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安北都護府

於 2018年11月23日 (五) 12:02 由 水果糖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安北都护府 概述唐代六大都护府之一。总章二年[669 ]改瀚海都护府置。治所在今外蒙古杭爱山东端,统辖漠北铁勒诸部府、…”)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安北都護府 概述唐代六大都護府之一。總章二年[669 ]改瀚海都護府置。治所在今外蒙古杭愛山東端,統轄漠北鐵勒諸部府、州。轄境約當於今外蒙古全境及前蘇聯西伯利亞南部一帶。垂拱元年[685]後移置漠南,治所屢徙;起初在同城[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南]、西安城[甘肅民樂西北]、西受降城;開元、天寶年間又移中受降城,橫塞軍、天安軍。至德漸漸改名鎮北,建中年間廢。另有會昌五年[845]改單于都護府置。歷史貞觀二十年(646)唐破薛延陀後,鐵勒諸部內附。次年(647)正月置瀚海都督府(回紇部)、燕然都督府(多濫葛部)、金微都督府(仆骨部)、幽陵都督府(拔野古部)、龜林都督府(同羅部)、盧山都督府(思結部)等六都督府,皋蘭州(渾部)、高闕州(斛薛部)、雞鹿州(奚結部)、雞田州(阿跌部)、榆溪州(契芯部)、林州(思結別部)、顏(白部)七州,各以部帥為都督、刺史,旋設燕然都護府以統之。八月,鐵勒諸部中最遠的骨利部來附,置為玄闕州。後又以結骨、葛邏祿諸部置堅昆都督府、陰山都督府、大漠都督府、玄池都督府和渾河州、狼山州等都督府和州,均歸燕然都護府統領。都護府治故單于台(今內蒙古杭錦後旗東北烏加河北)。轄境相當於今內蒙古烏加河以北、蒙古人民共和國全部、俄羅斯額爾齊斯河、葉尼塞河上游和安加拉河、貝加爾湖周圍地區。龍朔三年(663),都護府移於漠北回紇本部,治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哈爾和林西北。改名瀚海都護府,與雲中都護府以磧為界,領磧北諸羈縻府州。總章二年(669)改為安北都護府。高宗末年後突厥興起,不久鐵勒故地皆為所並,安北都護府遂廢。武后時回紇、契骨、思結、渾等部度磧徙甘、涼間,垂拱元年(685)僑置安北都護府於居延海西之同城(今內蒙古額濟納旗東南),不久又內移至西安城(今甘肅民樂西北),聖曆元年(698)遷至單于都護府舊治雲中古城(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土城子)。景龍二年(708),張仁願於河套北築東、中、西三受降城,遂移安北都護府治西受降城(今內蒙古烏拉特中後旗西南烏加河北)。開元三年(715)移治中受降城(今內蒙古包頭西南黃河北岸)。天寶八載(749),都護府復移治橫塞軍(今內蒙古烏拉特中後旗西南陰山南麓),由軍使兼理府事。十四載(755)又移治大安軍(乾元後改名天德軍,今內蒙古烏拉特前旗東北烏加河東)。至德二年(757)改名鎮北都護府。興元後遂不復見。會昌年間復改單于都護府為安北都護府。五代地入契丹,遂廢。都護府在同城、西安時,當領有內遷甘、涼間的回紇等部,仍有瀚海等府州名號。其後回紇等部北還投突厥,都護府東遷磧南,所領部落府州無考。天寶初置附郭陰山縣。單于都護府是唐朝建立的六個重要的都護府之一,是管理北方邊疆的重要機構,所轄地區基本上位於今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屬關內道。三受降城  唐景龍二年(708年)張仁願築,均在河套的黃河北岸,西受降城在今內蒙古杭錦後旗烏加河北岸、狼山口南,中受降城在今包頭西,東受降城在今托克托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