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孟新宇,(1974年) ,男,出生于河南虞城,为当代中国油画家。毕业于河南大学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孟新宇
出生 1974
河南虞城
国籍 中国
知名于 当代中国油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知名作品快乐老家
又见炊烟
黑马
晨钟

孟新宇[1]

目录

当代中国油画家

简介

2003 第三届中国油画展 (中国美术馆

2004 河南省第十届美展金奖(郑州美术馆

2005 第二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中国美术馆)

2006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中华世纪坛)

2006“江山无尽”南北油画邀请展(中国美术馆)

2006“风景风情”全国小幅油画风景展(上海美术馆

2006发现未名人联展(798依顿画廊)

2007 首届中国青年百人油画展(上海美术馆)

2007“融合与创造”中国油画名家学术邀请展(首都博物馆

2008 第三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中国美术馆)

2009 河南第十一届美展金奖(郑州美术馆)

2009中国美术世界行——中国当代美术作品展 (法国巴黎中国艺术中心

2009中国第七届东方美术家交流展(河南安阳

2010 油画艺术与当代社会-----中国油画展(中国美术馆)

2010上海世博会美展(特邀) 上海会展中心

2011 “挖掘与发现”第二届全国油画新人展(中国油画院

作品收藏

2005 油画《快乐老家》 《又见炊烟》被北京双年展组委会收藏 2008 油画《黑马》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2009 《晨钟》 《登封记游》被郑州美术馆收藏

个展

2006 “野腔无调”:孟新宇油画个展

2007 “乡野梦境”孟新宇油画作品展 北京798

2011 “一路风景”孟新宇油画作品展 郑州艺盛空间

2011 “夏日清幽石窟寺”孟新宇作品展 郑州艺盛空间

评介文章摘录

  孟新宇对油画的本土化思考已经至为鲜明,曾经一度徘徊在大师的阴影下的他,在中原厚土上的生存经验和文化记忆终于将他从迷惘中引领出来,在油画创作中有了自己明确的文化选择。我们现在看他的作品,不难从中发现,在他激越奔放的笔触和凝重浓艳的色彩中,充盈着传统文化的濡染和民间艺术的熏陶,奔流着中原文化特有的血脉,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如果说色彩的厚重浓丽是孟新宇油画的一个重要特点,那么,类似于“写”的用笔可以说是他的油画的第二个特点。他的画皴点涂抹,笔路清新,收放自如,始终洋溢着饱满的生命激情。在风格上是表现主义,但却是中国式的表现主义。 《在本土文化中拓展》 ——贾方舟

孟新宇在中国当代的文化变革大潮中找到了自己艺术的方式,由于他的方式与当代精神文化在内在性是一致的,这样就使得其艺术与变革保持同步性。指出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因为在当代中国,我们看到了太多为大词人辛弃疾讥讽了的——“为赋新辞强说忧”似的艺术表达了。

孟新宇的油画风景作品不但在美学思想和文化观念上是当代性的,同时他的油画表达语言也是很有个性特征的。他挣脱了中国油画表达的传统模式,但又没有落入近些年流行的国外表现主义的套路,而是走出了一条具有本土意味的艺术路子,这是十分难得的。 《质胜文则野》——邓平祥

孟新宇在他的油画中运用了中国山水画的构图样式,运用了民间美术中强烈的色彩对比,运用了敦厚古朴的造型手法,而相反则远离了西方焦点透视的构图方式,远离了印象派条件色写生的技法,远离了写实主义忠实于客观物象的观念,试图营造一种东方意境,运用东方技艺,创作出东方人喜闻乐见的油画来。 《漫游豫东孟新宇》 ——曹新林

他的画整体的形式感特别强,这些元素让我感觉到了一种非常强烈的冲击力,同时他的作品中蕴含着一种激情,这完全是我最初对他的画的印象,另外我还能闻见一股味道,一种来自乡间的味道,一种烧麦秸垛的味道。 《“乡野梦境”孟新宇个展座谈会发言》 ——高 岭

