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季羡林」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新条目)
 
 
(未顯示由 3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10 次修訂)
行 1: 行 1:
 季羡林 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 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聊城大学名誉校长、 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 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与 饶宗颐 为“ 南饶 北季”。
+
{{Infobox person
 +
| 姓名 = 季羡林
 +
| 图片 =
 +
[[File:季羡林.jpg|缩略图|居中|250px|<center> 季羡林 图片
 +
[http://a2.att.hudong.com/34/21/01300001252920130650219344017.jpg 原图链接]<br>( [http://cn.bing.com 来自bing.com的图片])</center>]]
 +
| 国籍 =  中国
 +
| 民族 = 汉族
 +
| 出生地点 = [[ 山东省]][[聊城市]]
 +
| 出生日期 = {{Birth date|1911|8|6}}
 +
| 逝世日期 = {{Birth date|2009|7|11}}
 +
| 职业 = 语言学家,国学家,<br>历史学家,文学家
 +
| 别名 = 希逋、齐奘
 +
| 学历 = 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1930年-1934年) <br> 格丁根大學(1935年-1941年)
 +
| 代表作 =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br/>《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br/>《现代化学大系》<br/>《敦煌学大辞典》
 +
}}
 +
 
 +
'''季羡林'''({{bd|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季羡林}}),[[山东]][[ 聊城市]][[ 临清]] 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 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 中国科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北京大学]] 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 唯一的终身教授。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着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
 
 +
季羡林精通9国语言,即汉语、南斯拉夫语、印度语、阿拉伯语、英语、德语、法语、俄语、吐火罗语。1911年8月2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庄镇,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叔季嗣诚。幼时随马景恭识字,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产生兴趣,1929年,入[[山东省立济南高中]],其国文老师[[董秋芳]]是[[鲁迅]]的朋友,还是着名翻译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过耄耋之年,仍旧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
 
 +
==学术成就==
 +
 
 +
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综合北京大学东方学系张光麟教授和令恪先生所述,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大略包括在以下10个方面:
 +
 
 +
1、印度古代语言研究: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使用不定过去式作为确定佛典的年代与来源的标准》等论文,在当时该研究领域内有开拓性贡献。
 +
 
 +
2、佛教史研究:他是国内外为数很少的真正能运用原始佛典进行研究的佛教学学者,把研究印度中世语言的变化规律和研究佛教历史结合起来,寻出主要佛教经典的产生、演变、流传过程,借以确定佛教重要派别的产生、流传过程。
 +
 
 +
3、吐火罗语研究:早期代表作《〈福力太子因缘经〉吐火罗语诸本诸平行译本》,为吐火罗语的语意研究开创了一个成功的方法,1948年起即对新疆博物馆藏吐火罗剧本《弥勒会见记》进行译释,1980年又就70年代新疆吐鲁番地区新发现的吐火罗语《弥勒会见记》发表研究论文多篇,打破了“吐火罗文发现在中国,而研究在国外”的欺人之谈,并且吐火罗文在世界上仅有不到30人会翻译的《校注前言》,是国内数十年来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而1996年完成的《糖史》更展示了古代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东南亚,以及欧、美、非三洲和这些地区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
 
 +
4、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
 +
《中国纸和造纸法输人印度的时间和地点问题》、《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等文,以及《西游记》有些成分来源于印度的论证,说明中印文化"互相学习,各有创新,交光互影,相互渗透。
 +
 
 +
5、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
 +
80年代主编《大唐西域记校注》、《大唐西域记今译》,并撰10万字的《校注前言》,是国内数十年来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而1996年完成的《糖史》更展示了古代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东南亚,以及欧、美、非三洲和这些地区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
 
 +
6、翻译介绍印度文学作品及印度文学研究:《罗摩衍那》是印度两大古代史诗之一,2万余颂,译成汉语有9万余行,季羡林经过10年坚韧不拔 努力 于译毕,是我国翻译史上的空前盛事。
 +
 
