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宁安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宁安市是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东与穆棱市毗邻,西与海林市交界,南与吉林省汪清县接壤,北与牡丹江市相连。宁安县处于珲春市与绥芬河市两个国家级开放口岸城市的中心地带,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1]

区域概况

在祖国东北边陲的黑龙江省东南部,一个古老、秀丽、富饶的城市在崛起,这就是史称"宁古塔"的宁安市。宁安市南北长约140公里。幅员面积7,856平方公里,辖7镇5乡348个行政村,总人口44万,其中农业人口28万人。[2]

历史沿革

宁安,原名"宁古塔"。清初流人方拱干撰《绝域纪略》载:"相传当年曾有六人坐于阜,满呼六为宁公、坐为特,故曰宁公特,一讹为宁公台,再讹为宁古塔矣。"新编《宁安县志》称:"'宁古'为满语,汉译为'六'或'六个','塔'是满语'特'的讹音,汉译为'居址',合译'六居址',是指当时宁古塔地面上的六个大部落而言。"

宁古塔是满族的祖居地之一。汉晋为北沃沮之地,南北朝属勿吉,隋初称靺鞨。公元698年(唐圣历元年),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据东牟山(今吉林省敦化市境内),建立震国,仍称靺鞨,史称"旧国"。713年(唐开元元年),唐朝玄宗皇帝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遂去靺鞨号),以其辖区置忽汗州,授其都督实职,亦称"渤海都督"。755年(唐天宝十四年),渤海三世王大钦茂从"旧国"迁都于上京龙泉府(忽汗城,今渤海镇),历时171年。辽属东京道,金属胡里改路,元属辽阳行省开元路,明属奴儿干都司阿速河卫。清初,1653年6月(清顺治十年五月),设置宁古塔昂邦章京。1662年(清康熙元年),将宁古塔昂邦章京改为"镇守宁古塔等处地方将军"。将军衙门始驻宁古塔旧城(今海林市旧街乡古城村),后因水患和为抗击沙俄用兵需要,1666年(清康熙五年),于牡丹江边觉罗城西南5里处修筑新城(今宁安镇)。新城告竣后,将军衙门从旧城迁至宁古塔新城,是清代边外七大重镇之一。1676年(清康熙十五年),宁古塔将军衙门移驻吉林乌拉城,留协领萨布素镇守宁古塔地方。1678年(清康熙十七年),萨布素升任宁古塔副都统,宁古塔正式设副都统衙门。1727年1月(清雍正四年十二月),于宁古塔设置泰宁县,隶属奉天府,专理汉人民事,与专理满人旗务的副都统同城治事;因距奉天府甚远,领属不便,1729年5月(清雍正七年四月)裁撤泰宁县。1903年1月11日(清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奏准,于宁古塔副都统辖区的三岔口(今东宁县三岔口镇)设置绥芬厅,同年3月(清光绪二十九年二月)委官试署。1909年6月2日(清宣统元年四月十五日),将绥芬厅升改为绥芬府,移驻宁古塔城。隶属吉林省东南路道。与此同时,裁撤宁古塔副都统。1910年5月(清宣统二年四月),以府治移驻宁古塔城,就宁古塔取义,改为宁安府。中华民国成立后,1913年3月,将宁安府改为宁安县。1914年6月,隶属吉林省延吉道。1929年2月,撤销道的建制,改由吉林省直辖。是时,全县总人口17万余人,为一等县。东北沦陷后,初隶吉林省,1934年12月划归滨江省, 1937年7月划归新设之牡丹江省管辖。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4月,宁安县隶属绥宁省管辖。同年8月,将县境北部的新安镇、海林、横道河子等地区划出,设置新海县(县址海林街)。同年10月,撤销绥宁省,改隶牡丹江专区。1947年5月,将世环镇、镜泊、沙兰等地区划出,设置镜泊县(县址世环镇)。同年10月,隶属牡丹江省。1948年7月,撤销牡丹江省,划归松江省管辖。同年10月,撤销镜泊县,并入宁安县。1954年8月,松、黑两省合并后,由黑龙江省直辖。1956年3月,设立牡丹江专区,将宁安县划归牡丹江专区管辖,同时将原海林县西部地区划归宁安县管辖。1960年1月至1962年9月,曾将宁安县划归牡丹江市领导。1962年10月,将原海林县并入宁安县和林口县的行政区域划出,恢复海林县。1983年9月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牡丹江地区,实行地市合并,宁安县再度划归牡丹江市领导。1993撤县建市。

行政区划

宁安市共辖宁安镇、东京城镇、渤海镇石岩镇海浪镇沙兰镇兰岗镇等7个镇,江南乡、马河乡、三陵乡、卧龙乡、镜泊乡等5个乡,240个行政村,1个市辖城区街道办事处、2个镇辖街道办事处、11个社区居委会。

基础建设

鹤大公路、牡图铁路纵贯全境,距牡丹江民航机场19公里。邮电通讯便捷,6万门程序电话同国际联网,是东北亚经济技术交流合作中商贾往来、物资集散和信息传递的重要区域。[3]

自然环境

资源

物产丰富,有470多种野生动植物和山产品,矿产30余种,东西宽约100公里,森林覆盖率52.6%;这里气候宜人,处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积温在2600℃以上。宁安物华天宝,资源丰富,素有"塞北小江南"之美誉。

