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孝」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未顯示同一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2 次修訂)
行 1: 行 1:
 
[[File:孝1.jpg|350px|缩略图|右|[http://photo.16pic.com/00/53/53/16pic_5353933_b.jpg 原图链接][http://www.16pic.com/zhanban/pic_5353933.html 来自 六图网 的图片]]]
 
[[File:孝1.jpg|350px|缩略图|右|[http://photo.16pic.com/00/53/53/16pic_5353933_b.jpg 原图链接][http://www.16pic.com/zhanban/pic_5353933.html 来自 六图网 的图片]]]
  
'''孝'''或孝义、孝顺,是[[儒教]][[传统]]提倡的[[行为]],指儿女的行为应[[尊重]]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良心意愿,不至于行差踏错而使他们蒙羞,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表现。所谓“百行孝为先”,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
+
'''孝'''或孝义、孝顺,是[[儒教]][[传统]]提倡的[[行为]],指儿女的行为应[[尊重]]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良心意愿,不至于行差踏错而使他们蒙羞,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表现。所谓“百行孝为先”,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ref>[http://hy.wenming.cn/hyjx/201605/t20160504_2533446.htm 家训十德之【孝】 人生在世,孝为第一],中国文明网 , 2016-4-29</ref>
  
 孝是儒家[[家庭伦理]]的核心,且很多故事皆以“孝顺”为主图,《[[廿四孝]]》是这些故事中最为知名的其中之一。华人彼此间常常会很有不一样的[[宗教信仰]],但孝顺的观念在华人之间是共通的,据史学者裴达礼(Hugh D.R. Baker)所言,对家庭的尊重的观念,是各种信仰的华人间唯一的共通点。
+
 孝是儒家[[家庭伦理]]的核心,且很多故事皆以“孝顺”为主图,《[[廿四孝]]》是这些故事中最为知名的其中之一<ref>[https://www.meipian.cn/1xuebmu?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1 廿四孝图里的故事],美篇 ,2016-5-17 </ref> 。华人彼此间常常会很有不一样的[[宗教信仰]],但孝顺的观念在华人之间是共通的,据史学者裴达礼(Hugh D.R. Baker)所言,对家庭的尊重的观念,是各种信仰的华人间唯一的共通点。
  
 
==釋義==
 
==釋義==
  
 孝的一般表現為孝順 漢語中“順”與“[[舜]]”同音,“孝順”也與“效[[舜]]”同音。“[[舜]]”是中國中原地区上古時代[[五帝]]之一,傳說二十歲時以孝道聞名於天下。與[[堯]]同為在中國歷史上“禅让”的代表人物。也被儒家言論所引用,尊為古代[[聖人]]之一。但舜的孝行也並非完全盲從或屈服,[[象 (传说人物)|傳說中象]](舜的同父異母兄弟)聯合父親多次謀害舜,舜逃走而不是盲目順從犧牲。參見《史记·五帝本纪》。 、孝敬、孝養、孝承等。孝指為了回報父母的养育,而對父母的肯定,從而尊重父母的指令,基本上不違背父母的意愿行事 《论语·为政篇》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但若父母行為有所偏差時,就應規勸,不可盲從父母的命令,以免陷父母於不義。
+
 孝的一般表現為孝順、孝敬、孝養、孝承等。孝指為了回報父母的养育,而對父母的肯定,從而尊重父母的指令,基本上不違背父母的意愿行事。但若父母行為有所偏差時,就應規勸,不可盲從父母的命令,以免陷父母於不義。
  
 
[[儒家]]《[[孝經]]》開宗明義章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由此可見中華文化孝的觀念不止於孝敬父母而已,孝敬是孝道的開始。《孝经·諫諍章第十五》:“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廣至德章·第十三]]》:“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
 
[[儒家]]《[[孝經]]》開宗明義章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由此可見中華文化孝的觀念不止於孝敬父母而已,孝敬是孝道的開始。《孝经·諫諍章第十五》:“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廣至德章·第十三]]》:“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

於 2020年2月24日 (一) 20:39 的最新修訂

或孝義、孝順,是儒教傳統提倡的行為,指兒女的行為應尊重父母、家裡的長輩以及先人的良心意願,不至於行差踏錯而使他們蒙羞,是一種穩定倫常關係表現。所謂「百行孝為先」,反映中華民族極為重視孝的觀念[1]

孝是儒家家庭倫理的核心,且很多故事皆以「孝順」為主圖,《廿四孝》是這些故事中最為知名的其中之一[2]。華人彼此間常常會很有不一樣的宗教信仰,但孝順的觀念在華人之間是共通的,據史學者裴達禮(Hugh D.R. Baker)所言,對家庭的尊重的觀念,是各種信仰的華人間唯一的共通點。

釋義

孝的一般表現為孝順、孝敬、孝養、孝承等。孝指為了回報父母的養育,而對父母的肯定,從而尊重父母的指令,基本上不違背父母的意願行事。但若父母行為有所偏差時,就應規勸,不可盲從父母的命令,以免陷父母於不義。

儒家孝經》開宗明義章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由此可見中華文化孝的觀念不止於孝敬父母而已,孝敬是孝道的開始。《孝經·諫諍章第十五》:「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廣至德章·第十三》:「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

論語》中,子夏孔子請問什麼是孝。孔子說:晚輩常保恭敬和悅的神色是最難做到的。「孝」字在《論語》中,一共見於14章。其中為孔子所言,且與孝的定義有關者,共有5章。

弟子規》有自孔子《論語·學而第六》:「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而發入則孝一章。

道家莊子·天運》孝的觀念:「以敬孝易,以愛孝難;以愛孝易,以忘親難;忘親易,使親忘我難;使親忘我易,兼忘天下難;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難。」老子在《道德經》提到:「六親不和有孝慈」,「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印度及其他亞洲地區也有類似的倫理概念,另外孝敬還可以推廣為一般對年長的人的尊敬和和順,比如對媳婦,對長輩親戚(比如等)等。

視頻

孝 相關視頻

百善孝為先——孝養、孝順、孝敬
微電影《孝》

參考文獻

  1. 家訓十德之【孝】 人生在世,孝為第一,中國文明網 , 2016-4-29
  2. 廿四孝圖裡的故事,美篇 ,2016-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