 +
7、比较文学研究:80年代初,首先倡导恢复比较文学研究,号召建立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为我国比较文学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
 
 +
8、东方文化研究:从80年代后期开始,极力倡导东方文化研究,主编大型文化丛书《东方文化集成》,约500余,800余册,预计15年完成。
 +
 
 +
9、保存和抢救祖国古代典籍:90年代,担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两部巨型丛书的总编纂。
 +
 
 +
10、散文创作:从17岁写散文起,几十年笔耕不辍,已有80余万字之多,钟敬文在庆贺季羡林88岁米寿时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
 +
 
 +
==季羡林的异国之恋<ref>{{cite web
 +
| url = http://www.guoxue.com/master/jixianlin/jxl007.htm
 +
| title = 季羡林的异国之恋
 +
| publisher = 国学网
 +
| date=2005-2-3
 +
| accessdate =
 +
| language = Zh-hans
 +
}}</ref>==
 +
 
 +
在德国哥廷根的日子里,季羡林饱受轰炸、饥饿、乡愁的煎熬,有家不能归,有苦无处诉,一切的不幸与委曲,只能默默地往肚子里咽。但是,诚如《红楼梦》中所云:“大不幸中却有大幸。”季羡林在哥廷根的艰难岁月里,有一件事情曾给他带来过前所未有的幸福与快乐,这便是他与一位德国姑娘之间的一段爱情经历。
 +
 
 +
===打字情缘===
 +
 
 +
在季羡林住的同一条街上,有一家叫迈耶的德国人家。迈耶为人憨厚朴实,迈耶太太却生性活泼,能说会道,热情好客。他们夫妇有两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大小姐叫伊姆加德, 材苗条,皮肤白皙,金发碧眼,活泼可爱,年龄比季羡林小一些,当时尚未嫁人,待字闺中。她就是这个爱情故事的女主人公。
 +
 
 +
迈耶家也像其他德国人一样,把多余的房间租给中国留学生住。恰好,季羡林的好友田德望便是迈耶家的房客。季羡林常去田德望住处拜访,一来二去,便同迈耶一家人熟悉了。季羡林当时不过三十上下,年轻英俊,个子颀长,待人谦和有礼,正在读博士学位,又说得一口流利的德语。迈耶一家人很快就喜欢上了这个来自中国的年轻人。
 +
 
 +
季羡林当时正在写博士论文。他用德文写成稿子,在送给 教授 看之前,必须用打字机打成清稿。可是季羡林没有打字机,也不会打字,适逢伊姆加德小姐能打字,自己又有打字机,而且她很愿意帮助季羡林打字。这样一来,季羡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天天晚上到她家去。
 +
 
 +
季羡林获得博士学位后,又在德国呆了四五年,其间,他又写了几篇很长的论文,都是请伊姆加德小姐打的字。所以,直至1945年季羡林离开德国前,还经常去她家打字。
 +
 
 +
===日久生情===
 +
 
 +
[[File:伊姆加德.jpg|200px|有框|中|<center>伊姆加德
 +
([https://cn.bing.com 图片来自 bing.com])</center>
 +
]]
 +
 
 +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季羡林和伊姆加德小姐之间渐渐产生了感情。除了打字季羡林去迈耶家外,后来,迈耶家凡有喜庆日子,招待客人吃点心、吃茶什么的,迈耶太太必定邀请季羡林参加。特别是在伊姆加德生日那一天,季羡林是必不可少的客人。每逢季羡林到迈耶家,伊姆加德总是打扮得漂漂亮亮,满面笑容,格外热情。迈耶太太在安排座位时,总让季羡林坐在伊姆加德的旁边。一对异国青年同时坠入了爱河。
 +
 
