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

内容简介

穿越层层迷雾,对父亲、家庭、自我身份的追寻与省思。

第一部分《一个隐形人的画像》,清点已故父亲的遗物时发现了一桩近六十年前的凶杀谜案,由此揭示了父亲难以捉摸的性格的秘密,从琐碎的遗迹和片断式的回忆,重构了那个总是缺席的人。第二部分《记忆之书》,视角与风格陡然一变,采用第三人称的叙事反思自己作为父亲的身份,通过十三段“记忆之书”,彼此相联的往日事件,在诸多文学作品的互文间,对孤独、偶然、父性,甚至对语言本身进行反思和评论,将讲述的故事变成了对于写作者自我意识的反思。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是保罗•奥斯特的艺术宣告,也是他创作的基石,所有故事的原点。

作者简介

保罗•奥斯特(Paul Auster),1947年出生于新泽西的纽瓦克,著名小说家、诗人、剧作家、译者、电影导演,美国艺术与文学院院士,作品融合了荒诞主义、存在主义和悬疑小说等元素,被视为美国当代最具创新性的小说家之一,曾获法国美第奇文学奖,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王子文学奖,美国约翰•科林顿文学杰出贡献奖,并多次入围都柏林文学奖、布克奖、福克纳小说奖等,作品已被翻译成四十余种文字。他编剧的电影《烟》于1996年获得柏林电影节银熊奖和最佳编剧奖,2012年,他成为第一位纽约市文学荣誉奖的获得者。

btr/译者

本名华健,生于上海,作家、译者和当代艺术评论人。主要出版有《上海:城市生活笔记》《迷走•神经》《迷你》《意思意思》等。主要译有保罗•奥斯特《冬日笔记》、萨奇《残酷极简思维》、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樱桃的滋味》等。曾担任2012年大声展文学单元及2016年朱浩摄影展《就像电影一样》策展人。2014年创办微信公众账号“意思意思”。

原文摘录

要进入另一个人的孤独,我意识到,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真的可以逐渐认识另一个人,即使是很少的程度,也只能到他愿意被了解的程度为止。那个人会说:我觉得冷。或者他什么都不说,我们会看见他颤抖。不管哪种方式,我们会知道他觉得冷。但假如这个人什么都不说也不颤抖呢?当一切都无迹可循,当一切都与世隔绝,全无踪影的时候,人们能做的就只有观察了。但人们能否从观察到的东西里找出意义,则完全是另一回事。 我不想假定任何事。 他从来不谈论他自己,看上去从不知道有什么可以谈论的东西。就好像连他自己都不能理解自己的内心生活。 他无法谈论它,所以他将之推向沉默。 ······ 人们很难相信有这样一个人——他缺少感情,对他人的所求又如此之少。如果不存在这样一个人,那就意味着有另一个人,躲在这个不在的人里面,于是要诀就在于,要找到他。条件是有一个他在那儿等着被找到。 于是记忆,与其说是我们身体里的过去,不如说是我们活在当下的证明。如果一个人要真正地存在于他的环境中,他就必须不想着他自己,而想着他看见的东西。他必须忘记自己,以便存在于那儿。而记忆的力量便出自那种遗忘。这是一种活着的方式,于是什么都不曾失去。

书评

事情的开始是一些抽象的片段。有一天,杰克忽然对罗丝说,希望等他死后,她能告诉别人他到底是什么样的。 后来,罗丝在夏绿蒂那里找到了这句话。是的,她下意识地去找,真就找到了。无论从哪一方面考量,那都不是当时杰克会说的话,但因为那些话是夏绿蒂对他说过的,就一直在他的脑子里,一旦有机会,又一模一样地对人复述一遍,好像用这种方式,就秘密地令他与夏绿蒂又贴近一点,更了解她一些。 毕竟这时,从他的嘴里流出了她的话。


保罗坐在她对面,她与他在桌子的两端,距离不远不近。而他一开始述说,就引起了她的怀疑。她在一开头就抓住了他泄露的情绪,心中奠下悲伤的预设,想陪他一道缅怀,却很快又被他的冷静拖回当下。她疑惑地怔在那里,看他神情平静,甚至略带严肃的叙述,好像讲的是一个曾经亲近的邻居,而不是自己的父亲。他在他遗留下的东西和接触的片段里,生硬地拼他的样子。但很快她就知道了。他的情绪时不时泄露,又努力维持平静。这是一个在耍性子的敏感的孩子,被父亲的忽略和心不在焉伤害了,他本能地“以最小的借口来否认”,甚至在脑海中强化父亲的冷漠,以期打压自己的渴望,而不再因此受伤害。 但伪装最终是无效的。 他为不能了解这个世界上与自己最密切的人而痛苦,他为他的离去悲伤。他渴望父亲的亲近和承认。在得不到父亲的解释时,他最终会为父亲,或者说为自己找到解释。 他必须解释,因为他再也没有接近他的机会。


