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孙元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孙元衡,字湘南中国清朝官员,安徽桐城人。

生平

孙元衡为贡生出身,曾任四川省汉州知府。康熙四十四年(1705)[1],迁台湾府海防同知。次年接替病逝于任内的毛殿飏,担任改任台湾府台湾县知县。会岁旱,令商船悉运米,多者重其赏,否则罚,于是南北客艘云集,米价顿减,民得免饥乏。尝摄诸罗县篆(康熙四十五至四十七年),兴修文庙,建义学。署台湾府符,创置学田,以资贫士,严缉捕,以靖地方。秩满,迁山东东昌府知府。性温厚,不屈权势,所至多有善政。县民建坊立碑,以示垂爱。慈惠爱民,县民建坊立碑以示爱戴。  

孙元衡在台所作诗有《赤嵌集[2]四卷,诗三百六十篇,多系吟咏台湾风物之作。王渔洋曾逐篇读过,凡遇佳作,辄作简明中肯之评语。连横在《台湾诗乘》云:“〈飓风歌〉、〈海吼行〉、(日入行)诸作,健笔凌空,蜚声海上,足为台湾生色。”其诗作对台湾风俗民情有极深刻的反映,艺术性极高,题材之奇险,在诗史上别具一格,盖得之于台湾山海之助。另有《片石园集》,官汉州时所作。

《赤嵌集》版本有(一)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印的台湾文献丛刊第10种《赤嵌集》,1958年;
(二)台湾中华书局,《台湾先贤诗集》,1971年;
(三)成文出版社,连雅堂编《台湾诗荟》,1977年复刊;
(四)大通书局《台湾文献史料丛刊》,1984年;
(五)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台湾历史丛刊》,1984年;
(六)博爱出版社,《台湾方志集成‧清代篇》。
本书若干诗作收入沈德潜《清诗别裁集》、《重修台湾府志》、《续修台湾府志》、《重修凤山县志》、《凤山县采访册》、《澎湖纪略》、《澎湖厅志》所收。其中(二)、(四)、(五)、(六)悉根据台银本,兹亦据台银本为底本,其馀诸本为校勘参考。[3]

五言律诗

田家
就燠[4]时多稼[5],移民力本儳[6]

田洋[7]惟待泽,稻耗[8]不须芟[9]俗称平田曰洋。凡新集之民,不治水源,惟待雨泽,不治荒秽[10],听其自生;然地气恒暖,时有收获。

香粒大于豆,蒲囊小作函[11]香米粒大,囊置少许于中邦[12],艳称方物[13]

馀粮文蓣[14]好俗称地瓜,朱履荷长镵[15]台俗尚奢,有衣罗衣、著朱履而耘田者。

【题解】
本诗为五言律诗,收入《全台诗》第壹册。台湾位于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潮湿,土壤肥沃,很多土地适合农业耕种,尤其是良好的稻米生产环境。与大陆沿海相比较,自然条件相对优越许多。自末清初、荷兰时期以来,便由福建一带招徕汉人农民加入生产行列。清初时期朝廷“轻徭薄赋”鼓励开发农业生产,加上仍有许多处女地,台湾农业得到了相当的发展。本诗描写康熙中晚期的台湾田家,正是以移民为主力,当时虽然水利建设尚且不足,而肥土沃壤、天然暖湿的环境,作物却自然肥美硕大,凸显清初台地农业的特色。农民的收入优渥,衣食富裕,展现出令人称羡的开垦荣景。

七言律诗

黑水沟有序
(大海洪波,实分顺逆;凡适他国,悉循势以行。惟台与厦藏岸七百里,号曰横洋;中有黑水沟,色如墨,曰黑洋,广百馀里,惊涛鼎沸,势若连山,险冠诸海。或言顺流而东,则为弱水[16];虽无可考证,然自来浮去之舟,无一还者,盖亦有足信焉。)

气势不容陈茂骂[17],犇腾难著谢安吟[18]。十洲遍历横洋险[19],百谷同归弱水沉[20]。黔浪隐樯天在臼[21],神光涌櫂日当心[22]。方知浑沌无终极[23],不省人间变古今[24]

【题解】
本诗为七言律诗,收入《全台诗》第壹册。此诗是《赤嵌集》中的名作,被历来台湾方志或清代台湾诗选本引用,不论是诗序或诗作,均是台湾文献中了解黑水沟的重要参考资料。此诗是孙元衡亲身经历横渡黑水沟的作品,从诗序开始,便援引弱水神话传说,诗的一开始,便是首联对仗,并且使用两个与渡海泛舟相关的典故,而且都是反用典。首联对仗,可见孙元衡刻意经营此诗。首联用典,亦可见孙元衡刻意深化黑水沟的意涵,使自己渡黑水沟与历来渡海之人相提并论。首联陈茂谢安的典故使用,自然贴切,又能见孙元衡作诗功力,因为这两个典故都是冷僻的典故。首联将黑水沟的气势以用典的方式呈现,颔联亦用神话传说中“十洲”、“弱水”等辞汇,用来暗喻黑水沟神异的特质。腹联虽然用了比喻,也有修饰的痕迹,但是却是黑水沟贴切的写实句子。以“黔浪”指称潮水如墨,并且用樯桅在水面下使得天空看来如臼,而因为水势较为低下,所以正午太阳倒影便正中映在水中心,此联将潮流低寙如沟的样态如在目前地形容出来。末联因见黑水沟此等自然奇观,使得孙元衡更体会到自然浑沌不为微小人类所知的面向。人类古今变化纷纷扰扰,但是自然浑沌的状态,却不会因为人类历史的进展而有丝毫的改变。此诗不论诗序或是诗作本身,向来被历来重要台湾方志援引,主要是因为孙元衡来台时间较早,而诗序亦有史料价值,可以呈现当时士人对黑水沟的看法。此外,诗作亦佳,在典故的使用极为贴切,摹景技巧亦属上乘,所以王士祯评此诗“妙绝,又妙于典”,的确是定评。