 +
但是,每当季羡林回到寓所 内心便充满矛盾 痛苦。他想,自己是一个有妻子、有儿女的人,尽管那是一次没有爱情的包办婚姻,但是现在他必须面对这个现实。如果他敞开自己的胸怀,让爱情的激流涌泻出来,和伊姆加德由相爱而结合,自己未来的生活大概会是幸福美满的。但是,那样做,不仅意味着对妻子、儿女的背叛和抛弃,也意味着把自己的亲人推向痛苦的深渊。反之,如果他克制自己的感情,又会使已经深爱着他的伊姆加德失望和痛苦,自己也会遗憾终生。两条路水火不容,没有第三种选择,这使季羡林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幸福与痛苦,欢乐与自责的矛盾心理,一直折磨着他。最后,他终于决定,为了不伤害或少伤害别人,还是自己来咽下这个苦果。季羡林虽然作出了这样的决定,然而理智与情感之间,从来就没有不可逾越的界线,这段苦涩的爱情始终折磨着他。
 +
 
 +
===悲情往事===
 +
 
 +
1991年,八十岁的季羡林在写长篇回忆录《留德十年》时,不知出于什么考虑,首次披露了他五十年前这段鲜为人知的爱情经历。他在《留德十年———迈耶(Meyer)一家》中写道:
 +
 
 +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离开迈耶一家,离开伊姆加德,心里是什么滋味,完全可以想象。
 +
 
 +
离开伊姆加德到了瑞士,我同她通过几次信,回国以后,就断了音问。说我不想她,那不是真话。l983年,我回到哥廷根时,曾打听过她,当然是杳如黄鹤。如果她还留在人间的话,恐怕也将近古稀之年了。而今我已垂垂老矣。世界上还能想到她的人恐怕不会太多。等到我不能想到她的时候,世界上能想到她的人,恐怕就没有了。
 +
 
 +
然而,故事到此还没有结束。
 +
 
 +
据说,近年来,有好事者在读了季羡林的《留德十年》以后,被这段爱情故事所感动,专程到哥廷根遍寻伊姆加德小姐的下落,最后终于找到了她。当然,今天的伊姆加德小姐,已是满头银发的老人,然而精神矍铄,风韵犹存。询问的结果大出人意料之外:伊姆加德小姐,终身未婚,独身至今,而那台老式的打字机依然静静地放在桌子上。 (张光 /文 摘自《文学报》)
 +
 
 +
==热点事件==
 +
 
 +
===故居被盗===
 +
 
 +
2009年季羡林之子季承透露,季羡林位于北大朗润园的家中玻璃被人砸碎,近五千册古书和一些雕塑、文物丢失,季羡林先生之子季承报案, 向北大校方反映情况。季羡林弟子钱文忠在博客中说,失窃物品价值起码以百万计。
 +
 
 +
*无罪推定
 +
 
 +
历时3年多的已故国学大师季羡林故居盗窃案有了结果。该案被告、曾是季羡林秘书李玉洁的干女儿王如,经法院审理认定无罪,已获释。法院认为,王如确是 抢救”季羡林故居财产而为,并不符合盗窃罪的条件。
 +
 
 +
2009年,季羡林去世后,财产归属纷争风波乍起。季羡林独子季承曾表示,季老身后财产都是季家的。季羡林的秘书李玉洁及王如都认为,季老生前立遗嘱表示,他的财产都全部捐给北大。
 +
 
 +
2009年12月16日,季羡林在北京大学朗润园的故居遭到盗窃,室内物品被洗劫一空。当晚,季羡林之子季承向警方报案。同年12月20日,北京警方将嫌疑人王如和方咸如抓获,被盗物品全部返还。
 +
 
 +
*免于刑责
 +
 
 +
王如的辩护律师表示,王如的行为属于擅自转移暂存在季羡林住所的北大财产的行为,而非盗窃犯罪,应按民事法律关系处理,不应按刑事法律关系追究王如的刑事责任。
 +
 
 +
====遗产之争====
 +
 
 +
[[File:季羡林遗产之争.jpg|200px|有框|中|
 +
<center>([https://cn.bing.com 图片来自 bing.com])</center>
 +
]]
 +
媒体报道2012年10月21日,季承(季羡林之子)称法院在开庭前曾对这起案件的纷争进行过调解,法庭上 京大学曾提出以金钱补偿季承的方式,来化解这起由来已久的纠纷,但随后又予以否认。
 +
 
