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季风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季风区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科技类名词。

关于汉字的起源[1],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2]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名词解释

季风区(monsoon region)是指气候受季风影响的区域。地形以平原、盆地、丘陵为主。形成原因是海洋与陆面温度对比具有季节变化。

形成原因

季风区的气候受季风影响。大范围盛行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称季风,主要是由于海洋与陆面温度对比的季节变化所致。中国东邻太平洋,夏季因大陆上气温高于海洋,洋面上的低层气压高于大陆上的气压,所以风从海洋吹向大陆,形成湿热的东南季风(夏季风)。而在冬季,大陆上气温低于海洋上气温,因而大陆上气压高于海洋上气压,便形成了干冷的西北季风(冬季风)。

分布特点

全球季风区

有关学者利用季风大规模风系逆转的定义重新划分了全球季风区见右图1所示,并根据季风区所在纬度划分为热带季风区、副热带季风区和温寒带季风区。 总的说来,季风活动范围很广,一半的热带或者全球的1/4区域可以定义为季风气候,它影响着地球上1/2人口的生活。

在上述季风区中,最为著名和典型的是亚洲季风区(包括南亚和东亚)。欧亚大陆是世界最大的大陆,太平洋是世界最大的大洋,东亚和南亚(南临印度洋)居于两者之间,海陆的气温对比和季节变化都比其他任何地区显著,所以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在亚洲最为典型。

南亚为热带季风区,主要表现为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冬夏季风期间干湿分明,夏季风期间为雨季,冬季风期间为干季。

东亚季风区比较复杂,南海一西太平洋一带属于热带季风区,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夏季盛行西南季风。中国大陆一日本一带为副热带季风区,冬季30°N以北盛行西北季风,以南盛行东北季风;夏季盛行西南季风或东南季风。夏季雨量丰富,冬季雨雪较少,干湿季没有热带季风区明显。

东亚季风区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季风区,它的范围包括我国东部、朝鲜和日本等地。主要是由于太平洋是世界最大的大洋,欧亚大陆是世界最大的大陆,东亚居于两者之间,海陆的气温对比和季节变化特别显著,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强大,其前缘强劲的偏北风成为东亚的冬季风,夏季亚洲大陆为热低压控制,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进,高低压之间的偏南风成为东亚的夏季风。东亚季风对中国东部、朝鲜、日本等地区的天气和气候影响很大,形成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的东亚季风气候。

中国季风区

中国作为世界上季风显著的国家之一,有冬、夏季风交替的季风区十分广阔。

在中国境内,由于冬夏季风的源地、强度不同,其影响范围也不同。势力强的冬季风影响范围广阔,西界位于青藏高原东侧,南界可达南海中部,而夏季风的影响范围却要小得多。因此,人们把夏季风影响的最北界作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具体划分是以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巴颜喀拉山一冈底斯山一线为界。该线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为中国的季风区,该线以西、以北的地区为中国的非季风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