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学海书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学海书院位于台北市万华区,乃清代台北盆地五座书院之一,目前则是台北市硕果仅存的一座书院建筑,其它四座是明志书院、树人书院、登瀛书院明道书院

历史

清朝统治台湾212年间(1683年-1895年),全台所设立的书院,达六十所之多,依设立时间的顺序,台北学海书院,位于第四十三所书院[1]

道光十六年(1836年)淡水厅同知娄云(浙江山阴人)到任,翌年,议建书院于草店尾祖师庙北畔,未能实行,同年再根据林国栳所捐献在下崁庄的地基,计划兴建,董事为周智仁等人,因为涉及诉讼案件,牵延时日而未完成。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曹谨(河南河内人,嘉庆十二年解元)由凤山知县升淡水同知,隔年捐出薪俸继续完成娄云未竟之举,所谓“娄云议建,曹谨续成”者是也;之后,凡涉及学海书院兴建之资料,皆一并列出两位淡水同知,为书院所投下时间与心力,用以表彰有功有德者,计前后费时七年,始克完成,最初命名为文甲书院。 又据《台湾私法》记载,光绪十一年(1885)刘铭传(1836-1896)曾亲临书院,奖励诸生 ,当可见书院影响淡水文风甚具关键。又学海书院的创建与学田的设置皆由淡水厅同知主导,想当然尔地书院自应具备一定之规模。 同治六年(1867)同知严金清(1877-1909)设立的艋舺义塾,以及光绪五年(1879)设置的淡水县儒学,皆权设于学海书院之内, 是亦可见学海书院之规模以及其于北台承荷着重大的教育之责。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闽浙总督刘韵珂巡视台湾,路经艋舺时,题“学海书院”匾额后,才改为现在所称的学海书院;书匾额之同年,曹士桂云南文山人,道光二年举人)署淡水同知,亲自任学海书院的院长,惟到任才九个月,以积劳成疾,卒于官。

学海书院最著名之院长为陈维英[2](1811年-1869年),地方人士都尊称他为“陈老师”而不名,他的居所叫做“老师府” (现位于台北市大同区延平北路四段231号,列为第三级古迹,是目前台北市规模最大的古厝),可见他受人之景仰,实非一般之院长可比。

同治三年(1864年),学海书院重修,翌年告竣,重修落成,院长陈维英题挂联一对:

学知不足教知困自反自强古人云功可相长也

海祭于后河祭先或原或委君子曰本其当务之

目前这楹联仍高高悬在正厅,乃学海书院之珍贵之历史文物

日治时代,有关当局以无人所有为由标售其所在地地权,高姓族人认为当地风水佳且建物古雅,于承购后改作高姓宗祠予以保存,并称有继堂迄今。

视频

学海书院 相关视频

“舟行学海,有志者远航”朗读者活动

参考文献

  1. 学海书院,360个人图书馆,2008-4-1
  2. 陈维英,豆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