 +
此前季羡林秘书杨锐被爆涉嫌偷窃国学大师季羡林藏品,并拿出去卖钱。
 +
 
 +
季羡林的老友、新华社记者唐师曾、山东大学教授张衡披露,季羡林收藏的数十幅名人字画,分批流向拍卖市场。之后,唐、张两人先后到医院探望季羡林后,才发现这些字画是在季羡林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盗卖的。 羡林强调:“我并不需要钱,也从没委托任何人拍卖我收藏的字画和其它物品 ”。 事件曝光后,媒体经过调查,纷纷将矛头指向杨锐。
 +
 
 +
由于拍卖公司以商业机密为由,拒绝透露拍品来源的详细信息,他已于上周末向北京海淀刑警大队报案。但迄今为止,海淀刑警大队对此事未做任何反应。
 +
 
 +
==遗憾半个多世纪的异国恋==
 +
季羡林,1911年季羡林生于中国山东临清,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佛学家、史学家。
 +
 
 +
1935年,季羡林去德国留学写论文时,导师要求论文必须是打印稿。正当他为难之际,他同学房东的女儿伊姆加德告诉他:她家有一台打印机,可以帮他将论文打印出来。条件是陪伴她看遍自己生活的城市。就这样,在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季羡林陪着伊姆加德走过了哥廷根的每个角落。可是他不敢多迈出一步,因为他已经有了妻儿,更重要的是他必须回国。
 +
 
 +
回国后,季羡林经陈寅恪推荐,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着重研究佛教史和中印文化关系史。
 +
 
 +
1980年,季羡林去德国考察,当他敲开伊姆加德家的门时,开门的是一个陌生人,两人就这样错过。
 +
 
 +
直到2000年,一位女导演找到了伊姆加德,问她还记得60多年前的那个中国留学生吗?老人迟疑片刻:你说的是季羡林吧!她指着桌上的老式打印机说:我等了他一辈子,现在我依然可以打字。
 +
 
 +
伊姆加德一直单身,从未搬过家,就是怕季羡林回来找不到她。
 +
 
 +
==视频==
 +
<Center>
 +
{{#iDisplay:u0342luvzb0 |480|360|qq}}
 +
<br>
 +
[[白岩松]]采访季羡林
 +
</center>
 +
 
 +
==参考来源==
 +
{{Reflist}}
 +
 
 +
[[Category:語言學家]]
 +
[[Category:文學家]]
 +
[[Category:中國人]]
 +
[[Category:教育學家]]

於 2023年10月14日 (六) 21:44 的最新修訂

季羨林
出生 (1911-08-06)1911年8月6日
山東省聊城市
逝世 (2009-07-11)2009年7月11日
國籍 中國
別名 希逋、齊奘
民族 漢族
職業 語言學家,國學家,
歷史學家,文學家

季羨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山東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着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唯一的終身教授。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閱俄、法文,尤其精於吐火羅文,是世界上僅有的精於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其着作匯編成《季羨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

季羨林精通9國語言,即漢語、南斯拉夫語、印度語、阿拉伯語、英語、德語、法語、俄語、吐火羅語。1911年8月2日出生於山東省清平縣(現臨清市)康莊鎮,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趙氏,農民,叔季嗣誠。幼時隨馬景恭識字,在高中開始學德文,並對外國文學產生興趣,1929年,入山東省立濟南高中,其國文老師董秋芳魯迅的朋友,還是着名翻譯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來舞筆弄墨不輟,至今將過耄耋之年,仍舊不能放下筆,全出於董老師之賜,我畢生難忘」。

