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宇宙大爆炸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宇宙大爆炸(纪录片)原图链接来自 爱奇艺 的图片

宇宙大爆炸》是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一个纪录片[1]

介绍

2006年10月3日瑞典斯德哥尔摩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约翰-马瑟和乔治-斯穆特。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谱形及其温度在空间不同方向的微小变化。他们用科比卫星进行的精确观测为宇宙起源的大爆炸理论提供了有力支持。我们在宇宙中处于怎样的位置、宇宙有没有起源、如果有它怎样起源,几千年来人类观察宇宙的手段从肉眼发展到望远镜和人造卫星。视野从太阳系扩展到银河系和河外星系,而对宇宙的认识则经历了蒙昧时期的神话。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频道呼号:CCTV-9,简称:央视纪录频道或央视九套)是以播出纪录片为主的专业频道,开播于2011年1月1日[2]

2011年9月,CCTV-9增加首播时段、改变编排策略、完善频道包装。2013年,CCTV-9在每周日推出了一档90分钟的《纪录电影》节目。2014年,在第19届中国电视纪录片颁奖活动中,央视纪录频道获得“最具国际影响力频道”称号。

2013年1月6日起,CCTV-9中文版在每周日22:00~23:26开设一档90分钟的《纪录电影》节目 。2月10日,由央视纪录频道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联合制作纪录片《透视春晚:中国最大的庆典》。

2014年1月1日,CCTV-9中文版对晚间首播时段进行调整,其中《特别呈现》调整至20:00播出,《时代》和《真相》分别调整至22:00和22:30播出,其他节目播出时间保持不变。当日CCTV-9中文版实现高标清同步播出,英语纪录频道(即CCTV-9英文版)从1月7日起高标清同步播出。1月13日,CCTV-9英文版通过香港电台地面无线33频道播出。

大爆炸年表

通过广义相对论将宇宙的膨胀进行时间反演,则可得出宇宙在过去有限的时间之前曾经处于一个密度和温度都无限高的状态,称之为奇点,奇点的存在意味着广义相对论理论在这里不适用。而仍然存在争论的问题是,借助广义相对论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接近奇点的物理学——可以肯定的是不会早于普朗克时期。宇宙极早期这一高温高密的相态被称作“大爆炸”,这被看作是我们宇宙的诞生时期。通过观测Ia型超新星来测量宇宙的膨胀,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温度涨落的测量,以及对星系之间相关函数的测量,科学家计算出宇宙的年龄大约为137.3亿年。这三个独立测算所得到的结果相符,从而为具体描述宇宙所包含物质比例的ΛCDM模型提供了有力证据。  关于大爆炸模型中极早期宇宙的相态问题,至今人们仍充满了猜测。 在大多数常见的模型中,宇宙诞生初期是由均匀且各向同性的高密高温高压物质构成的,并在极早期发生了非常快速的膨胀和冷却。大约在膨胀进行到10^-37秒时,产生了一种相变使宇宙发生暴涨,在此期间宇宙的膨胀是呈指数增长的。当暴涨结束后,构成宇宙的物质包括夸克-胶子等离子体,以及其他所有基本粒子。此时的宇宙仍然非常炽热,以至于粒子都在做着相对论性的高速随机运动,而粒子-反粒子对在此期间也通过碰撞不断地创生和湮灭,从而宇宙中粒子和反粒子的数量是相等的(宇宙中的总重子数为零)。直到其后的某个时刻,一种未知的违反重子数守恒的反应过程出现,它使夸克和轻子的数量略微超过了反夸克和反轻子的数量——超出范围大约在三千万分之一的量级上,这一过程被称作重子数产生。这一机制导致了当今宇宙中物质相对于反物质的主导地位。 随着宇宙的膨胀和温度进一步的降低,粒子所具有的能量也普遍逐渐下降。当能量降低到1太电子伏特(1012eV)时产生了对称破缺,这一相变使基本粒子和基本相互作用形成了当今我们看到的样子。宇宙诞生的10^-11秒之后,大爆炸模型中猜测的成分就进一步减少了,因为此时的粒子能量已经降低到了高能物理实验所能企及的范围。10^-6秒之后,夸克和胶子结合形成了诸如质子和中子的重子族,由于夸克的数量要略高于反夸克,重子的数量也要略高于反重子。此时宇宙的温度已经降低到不足以产生新的质子-反质子对(类似地,也不能产生新的中子-反中子对),从而即刻导致了粒子和反粒子之间的质量湮灭,这使得原有的质子和中子仅有十亿分之一的数量保留下来,而对应的所有反粒子则全部湮灭。大约在1秒之后,电子和正电子之间也发生了类似的过程。经过这一系列的湮灭,剩余的质子、中子和电子的速度降低到相对论性以下,而此时的宇宙能量密度的主要贡献来自湮灭产生的大量光子(少部分来自中微子)。 在大爆炸发生的几分钟后,宇宙的温度降低到大约十亿开尔文的量级,密度降低到大约空气密度的水平。少数质子和所有中子结合,组成氘和氦的原子核,这个过程叫做太初核合成。而大多数质子没有与中子结合,形成了氢的原子核。随着宇宙的冷却,宇宙能量密度的主要来自静止质量产生的引力的贡献,并超过原先光子以辐射形式的能量密度。在大约37.9万年之后,电子和原子核结合成为原子(主要是氢原子),而物质通过脱耦发出辐射并在宇宙空间中相对自由的传播,这个辐射的残迹就形成了今天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虽然宇宙在大尺度上物质几乎均一分布,但仍存在某些密度稍大的区域,因而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些区域内的物质通过引力作用吸引附近的物质,从而变得密度更大,并形成了气体云、恒星、星系等其他在今天的天文学上可观测的结构。这一过程的具体细节取决于宇宙中物质的形式和数量,其中形式可能有三种:冷暗物质、热暗物质和重子物质。来自WMAP的最佳观测结果表明,宇宙中占主导地位的物质形式是冷暗物质,而其他两种物质形式在宇宙中所占比例不超过18%。另一方面,对Ia型超新星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独立观测表明,当今的宇宙被一种被称作暗能量的未知能量形式主导着,暗能量被认为渗透到空间中的每一个角落。观测显示,当今宇宙的总能量密度中有72%的部分是以暗能量这一形式存在的。根据推测,在宇宙非常年轻时暗能量就已经存在,但此时的宇宙尺度很小而物质间彼此距离很近,因而在那时引力的效果显著从而减缓了宇宙的膨胀。但经过了几十上百亿年的膨胀,不断增长的暗能量开始让宇宙膨胀缓慢加速。表述暗能量的最简洁方法是在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中添加所谓宇宙常数项,但这仍然无法回答暗能量的构成、形成机制等问题,以及与此伴随的一些更基础问题:例如关于它状态方程的细节,以及它与粒子物理学中标准模型的内在联系,这些未解决的问题仍然有待理论和实验观测的进一步研究。 所有在暴涨时期以后的宇宙演化,都可以用宇宙学中的ΛCDM模型来非常精确地描述,这一模型来自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各自独立的框架。如前所述,还没有广泛支持的模型能够描述大爆炸后大约10^-15秒之内的宇宙,一般认为需要一个统合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量子引力理论来突破这一难题。如何才能理解这一极早期宇宙的物理图景是当今物理学的最大未解决问题之一。

视频

宇宙大爆炸 相关视频

10分钟展现138亿年《从宇宙大爆炸到人类诞生》
宇宙大爆炸-138亿年前宇宙最古老的声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