基",慈禧太后連同多路格格粉墨登場,連五花八門的名妓也連連上鏡,為什麼中國的鐵路之父詹天佑卻無人問津,在銀屏上無一席之地?孫道臨為此苦惱、不解、思考且鳴不平。

他籌拍此片不是權宜之想,而是圓70年的鐵路夢。他兒時受父親影響頗深,科學救國思想在心中扎了根,父親作為一個書香門第的脊樑,留學比利時專攻建築,帶着科學救國的理想回國投身鐵路建設,十分欽佩為中國鐵路獻身的詹天佑,並擔任了鐵道工廠廠長。少年孫道臨曾與父親同住北京西山,父親設計築路圖紙,兒子依樣畫葫蘆上色描線,還為父親整理資料卡片,為裝配一架礦石機繞線圈動足腦筋。父子倆常常面對夕陽塔影、滿山紅楓抒發愛國激情。又坐過幾回火車出行京城,火車穿洞而過盤山而上,那種遼闊而又舒坦的心情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記憶。

為拍此片,孫道臨費盡心血,從構想劇本到籌集資金,從選取外景到現場操刀,他都事必躬親,而最傷腦筋的是:如何把主旋律電影拍成思想性、可看性俱佳的大片?詹天佑12歲出國留學,是曾國藩、李鴻章推舉120名留洋幼童中的一名,畢業於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後,他報效祖國,為慈禧修築了一條40公里的鐵路,讓太后興奮異常,乘興把隨行的一車廂物品賜予詹天佑,他卻把賜物轉送給築路人員,僅留下一座鬧鐘,爭分奪秒繼續築成了聞名世界的京張鐵路。如果平鋪直敘紀實事件,可看性不強,孫導獨闢蹊徑,把詹天佑的築路史與當時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歷史背景聯繫起來,關照對應顯其光彩。

妙用茄子

在集體合影時,攝影師會喊出"茄子"一詞,大家就會心一笑齊念"茄子",於是就留下面帶笑靨的優美影像效果來。這個讓照相時留下微笑口形的"訣竅",據說是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孫道臨的首創。 孫道臨是銀幕上公認的"美男子",他飾演的諸多藝術形象,以風流倜儻、儒雅灑脫的氣質聞名於世,他那俊朗優雅、笑容可掬的"明星照",也受到廣大觀眾的熱烈追捧。有人曾問孫道臨,緣何照片上的表情那麼好?他一語道破天機,說拍照時輕輕念一下"茄子"這個詞,口形就會展露笑容。大家一試,果然立竿見影。一次周總理與藝術家聚會,在拍合影時有人講起孫道臨的這個"妙招"來,總理聽罷笑道:"來來來,那咱們都來說茄子!"。後來《大眾電影》記者披露了這一細節,"茄子"一詞便不脛而走,以致一般一照相大家都會喊"茄子"了。

藝術展館

孫道臨電影藝術館是國內第一個以影人命名的藝術館。 孫道臨電影藝術館建築面積7200平方米,館內將設孫道臨生平陳列、中國電影史回顧陳列、600平方米場景式展示廳、小劇場、電影放映廳等。整個文化藝術中心建築面積20000平方米,總投資8000萬元人民幣。

孫道臨籍貫嘉善,十分關心家鄉的建設,多次為嘉善的文化活動出謀劃策,為家鄉的經濟、文化活動增光添彩。對建設孫道臨電影藝術館,他表示:"建這座電影館對我是莫大的鼓舞和動力,但這座電影館不是對我個人的褒揚,我個人只是中國電影史中的滄海一粟,這座電影館是嘉善建設文化事業的載體,其涵義遠遠超越於個人的意義。能夠為故鄉的文化事業做點貢獻,我深感欣慰。"

浙江省嘉善縣投資1.15億元的文化藝術中心日前落成。2007年2月2日,嘉善文化藝術中心舉辦了落成暨孫道臨電影藝術館開館儀式。孫道臨先生及其夫人,著名越劇表演家王文娟女士、女兒孫慶原,著名電影藝術表演家梁波羅、孫渝峰,上影集團副總裁許朋樂先生等參加了儀式。儀式上上影集團副總裁許朋樂對孫道臨電影藝術館建成開放表示了由衷的讚譽,孫慶原代表父親孫道臨對家鄉人民建造孫道臨電影藝術館表示了衷心感謝。