學術成就

季羨林的學術研究,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綜合北京大學東方學系張光麟教授和令恪先生所述,季羨林的學術成就大略包括在以下10個方面:

1、印度古代語言研究:博士論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動詞的變化》、《中世印度語言中語尾-am,向-o和-u的轉化》、《使用不定過去式作為確定佛典的年代與來源的標準》等論文,在當時該研究領域內有開拓性貢獻。

2、佛教史研究:他是國內外為數很少的真正能運用原始佛典進行研究的佛教學學者,把研究印度中世語言的變化規律和研究佛教歷史結合起來,尋出主要佛教經典的產生、演變、流傳過程,藉以確定佛教重要派別的產生、流傳過程。

3、吐火羅語研究:早期代表作《〈福力太子因緣經〉吐火羅語諸本諸平行譯本》,為吐火羅語的語意研究開創了一個成功的方法,1948年起即對新疆博物館藏吐火羅劇本《彌勒會見記》進行譯釋,1980年又就70年代新疆吐魯番地區新發現的吐火羅語《彌勒會見記》發表研究論文多篇,打破了「吐火羅文發現在中國,而研究在國外」的欺人之談,並且吐火羅文在世界上僅有不到30人會翻譯的《校注前言》,是國內數十年來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而1996年完成的《糖史》更展示了古代中國、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東南亞,以及歐、美、非三洲和這些地區文化交流的歷史畫卷,有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4、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 《中國紙和造紙法輸人印度的時間和地點問題》、《中國蠶絲輸入印度問題的初步研究》等文,以及《西遊記》有些成分來源於印度的論證,說明中印文化"互相學習,各有創新,交光互影,相互滲透。

5、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 80年代主編《大唐西域記校注》、《大唐西域記今譯》,並撰10萬字的《校注前言》,是國內數十年來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而1996年完成的《糖史》更展示了古代中國、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東南亞,以及歐、美、非三洲和這些地區文化交流的歷史畫卷,有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6、翻譯介紹印度文學作品及印度文學研究:《羅摩衍那》是印度兩大古代史詩之一,2萬餘頌,譯成漢語有9萬餘行,季羨林經過10年堅韌不拔的努力終於譯畢,是我國翻譯史上的空前盛事。

7、比較文學研究:80年代初,首先倡導恢複比較文學研究,號召建立比較文學的中國學派,為我國比較文學的復興,作出了巨大貢獻。

8、東方文化研究:從80年代後期開始,極力倡導東方文化研究,主編大型文化叢書《東方文化集成》,約500餘,800餘冊,預計15年完成。

9、保存和搶救祖國古代典籍:90年代,擔任《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傳世藏書》兩部巨型叢書的總編纂。

10、散文創作:從17歲寫散文起,幾十年筆耕不輟,已有80餘萬字之多,鍾敬文在慶賀季羨林88歲米壽時說:「文學的最高境界是樸素,季先生的作品就達到了這個境界。他樸素,是因為他真誠。」「我愛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話家常。」

季羨林的異國之戀[1]

在德國哥廷根的日子裡,季羨林飽受轟炸、飢餓、鄉愁的煎熬,有家不能歸,有苦無處訴,一切的不幸與委曲,只能默默地往肚子裡咽。但是,誠如《紅樓夢》中所云:「大不幸中卻有大幸。」季羨林在哥廷根的艱難歲月里,有一件事情曾給他帶來過前所未有的幸福與快樂,這便是他與一位德國姑娘之間的一段愛情經歷。

打字情緣

在季羨林住的同一條街上,有一家叫邁耶的德國人家。邁耶為人憨厚樸實,邁耶太太卻生性活潑,能說會道,熱情好客。他們夫婦有兩個如花似玉的女兒。大小姐叫伊姆加德,身材苗條,皮膚白皙,金髮碧眼,活潑可愛,年齡比季羨林小一些,當時尚未嫁人,待字閨中。她就是這個愛情故事的女主人公。