第一,我认为孟新宇是“质”大于“文”,但是“文”呢,也没有完全放弃,因而使他产生一种很奇妙的审美境界,这个也是他的作品非常吸引人的一个地方。所以说他的特点从审美、美学角度是很突出的。第二,我认为孟新宇在解决一个课题,就是一个“中西融合”的问题。从他目前的状态来看,我觉得解决的还是比较突出的。虽然他是从自己的生活感受、体验当中来,从自己的悟性当中来,但是他又追求一种中国文人笔墨的这种情趣。用油画画出这种笔触,呈现给我们一种很陌生的面孔,感觉它是从我们这个传统的根基上生发出来的,但是又给我们一种很新鲜的感觉。 《乡野梦境”孟新宇个展座谈会发言》 ——郭晓川

上海世博会展评论

  2010年5月7日,在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上,中国美术作品展在此开幕,展出的199件作品,都是从近些年来全国大型展览优秀作品中精选出来的,反映了中国人的生活现状和当代中国美术的创作水平,以及中国当代艺术家的才华、视野和理想。在各种艺术门类,参展油画作品28件,我省青年油画家孟新宇的作品位列其中。而且,他是河南省唯一的一位参展油画家,也是本次展览最年轻的油画家。孟新宇此次被邀,引起了画界的极大关注。

《黑马》故事与创作经历

黑马》不是为了参展而画在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上,这幅被命名为《黑马》的油画作品为孟新宇又一次赢得了荣誉。 《黑马》表现的是中原农村的田园风光,画面宏大。险峻的群山,山坳间坐落的几处石屋,错落有致的绿色植物和庄稼,两个劳作或闲散的“黑人儿”,一匹低头吃草的黑马,这一切都融入背后蓝色的天际中。

评论家贾方舟评述,在他激越奔放的笔触和凝重浓艳的色彩中,充盈着传统文化的濡染和民间艺术的熏陶,奔流着中原文化特有的血脉,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孟新宇才30多岁,就在画界声名鹊起。在外人看来,孟新宇的出名有点石破天惊之意,可他本人的言语,却显得那么恬静平淡,仿佛这一切纯属偶然,漫不经心,但所谓的偶然都存在于必然之中,多年的艺术追求使他迈向艺术之巅。

“画这幅画的时候真的是把吃奶的劲儿都使出来了,那时的状态就像是打架打红了眼一样。当时画得很下工夫,很吃力,画过之后并没有感觉出它的好,也可能是因为太频繁地修改,感觉已经‘疲’了,而且那张画画画改改用了两年时间,之后就压了一年多,没有再管过它。”

后来孟新宇在北京办画展需要出书,拍反转片的时候才翻出来这张压在最里面的《黑马》,当时看到这幅画后感觉还真是不错,感觉自己想要的东西出来了,而且印出书后效果也很好,似乎有一种神秘力量在画中体现了出来,最终打动了他。 “其实,画这张画也不是为了参展而画,我的很多画都是一种偶然。”

一笔下去就是20多块钱

孟新宇在电话里笑谈,一年中有大半时间都在外面写生,比农民还农民呢,晒得非常黑。而这大半时间的大部分是在太行山。 “大自然是伟大的老师。那里有学不完的东西,比一个学者一个大师都要好。”他在山里一待就是两三个月。他说这样挺好,生活不被打扰。一到山里,啥都不用想了,光画画就行了。画画是最好的思想活动,画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在思考中就会升华一些东西。”

在他的太行画作中,气势雄浑的褐红色崖壁很是夺目,那种坚硬细密的肌理呈现了太行山体的特质。

孟新宇说:“用油画的形式画太行山很难画,太行山更适合用中国画来表现。太行山就像大块大块的巨墙,我画的时候用的是20厘米宽的刷子,这样描绘山的肌理很逼真。为什么用这么宽的刷子,这都是逼出来的。用小笔一画就碎,后来直接到油漆店买最大的刷子。一笔下去,好家伙,光颜料就费了不少,成本得20来块钱,能买一大块牛肉。我画画时旁边围了一些美术学校的学生,他们心疼地说,这太费颜料了。”