注释

  1. 编者按:周元文《重修台湾府志》〈秩官〉、刘良璧《重修福建台湾府志》〈职官〉、余文仪《续修台湾县志》〈政志〉等皆记康熙四十年任。《重修台湾府志》〈职官‧列传〉、《重修福建台湾府志》〈名宦〉、蒋廷锡《清一统志台湾府志》〈名宦〉、鲁鼎梅《重修台湾县志》〈职官‧列传〉、薛志亮《续修台湾县志》〈政志〉、孙尔准《福建通志台湾府志》〈宦绩〉、〈职官〉、蒋师辙《台湾通志》〈列传〉等又记康熙四十二年(1703)任。依《四川通志》卷三十七〈王朝职官表〉孙元衡任四川汉州知府任期为康熙三十七年至四十四年(1698~1705),《山东通志》卷五十五〈王朝职官表〉孙元衡任山东东昌知府任期为康熙四十八年至五十年(1709~1711)。
  2. ,引自台湾历史年表,18世纪段落。
  3. 许俊雅撰
  4. 就燠:燠,音ㄩ ˋ,热。接近热天。
  5. 稼:音ㄐㄧㄚ ˋ,谷物,亦泛指农业生产。
  6. 儳:音ㄔㄢ ˊ,不整齐,也作苟且、不严肃。
  7. 田洋:平田。
  8. 稻耗:稻枯不拔除。
  9. 芟:音ㄕㄢ,割草,引申为除去。
  10. 治荒秽:整理荒地杂草。
  11. 函:承物的套子。
  12. 中邦:中国。
  13. 艳称方物:赞美为地方产物。艳称,羡慕并赞美。
  14. 蓣:音ㄩ ˋ,薯类,多年生草本植物,开白花或淡黄花,茎细长,卷络于他物,块根可吃。
  15. 荷长镵:荷,音ㄏㄜ ˋ,肩负。镵,音ㄔㄢ ˊ,犁铁,即犁头,与铧相类而形制不同,锐利厚重,适宜开垦生地。也指装有弯曲长柄的长镵,用以掘土。荷长镵,肩上扛著长犁头。
  16. 弱水:古代神话传说中险恶难渡的河海。《海内十洲记‧凤麟洲》中曾记载:“凤麟洲在西海之中央,地方一千五百里,洲四面有弱水绕之,鸿毛不浮,不可越也。”因古书有此记载,故孙元衡则以地方传闻推测古代传说的真确性。
  17. 气势不容陈茂骂:此句典故出于《艺文类聚》卷八〈水部‧海水类〉引谢承《后汉书》:“汝南陈茂,尝为交阯别驾,刺史周敞,涉海遇风,舡欲覆没,茂拔剑呵骂水神,风即止息。”意指陈茂虽能仗剑呵斥水神,使风止息,但那毕竟是沿岸海风,若遇黑水沟之风势劲流,则陈茂呵骂水神之气势也全无用处。
  18. 犇腾难著谢安吟:此句典故出于《晋书‧谢安传》:“(安)尝与孙绰等汎海,风起浪涌,诸人并惧,安吟啸自若。”。指谢安泛海遇风浪虽能吟啸自若,但若是遇黑水沟之奔腾风浪,则无法从容吟啸,必心生恐惧而变色。犇,同“奔”。奔腾,指水流汹涌。著,音“ㄓㄨㄛˊ”,介词,乃“被”、“使”、“令”之意。
  19. 十洲遍历横洋险:十洲,《海内十洲记》记载大海中神仙居住的十处名山胜境,而此处则以仙人居所指称人迹罕至的台湾岛。
  20. 百谷同归弱水沉:百谷,指众谷之水。此联的意思乃是,必需经历横洋之险方能抵达台湾,若稍有差池,则随众水漂流至弱水不得复还。
  21. 黔浪隐樯天在臼:黔浪,黑浪,指黑水沟潮流颜色墨黑。樯,船桅杆。神光,神异的灵光。
  22. 神光涌櫂日当心:櫂,同棹,船桨。此联形容渡黑水沟时,黑水沟水潮呈凹陷如臼状,使得船桅低下似隐,由船身往上看,只能似臼底望天,两侧均似水墙。因此日正当中,日光在黑水沟中的反复折射如同神异的灵光。
  23. 方知浑沌无终极:方知,乃知。浑沌,形容世界开辟前元气未分、模糊一团的状态,此处泛指未知的天地宇宙。终极,穷尽,此意指广大无边。
  24. 不省人间变古今:省,知晓。此联意谓天地无穷无尽,人类未知之处甚多,而天地间亦不会因人间古今变化有所变化。孙元衡用此联反衬出横渡黑水沟之险乃前人所未知,古人未遇而自己遭遇,而黑水沟乃自亘古以来便存在的自然现象。

参考文献

官衔
前任:
赵纯禧
台湾府海防补盗同知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上任
继任:
洪一栋
前任:
毛殿飏
台湾府诸罗县知县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上任
继任:
李镛
前任:
王仕俊
台湾府台湾县 (1684年-1887年)
台湾县知县
继任:
张宏

外部连结

孙元衡.台湾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