在罗丝与杰克的共同生活中,出现过许多她不能理解的东西。它们不属于她,但又持续不断地进入她的生活。她被迫去寻找,不安的根源,如同穿越迷雾。 婚姻和家庭生活令生存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而靠的太近令彼此看不清面目。她只能越过杰克去找答案,他的家人、他的朋友、所有他接触的人,夏绿蒂。 这是一个从别人那里一点一点地寻回自己的过程。 而在千变万化的表情、情绪、文字和行动之下,真相始终沉默不语。


这简直是一场彼此心心相印的交谈。 她心中刚开始质疑保罗描述的父亲形象,保罗便马上回应,他也开始理解他为自己设定的任务有多荒谬。他走得越远,就越肯定将他带向目标的那条路不存在。那种总在回头的感觉,那种同时向许多方向而去的感觉; 她想,这不是真的,哪里有这样的人啊,你分明增删修改了你的记忆。他则立刻沮丧地回答,他也觉得他在写三四个人,每一个都清晰,可每一个都是其余几个的对立面。是的,每一个事实都被下一个事实抵消,每种想法都引起一种相等而对立的想法; 她的心里冒出这样的念头:儿子的不满已累积成恶意,他开始诋毁父亲了。几乎是同时,可怜的儿子的解释来了:他现在明白他一定是个糟糕的孩子。那瞬间,他的混乱和悲伤涌出来,低迷的情绪令她想越过那张永远横亘的长桌,握住他的手。 她在他的叙述里发现了自己,发现熟悉的人,回忆被唤醒。他像是因为了解她的情绪而适时给出解释。而解释本身即是莫大的安慰。 世上是有这样的存在的。她对待人的方式和这些句子一模一样,比如“不管他做了什么而只看他是谁”。再如孤独,它与有没有人陪伴或任何情境无关, 它与生俱来,它同时是开始、过程和结局,是真正的永恒。在完全接受它的那一刻,即进入退隐的生活,不必看见自己,也不必看见自己为他人所见。


寻找的过程是陷于黑暗的冲撞和混乱的纠缠。身体是道具,被生活之浪推搡着前进。主动的探求变成身不由己的被迫反应,被迫接受的反射却逐渐成为主动的模仿。文字、情绪、行动如藤萝交织成网,一不小心,便将她绊倒,密密的细节荆棘随即迅速缠上来。 真相是被严密保护的秘密。有许多情节,但它们属于另一个故事。 难免会有憎恨,难免自怨自艾。需要多少勇气、智慧、忍耐,还有运气,才能抵御疯狂滋长的阴暗。 在抵达真正想去的地方之前,究竟要受多少伤害。


保罗终于站在了真相的大门前。 他在踌躇。 他们都感受到门后将一切归于沉寂的强大气息。在抽离地描述完一场谋杀后,保罗的叙述进入真正的冷静。终于,文字和情绪的迷雾在消褪,生活的真相渐渐显露。 而这种无法被描述的真实,更像是一场虚无。它生产一切情感和艺术,可这些东西都不是它本身。相比于它本身,一切都显得太轻易和苍白。当我们置身其中,除了拥抱和沉溺,无法谈论。 最终,留住父亲的方式是把自己变成他。儿子用父亲的手表看时间,穿父亲的衣服,开着父亲的车四处转悠。父亲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其实不再重要,他的东西被儿子据为己有。 探寻最亲爱的人的过程,是一场对自己的印证和剖白。 但迟早这一切会真正崩溃、瓦解,会不得不被遗弃。一切都是徒劳。 遗忘将吞没一切。 In the end,your art doesn’t save you.


在最接近真相的时候,罗丝停下来了。她忽然完全理解了杰克或夏绿蒂说的那句话。 我的复杂和单纯,我的善和恶,我的暴躁和安静,我的热情和冷漠,我的固执和善变,我的真实和谎言。我的一切,是否也将有幸完全袒露,自由流淌。 罗丝希望有一天,她能有机会对一个人说这样话,“希望在我死后,你能告诉别人我到底是什么样的。” 此时,真实已独立存在。它脱离所有人,不再因任何叙述和情绪改变,也不再有机会改变。除了沉默,我们没有更好的方式对待它。 也许罗丝可以像保罗一样,记录下一切,给所有的痛苦和追寻一个报答。 也许有一天,也会有别人从这些叙述里获得解释和安慰。 这即是最好的结局。和延续。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