虽然颜料钱付出得多,但孟新宇发现这把刷子用对了,用得恰到好处。这把刷子画出了太行山巍巍雄姿,画出了太行山的精神与激情,它的艺术感染力征服了观众。

在他创作《黑马》时,有这样一个经历。“2004年我到太行山写生的时候,在写生基地里,遇到一位在太行山土生土长的老人画的一幅画,虽然他没学过画,只是捡来别人遗弃的画笔、画架、画纸来画,但我从他的画里看到了一种没有被工业文明污染过的原生态文化,而且出手大气,令我非常着迷。之后我创作了《黑马》,其中房子的造型就借鉴了那位老人画中的那些房子的形态,加上山势、菜地这些我在写生的时候找到的内容,就有了《黑马》。”

植根民间 汲取营养

孟新宇小时候在农村长大,毕业后一直在老家画,他喜欢质朴、自然的东西,看到麦田、村庄、炊烟就会产生莫名的感动。

约10年前,他去逛了一次庙会,见到了民间的木版年画,小孩儿的虎头鞋、兔爷帽和泥泥狗什么的,这些古代传下来的东西非常质朴,带着秦汉唐宋遗风,基本没有走样儿,看上去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孟新宇从中受到启发,觉得 这些才是自己最想要的东西。

民间艺术在孟新宇的绘画中集中体现得很明显:一个是浓烈的红绿色彩,一个是浓郁的乡土气息。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水墨”为上。相对民间艺术来说,这些大红大绿是被排除在传统的主流艺术之外的。

但是在当代画坛,这样一种艺术也渐渐受到了艺术界的肯定,它的表现形式,它独特的美艳征服了画界,使得民间艺术这个文脉在当代艺术格局获得了它生存的权利。

吸纳多元艺术独辟蹊径

看了孟新宇油画的人都有这样一个认同。

他的作品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浓艳的色彩渲染着旺盛的生命力,给人感奋与勃发的艺术享受。其色彩吸收了民间艺术,其构图吸收了传统画的特点,将多种表现手法糅合在油画里。孟新宇说,我是把中国本土文化、传统山水画都掺一块了。西洋画再画下去没啥意思,再画也超越不了,已经滴水不漏。就像西方人画山水画,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标杆已经立在那里,不可能超越。

在形式上,他的画借鉴了传统山水画的结构,卷轴画的外在形式。在西方油画中,很少有中国传统绘画这样细长的横批和卷轴的窄长尺幅。此外,他还借用了传统四条屏的形式,这些都使他的画从内蕴到外观呈现出鲜明的本土特征。

正是他对传统的借鉴,对油画的创新,才使得他在探索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

像农民侍弄庄稼一样画画

近日,他正式收到中国美术馆的收藏证书和创作奖金,并且获得税后8万元的创作奖金。

成绩的一连串取得,更加饱满了他画画的信心。但他本来的心性并没改变,他想要的生活也没改变。他还是那个质朴的豫东男人,外界的浮华与他没有太大关系,画坛地位与奖金的获得反而使得他更加淡定,更加坚定今后要走的道路。

他说:“我觉得画画就像农民种地一样,每天犁犁、翻翻,侍弄好自己的庄稼,心里就安稳。不画心里就空落落的。我们老家虞城是一个大县,近百万人就我一个画油画的。在虞城一画就是六七年,我是在一种很安静、很孤独的状态下慢慢地摸索行进的。画画那么多年感觉最深的就是,画画是一个掏心窝子的事,能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想表达的意思表达出来就很痛快。”

电话采访时,孟新宇正站在北京的地铁口等人,他倾诉道:“这儿的人太多,还是山里静。外界是一个大的名利场,人心很浮躁。”处在喧嚣人流中的孟新宇显然有点不适应,他开始想念家乡,想念他经常去的太行山了。