邁耶家也像其他德國人一樣,把多餘的房間租給中國留學生住。恰好,季羨林的好友田德望便是邁耶家的房客。季羨林常去田德望住處拜訪,一來二去,便同邁耶一家人熟悉了。季羨林當時不過三十上下,年輕英俊,個子頎長,待人謙和有禮,正在讀博士學位,又說得一口流利的德語。邁耶一家人很快就喜歡上了這個來自中國的年輕人。

季羨林當時正在寫博士論文。他用德文寫成稿子,在送給教授看之前,必須用打字機打成清稿。可是季羨林沒有打字機,也不會打字,適逢伊姆加德小姐能打字,自己又有打字機,而且她很願意幫助季羨林打字。這樣一來,季羨林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幾乎天天晚上到她家去。

季羨林獲得博士學位後,又在德國呆了四五年,其間,他又寫了幾篇很長的論文,都是請伊姆加德小姐打的字。所以,直至1945年季羨林離開德國前,還經常去她家打字。

日久生情

伊姆加德 (圖片來自 bing.com)

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季羨林和伊姆加德小姐之間漸漸產生了感情。除了打字季羨林去邁耶家外,後來,邁耶家凡有喜慶日子,招待客人吃點心、吃茶什麼的,邁耶太太必定邀請季羨林參加。特別是在伊姆加德生日那一天,季羨林是必不可少的客人。每逢季羨林到邁耶家,伊姆加德總是打扮得漂漂亮亮,滿面笑容,格外熱情。邁耶太太在安排座位時,總讓季羨林坐在伊姆加德的旁邊。一對異國青年同時墜入了愛河。

但是,每當季羨林回到寓所,內心便充滿矛盾與痛苦。他想,自己是一個有妻子、有兒女的人,儘管那是一次沒有愛情的包辦婚姻,但是現在他必須面對這個現實。如果他敞開自己的胸懷,讓愛情的激流涌瀉出來,和伊姆加德由相愛而結合,自己未來的生活大概會是幸福美滿的。但是,那樣做,不僅意味着對妻子、兒女的背叛和拋棄,也意味着把自己的親人推向痛苦的深淵。反之,如果他克制自己的感情,又會使已經深愛着他的伊姆加德失望和痛苦,自己也會遺憾終生。兩條路水火不容,沒有第三種選擇,這使季羨林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幸福與痛苦,歡樂與自責的矛盾心理,一直折磨着他。最後,他終於決定,為了不傷害或少傷害別人,還是自己來咽下這個苦果。季羨林雖然作出了這樣的決定,然而理智與情感之間,從來就沒有不可逾越的界線,這段苦澀的愛情始終折磨着他。

悲情往事

1991年,八十歲的季羨林在寫長篇回憶錄《留德十年》時,不知出於什麼考慮,首次披露了他五十年前這段鮮為人知的愛情經歷。他在《留德十年———邁耶(Meyer)一家》中寫道: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離開邁耶一家,離開伊姆加德,心裡是什麼滋味,完全可以想象。

離開伊姆加德到了瑞士,我同她通過幾次信,回國以後,就斷了音問。說我不想她,那不是真話。l983年,我回到哥廷根時,曾打聽過她,當然是杳如黃鶴。如果她還留在人間的話,恐怕也將近古稀之年了。而今我已垂垂老矣。世界上還能想到她的人恐怕不會太多。等到我不能想到她的時候,世界上能想到她的人,恐怕就沒有了。

然而,故事到此還沒有結束。

據說,近年來,有好事者在讀了季羨林的《留德十年》以後,被這段愛情故事所感動,專程到哥廷根遍尋伊姆加德小姐的下落,最後終於找到了她。當然,今天的伊姆加德小姐,已是滿頭銀髮的老人,然而精神矍鑠,風韻猶存。詢問的結果大出人意料之外:伊姆加德小姐,終身未婚,獨身至今,而那台老式的打字機依然靜靜地放在桌子上。 (張光 /文 摘自《文學報》)