气候

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4.5℃,最高气温36.5℃,最低气温-40.1℃,积温在2600~2700℃之间,无霜期130~135天,年降水量在500~600毫米,素有塞北小江南的美誉。

地貌

呈"七山一水二分田"格局,属长白山熔岩高原于中山区张广才岭和老爷岭第二隆起带,区域地貌特征为低山丘陵区。宁安市幅员面积7924平方公里,东与穆棱市毗邻,西与海林市交界,南与吉林省汪清县、敦化市接壤,北与牡丹江市相连。

民族人口

全市总人口44万,满、朝鲜、回、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19%,其中满族和朝鲜族分别占总人口的8.8%和7.8%

交通

距哈尔滨市320公里,距牡丹江市23公里,地处绥芬河和珲春两个国家级开放口岸的中心地带,分别相距190公里,鹤大公路、牡图铁路纵贯全境,距牡丹江民航机场19公里,是东北亚经济技术交流中商贾往来、物资集散和信息传递的重要区域。

旅游资源

宁安山川如画,名胜古迹闻名遐迩。世界第二大高山堰塞湖--镜泊湖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宁安版图上。

景观奇绝的火山口地下森林、幽深莫测的火山熔岩洞令人流连忘返。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唐代石雕珍品石灯幢、清代兴隆寺、单曲石拱桥等是祖先留给宁安人的宝贵遗产。

黑龙江省宁安县的兴隆寺,俗称"南大庙",五重庙宇均为木制斗拱结构,朱栏红廊,雕梁画栋,再加上屋檐上的琉璃瓦,在阳光照耀下金碧辉煌。寺前有一大石龟,造型别致。大雄宝殿中有一尊大石佛,是渤海时期的遗物。

石佛身披袈裟,手持宝扇,项挂念珠,造象庄严、慈祥。位于兴隆寺大雄宝殿前,是渤海时期遗留下来的著名佛教石雕艺术品,叫石灯幢。全身高6米,呈灰褐色,雕刻精细,造型古朴浑厚,墩实壮观,虽经千年风雨剥蚀,仍未减当年之丰姿。

镜泊湖:中国最大的典型熔岩堰塞湖。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著名旅游、避暑和疗养胜地。曾称忽□海和毕尔腾湖。位于牡丹江上游张广才岭与老爷岭群山中,在黑龙江省宁安县城西南。湖区周围有火山群、熔岩台地等。湖面南北长45公里,东西最宽处仅6公里。面积95平方公里。湖深南部仅几米,北部一般可达40~50米,鹿圈脖附近最深达62米。湖面平均海拔350米。镜泊湖为新生代第三纪中期所形成的断陷谷地。第四纪晚期,湖盆北部发生断裂,断块陷落部分奠定了今日湖盆基础。

同时在今镜泊湖电站大坝附近和沿石头甸子河断裂谷又有玄武岩溢出,熔岩流与来自西北部火山群喷发物和熔岩汇集,在"吊水楼"附近形成一道玄武岩堰塞堤,堵塞了牡丹江及其支流,形成镜泊湖。湖域有由离堆山及山岬形成的小岛,如大孤山、白石□子、小孤山、城墙□子、珍珠门、道士山和老鸹□子等。湖北端湖水从熔岩堤坝上下跌,形成25米高,40米宽的吊水楼瀑布;瀑布下的深潭达数十米,与镜泊湖合为镜泊湖风景区。镜泊湖以产鲫鱼驰名全国,特称"湖鲫"。在镜泊湖发电厂西北50公里处的大干泡附近有6座火山锥所组成的火山群。火山锥海拔750~1000米。在沙兰乡境内有火山口森林,通称地下森林,产有红松、紫椴、黄菠萝等林木及马鹿、青羊等珍贵动物,具有罕见的自然奇观。

在驰名中外的镜泊湖风景名胜区中,有一个令人瞩目的史迹区,它就是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这个中世纪赫赫有名的大都市,当年就坐落在距镜泊湖不足20公里的宁安市渤海镇的位置上,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现今可见的遗址有:上京龙泉府遗址、古井址、禁苑址、街坛址、寺庙址、古墓、古桥址、兴隆寺。主要遗物有石灯幢、大石佛、舍利函、大石龟、文字瓦等。现今保存最完整的遗址是兴隆寺,俗称"南大庙",五重庙宇均为木制斗拱结构,朱栏红廊,雕梁画栋,再加上屋檐上的琉璃瓦,在阳光照耀下金碧辉煌。寺前有一大石龟,造型别致。大雄宝殿中有一尊大石佛,是渤海时期的遗物。[4]

经济发展

宁安河流纵横,水网如织,一江两湖55条河滋润着这片广袤的土地,灌溉着万顷良田。宁安有166万亩沃土良田,土地资源得天独厚。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七个A类持续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区之一,宁安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富民与强市并举,发展优势特色经济,重点建设优质米、甜菜、西瓜、蔬菜等15个绿色食品基地,绿色食品开发已成为宁安农村经济新的生长点。水稻无公害优质米高产技术和大面积钵体旱育超稀植人工摆栽技术领先国内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