他还年轻,年轻是他的财富。他很超然,超然会使他走得更远。我们有理由相信,他有大成的那一天。

评论文章

  在本土文化中拓展 ----贾方舟

去年在中国美术馆开幕的“无尽江山:南北油画家邀请展”上,来自河南的青年画家孟新宇的作品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的作品不仅带着强烈的表现主义色彩,而且带着浓厚的本土文化特色。河南地处中原,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血脉,从这里走出来的画家如段正渠段建伟至今保留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孟新宇虽然只是初出茅庐,但他对油画的本土化思考已经至为鲜明。他虽然在学院的正规训练中也曾经努力掌握严格的写实技巧,曾经迷恋过西方从文艺复兴以来直到现代的诸多大师,一度徘徊在这些大师的阴影之下,找不到属于自己的路。但在这块中原厚土上的生存经验和文化记忆终于将他从迷惘中引领出来,在油画创作中有了自己明确的文化选择。可以说,这种艺术上的“开悟”对孟新宇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没有这样的“开悟”就不会出现艺术上的跨越。

当他还不能将画画这件事与他自己的生存经验和文化记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他就难以从大师的阴影中走出来,更难以建立自己的艺术信念。我们现在看他的作品,不难从中发现,在他激越奔放的笔触和凝重浓艳的色彩中,充盈着传统文化的濡染和民间艺术的熏陶,奔流着中原文化特有的血脉,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他的作品已经完全放弃了他曾经为之倾心的灰色调的学院趣味,在作品中自觉而又大胆的融入民间艺术的浓丽色彩。如果说色彩的厚重浓丽是孟新宇油画的一个重要特点,那么,类似于“写”的用笔可以说是他的油画的第二个特点。他的画皴点涂抹,笔路清新,收放自如,始终洋溢着饱满的生命激情。在风格上是表现主义,但却是中国式的表现主义。在形式上,他的画有意借鉴了传统山水画的图示结构,以及卷轴画的外在形式。在西方油画中,很少有中国传统绘画这样细长的横批和卷轴的尺幅,这和中国绘画的散点透视的观念密切相关。

此外,他还借用了传统四条屏的形式如(如《乡间》),从而使他的画从内蕴到外观都具有鲜明的本土特征和个性特质。中国五千年极其丰富的文化传统,构成画家取之不尽的艺术资源,但如何从传统中吸取有用的东西,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其中除了对传统文化要有深入而整体的了解,还需要通过一个有效的途径。

孟新宇的作品不只在外在形式上对传统有所借鉴,更重要的还是他对传统精神有自己的理解,他的艺术在整体气息上与传统文化有一种血脉关系。尽管从长远看,他还只是刚刚上路,在艺术上还有许多有待完善之处,但幸运的是,他已经将自己导入一条从传统艺术中借鉴、吸收、融会的有效途径,他的未来发展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期望的。来自河南虞城的青年油画家孟新宇,他的画已参加过一些重要的全国性大展。他那些带着强烈的表现主义特征的作品,以其凝重浓艳的色彩,充满激情的笔触,传达出中原厚土特有的文化血脉,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他在作品中自觉融入民间艺术的色彩、传统文人画的图式结构以及卷轴的外形式,从内蕴到外观都具有鲜明的本土特征和个性特质,在艺术上具有很大潜力。

孟新宇:紧握太行山的文脉

大概在2000年,我出去写生时很偶然地发现了豫北太行山这个地方。这里处于南太行的腹地,也是河南林州石板岩界内的太行大峡谷的景区,一开始我就住在山脚下的高家台村,这个村子随着旅游者和写生者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热闹,我逐步转移到山上高一点的村子住着画画,因为那里游客比较少。

就这样挪了好几次,越挪越高。2011年,我挪到了现在位于“太行屋脊”的槐树洼村,每年会在这儿住半年以上,今年已经是第七年了。这个地方是河南、山西、河北三省的交界处,地处八百里太行的南端,山上山下的落差跨度很大,山势非常雄伟。因为有水,又很灵秀,刚柔并济。