熱點事件

故居被盜

2009年季羨林之子季承透露,季羨林位於北大朗潤園的家中玻璃被人砸碎,近五千冊古書和一些雕塑、文物丟失,季羨林先生之子季承報案,並向北大校方反映情況。季羨林弟子錢文忠在博客中說,失竊物品價值起碼以百萬計。

  • 無罪推定

歷時3年多的已故國學大師季羨林故居盜竊案有了結果。該案被告、曾是季羨林秘書李玉潔的乾女兒王如,經法院審理認定無罪,已獲釋。法院認為,王如確是為了「搶救」季羨林故居財產而為,並不符合盜竊罪的條件。

2009年,季羨林去世後,財產歸屬紛爭風波乍起。季羨林獨子季承曾表示,季老身後財產都是季家的。季羨林的秘書李玉潔及王如都認為,季老生前立遺囑表示,他的財產都全部捐給北大。

2009年12月16日,季羨林在北京大學朗潤園的故居遭到盜竊,室內物品被洗劫一空。當晚,季羨林之子季承向警方報案。同年12月20日,北京警方將嫌疑人王如和方咸如抓獲,被盜物品全部返還。

  • 免於刑責

王如的辯護律師表示,王如的行為屬於擅自轉移暫存在季羨林住所的北大財產的行為,而非盜竊犯罪,應按民事法律關係處理,不應按刑事法律關係追究王如的刑事責任。

遺產之爭

媒體報道2012年10月21日,季承(季羨林之子)稱法院在開庭前曾對這起案件的紛爭進行過調解,法庭上北京大學曾提出以金錢補償季承的方式,來化解這起由來已久的糾紛,但隨後又予以否認。

此前季羨林秘書楊銳被爆涉嫌偷竊國學大師季羨林藏品,並拿出去賣錢。

季羨林的老友、新華社記者唐師曾、山東大學教授張衡披露,季羨林收藏的數十幅名人字畫,分批流向拍賣市場。之後,唐、張兩人先後到醫院探望季羨林後,才發現這些字畫是在季羨林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盜賣的。季羨林強調:「我並不需要錢,也從沒委託任何人拍賣我收藏的字畫和其它物品」。事件曝光後,媒體經過調查,紛紛將矛頭指向楊銳。

由於拍賣公司以商業機密為由,拒絕透露拍品來源的詳細信息,他已於上周末向北京海淀刑警大隊報案。但迄今為止,海淀刑警大隊對此事未做任何反應。

遺憾半個多世紀的異國戀

季羨林,1911年季羨林生於中國山東臨清,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佛學家、史學家。

1935年,季羨林去德國留學寫論文時,導師要求論文必須是打印稿。正當他為難之際,他同學房東的女兒伊姆加德告訴他:她家有一台打印機,可以幫他將論文打印出來。條件是陪伴她看遍自己生活的城市。就這樣,在完成畢業論文的過程中,季羨林陪着伊姆加德走過了哥廷根的每個角落。可是他不敢多邁出一步,因為他已經有了妻兒,更重要的是他必須回國。

回國後,季羨林經陳寅恪推薦,被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創建東方語文系,着重研究佛教史和中印文化關係史。

1980年,季羨林去德國考察,當他敲開伊姆加德家的門時,開門的是一個陌生人,兩人就這樣錯過。

直到2000年,一位女導演找到了伊姆加德,問她還記得60多年前的那個中國留學生嗎?老人遲疑片刻:你說的是季羨林吧!她指着桌上的老式打印機說:我等了他一輩子,現在我依然可以打字。

伊姆加德一直單身,從未搬過家,就是怕季羨林回來找不到她。

視頻


白岩松採訪季羨林

參考來源

  1. 季羨林的異國之戀. 國學網. 2005-2-3 (簡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