新落成的嘉善文化藝術中心坐落於縣城新城區,與嘉善縣人民政府大樓相連,占地149畝,總建築面積21000平方米,包括孫道臨電影藝術館、嘉善博物館、嘉善文化館和嘉善青少年宮。

為了表達家鄉人民對孫道臨先生的崇敬之情,中共嘉善縣委、縣人民政府特地決定在嘉善文化藝術中心內建造"孫道臨電影藝術館",這是國內第一個以電影人命名的藝術館。藝術館建築面積7500平方米,兩處展廳面積各1000多平方米,由上影集團設計和布展。其中一處展廳除了系統地介紹孫先生的藝術生涯外,還展示了全國一百年來電影發展的歷史。展廳內設置有五處場景,分別是《渡江偵察記》《永不消逝的電波》《雷雨》重要片斷,運用了蠟像和與聲光音效綜合展示,還有仿全息攝影幻影成像多媒體《感情的海洋》--《非常大總統》街頭拍攝記實,和孫道臨日常辦公的仿全息攝影幻影成像多媒體。另一處展廳展出了"老電影海報"。另有一大三小的電影放映廳,其中兩個廳已裝修完畢,引進了國際先進的放映設備。

人物評價

江澤民:"孜孜不倦·光彩照人

傑出貢獻

孫道臨先生原籍嘉善,是中國電影藝術界的著名代表人物。

半個世紀以來,在近30部電影和電視劇中擔任主角或重要角色,在近10部影視劇中擔任導演,為《王子復仇記》等20餘部外國影片配音。主演並獲廣泛好評的影片有:《雷雨》《烏鴉與麻雀》《渡江偵察記》《永不消逝的電波》《早春二月》《一盤沒有下完的棋》等。自編自演自導了《雷雨》《非常大總統》。出版有詩歌散文集《走進陽光》、盒帶《唐詩欣賞》等。

後任上海電影製片廠演員、導演。是中國影協第四、五屆理事。先後主演《渡江偵察記》《家》《不夜城》《永不消逝的電波》《早春二月》《李四光》《一盤沒有下完的棋》等十餘部影片,塑造了各種銀幕形象。曾為《王子復仇記》《白痴》等二十餘部外國影片配音。解說的影片《魯迅傳》。]

後世紀念

2008年12月28日。冬雨霏霏,寒意陣陣。著名表演藝術家孫道臨墓地落成暨銅像揭幕儀式在宋慶齡陵園舉行。哀傷、緬懷的 氣氛在冷雨中蔓延,墓碑下被雨水打濕的紅、黃康乃馨更顯嬌艷。置於大理石墓碑一側的孫道臨銅像栩栩如生,像中人目光炯炯、嘴角微揚、注視着遠方,仿佛把在場人又拉回了大師多姿多彩的光影世界,耳邊迴蕩起他深沉渾厚的聲音……孫道臨銅像幾易其稿,歷時半年有餘才最終選定方案完成。孫道臨的夫人、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王文娟,著名電影藝術家秦怡,以及徐玉蘭、范瑞娟、牛、梁波羅等百餘位文藝界名人和孫道臨親朋好友,親臨現場參加了銅像揭幕儀式。王文娟在墓碑前眼中含淚,看見銅像被雨水打濕,默默拿出手絹輕輕擦拭銅像。

一場簡單而熱烈的詩歌朗誦會在上海影城舉行,各界人士用孫老生前最喜愛的藝術形式表達着對他的緬懷。200套《孫道臨傳》在短短半小時內就已售罄,影迷、讀者們捧着一套套潔白的新書靜靜入場,聆聽着浸透着藝術家赤子之心的文章、詩篇。最後登台的秦怡朗誦了孫道臨生前隨筆之一《生活的感悟》,台下掌聲經久不息。場內、場外,這份思念飄得很遠、很遠。[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