五代画家荆浩就曾隐居于此,北宋时的很多山水画的原型也出自于此,我感觉在这儿住着离北宋那些山水画大师最近,所以特别喜欢这里,也对这里的风景特别有感觉。我觉着人的一生能在自己喜欢的地方持之以恒地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就是最大的福报。

在山上,我常常翻看我喜欢的宋元画册,同时去感受山上春夏秋冬、阴晴雨雪的变幻。在这个过程中,我越发感到宋元山水画的高级,古人与山水是如此地亲近,他们把画面处理得那么和谐。宋元山水完全代表了中国的山水精神,画中也蕴含着深厚的东方艺术之精神。

画太行山这么多年,我的绘画面貌也在缓慢地呈现。在创作中,我一直追求紧握住太行的文脉,再有会把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的山水画特别是我最钟爱的宋元绘画中的东方意蕴、气度融入到画面中。我一直画油画,虽说在图式、色彩、形式上学习和吸收了很多西方的比如像德国新表现的东西,但这些只是我的手段和“皮壳”,“内核”却是东方的。我经常想,自己要做的是怎么把这些融合并继续深入下去,让画面呈现那种“人在尘外”、“忘乎所以”“物我两忘”的境界。我觉得,我画面上的核心应该是表现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精神,表现东方哲学的逻辑和东方艺术的精神,表现人和自然的融合亲近。

在山上,每天一睁眼,我推开窗户打开门就能看见山。四季的山是不一样的,四时的天气也不同。听着鸟叫声在山谷中回响,山风吹过树梢,看着阳光照进屋里,树叶慢慢长出来,繁茂过后又再落下⋯⋯好多好多东西,慢慢地浸到人的骨头里去了。画画的时候,我就不自觉地把好多在这儿亲历过的、感受到的东西带出来了。

山上空气好,氧气特别充足,在城里画一两个小时可能就会感觉到累;在这里一画就好几个小时,精力还很充沛。有时候很长的一笔画下来,抑扬顿挫、干湿浓淡、意在笔先,那种品质是在城里的画室中不容易得到的。大自然给你的不是一点技术的皮毛和程式化的知识,它带给你的营养会激发出更鲜活、更生动的一些未知的东西。如果把这座大山比作一部大书的话,我觉得作为一个画家,一生能翻几页就很了不起了。

由于长时间的在这儿生活,慢慢地,我的整个生活方式都改变了,生活节奏也一点一点慢下来了。在山里的生活状态就很安静,我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计划来画画,比如说5天时间我要完成一幅作品,每天进度是多少,基本上就是按照计划来的。

幸好自己每年能有半年的时光在山中度过,也能不停地去远行追寻艺术史留下的只言片语和精彩线索,在山水间体会自然的博大,感知岁月的沧桑轮回,寻找和反醒自己;生活、画画、沉思、读书,远离喧嚣和红尘,远离市井气和江湖气。山上静坐,山岚云雾能养山林气;读书远行,能养书卷气。好在我能择山而居,好在我能自得其乐,好在我能风雨兼程地前行,好在我还有梦。 [2]

入山:我一到山上, 心里就安静下来了!

孟新宇访谈录

时间:2016年4月

地点:太行屋脊孟新宇工作室

人物:孟新宇(以下简称“孟”)

库艺术》编辑(以下简称“库”)

一、大自然是最伟大的老师

:您最早是如何发现了现在这个您在太行深处画画的地方的?

:大概在2000年左右,出来写生时很偶然的发现了这个地方。这里处于南太行的腹地,也是河南林州石板岩界内的太行大峡谷的景区,一开始就住在山脚下的高家台村,这个村子随着旅游和写生越来越热闹,我就逐步转移到山上高一点的村子住着画画,因为那里游客比较少,就这样挪了好几次,越挪越高,2011年挪到了现在位于“太行屋脊”的槐树洼村,每年在这儿住半年以上,今年已经是第六年了。这个地方是河南、山西、河北三省的交界处,地处八百里太行南端,上下的落差跨度很大,山势非常雄伟,因为有水,又很灵秀,刚柔并济。五代画家荆浩就曾隐居于此,北宋时候很多山水画的原形也出自于此,我感觉在这儿住着是离北宋那些山水画大师最近的地方。特别喜欢这里,对这里的风景也特别有感觉。我觉着人的一生能在自己喜欢的地方持之以恒的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就是最大的福报。

在这里,每天一睁眼,推开窗户打开门就能看见山。四季的山是不一样的,四时的天气也不同。听着鸟叫声在山谷中回响,山风吹过树梢,看着阳光照进屋里,树叶慢慢长出来,繁茂过后又再落下……好多好多东西,慢慢地浸到人的骨头里去了。画画的时候,不自觉地好多在这儿亲历过的、感受到的东西就带出来了。

山上空气好,氧气特别充足,在城里画一、两个小时可能就会感觉到累,在这里一画就好几个小时,精力还很充沛。有时候很长的一笔画下来,抑扬顿挫、干湿浓淡、意在笔先,那种品质是在城里的画室中不容易得到的。

大自然给你的不是一点技术的皮毛和程式化的知识,它带给你的营养会激发出更鲜活、更生动的一些未知的东西。如果把这座大山比作一部大书的话,我觉得作为一个画家,一生能翻几页就很了不起了。 库:在山中住久了,是否不止是绘画,就连人的整个状态都不一样了?

孟新宇:对,整个的生活方式都改变了。在城里有时会有很多应酬,在这儿一些琐碎的小事就推掉了,重要一些的事等回城里再说。在山里的生活状态就很安静,我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计划来画画,比如说五天时间我要完成一幅作品,每天进度是多少,基本上就是按照计划来。

在这里我的作息时间完全和当地农民的作息时间一样,早上六点钟起床,去画画的地方看看书,勾勾草图,九点钟去吃早饭,然后一直画到下午两点,吃完午饭睡一小会,喝喝茶,再一直画到八点多钟,饭后散会儿步,非常有规律。

天气好的时候,也会放下画笔出去走一走,在附近爬爬山。我画画的这个地方地势高,山下的本地人也不轻易来这儿,有农家帮着做饭,生活虽然简朴一点,但是心灵很放松。

二、古人的山水观和意境对我影响很大

:当下写生人群众多,良莠不齐,浮光掠影,浅尝辄止者居多。“写生”其实早已不应拿以前的“写生”来看待,如何将“写生”提炼为一种个人表达,而不只是一种“笔墨游戏”?能否请您谈谈自己的感受?

:我刚进山的时候写生可能占到一半的比重,最近几年越来越少。但每年还是会画一些写生,天气好的时候,跟朋友们一起画一些小幅的,很即兴的,完全是按照自己的喜好研究性的写生。

但写生受自然的光线、环境条件等等的影响太多,有时不能把真正想要的东西放进画里去。我也会把好多我记忆中的闪光点综合到一个画面上,然后再孕育出来的作品可能就是我心里想要的东西,是我心中的一个精神家园。

:在中国传统中,自然不止是“风景”,而是“山水”。其实也是一种自然与内心的交融的状态。在您的画中,写生的“风景”似乎也越来越趋向于“山水”的意境?

:现在最感兴趣,最能打动我的,不是那些西方经典油画,而是中国古代宋元的山水画。我手头上翻看的书和画册也是这方面居多,古人的山水观和意境对我影响很大,并从中汲取到很多东西。中国传统的哲学、文学、艺术都是联系在一起的,我更感兴趣的还是这些。

同时我对东方的古美术和中原的民间美术也特别感兴趣,我小时候有乡村成长的经历,自幼就亲身经历这些东西,直到现在民间美术那种浓烈的色彩和感染力还非常打动我,我亦深爱汉唐魏晋的古石雕古陶器的厚重博大,这些元素一直深深的影响着我的绘画和创作。

在油画语言方面,我更喜欢德国新表现主义的那种力量感和直接性。我在这几者之间判断、选择,然后来回的融合、游走,发现自己越来越偏向于中国宋元山水画的意境。

三、上山读书 下山远行

:您怎么看出世和入世?您认为艺术家应当如何体现自己的担当?

:我觉得一个艺术家的出世和入世是很难界定得非常清楚的。这绝不是说一个人到山林里就是出世了,如果心里有很多烦心事到哪里都不会心静,也算不得出世;但即便你身处闹市,如果心里很干净、坦荡,心里装的是山水田园,那也是一种出世。我一直这样认为:画家既要“隐”,认真读书画画;又要有远行万里打开眼光见识,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上山读书,下山远行”就是我最向往的状态,我也一直努力往这个状态靠近。

在当下的社会,很难做到彻底“出世”。与世隔绝,不和当今社会发生关联是不可能的,因为人是社会人,即使你身处深山荒野,也需要网络、手机等工具与外界保持一些必要的沟通和交流。既然今天有着发达的科技,这种便利的条件就应该为我所用,即使隐居也不必执着于那种与世隔绝的封闭原始状态。但是在山上读书画画是个绝妙的事情,我一到那儿整个身心就安静下来了。

画家很重要的是要对自己的创作保持一种极致的真诚,就像农夫耕种自己的土地一样踏实而又认真,把最坦诚的一面在自己的作品中展现,这是一件重要和严肃的事情,远比过分关注自己身在何处和是否出世更有意义。

艺术家怎样体现自己的担当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在当下时代的艺术家,更确切的说应该是当下时代的一个画家,就是通过掌握一些传统的造型手段或使用这个时代某种更现代化的一些手段来表现自己所追求的东西,进而将自己的精神状态和自己的认知通过作品固化下来,然后才能保留和传承,这是对自己的真诚,也是对欣赏这些作品的人和后人的交代。我认为认真把自己最真诚的一面展现出来,作出有意义的作品就是一个画家最重要的担当。 四、修身、修心、修行

:中国画论讲究“画如其人”,人品高,画品不得不高。您在太行深处潜心画画,是否也可看作一种对自身的修炼,而作品,则是这种身心修行的结果?

:我最近做了一个展览,名为《上山》。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在山上画的,后来也在各地做过巡展,出过画册。这次我又恭恭敬敬把这些画拉回到山上做这个展览。这个展览没有什么商业目的,一个是为了太行山美术馆开馆展,再一个就是我要向自然、向这座我在这生活十几年的大山表达我深深的敬意。

在山里这么多年,也感觉自己是在修身、修心、修行,不知不觉中人还是有变化的。能在一个生活单纯的地方做自己喜欢的事妙不可言,何况又能安安静静、踏踏实实,就像现在很时髦的说法:“工匠精神”,要做事就该把事彻彻底底的做好。常对大山就觉着自己是多么地渺小,在自然面前始终就是一个小学生,要恭恭敬敬地在自然面前修炼、做事。这个也是我长时间住到山里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人一生晃眼即过,好在自己从年青时候就一直喜欢绘画的那个憨劲没丢,我痴想几十年持续不断地做一件事,或许能留下来一点有价值的东西,感觉这是一种修行,当然这个修行的过程是通过绘画来完成的。深爱绘画的心情一直发酵一直延续,至今看到好的绘画还会搓着手深深地吸一口气,一次一次远行,这几年跑遍了大半个欧洲去看那些我初习绘画就心仪向往的作品,好在随着眼界的扩大,让我喜欢的大师经典作品也在逐年减少,选择也越来越明确,知道了擅长和不擅长,长时间与绘画的耳鬓厮磨,也让绘画变成自己最好的表达方式,倘若把绘画比作对自身的修行,而作品就是这种身心修炼的结果,其中的酸甜,画家自己是最知道的,当然我觉着自己现在的修行还很不够,但是我会一直很努力地做下去。[3]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