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安妮特·冯·德罗斯特-许尔斯霍夫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安内特·冯·德罗斯特-徽尔斯霍夫[1]

安内特·冯·德罗斯特-徽尔斯霍夫Annette von Droste-Hülshoff,(1797年1月12日-1848年5月24日),出生於Hülshoff城堡,該城堡是明斯特附近的一座老牆城堡,根據教堂的登記,它來自威斯特伐利亞的貴族所擁有。

安妮特實際上叫安娜·伊麗莎白,但她總是被叫。稱為niceannette。德国女作家,德国最伟大的女诗人之一。

她终生隐居,擅长创作自然诗歌,着有诗集《最后的赠品》。為德国钞20马克票上的女性肖像。

简介

阿内特·冯·德罗斯特-许尔斯霍夫,德国女诗人。原名安娜·伊丽莎白·弗兰齐斯卡·阿多菲纳·维尔赫米娜·鲁伊萨·玛丽亚。她是知名的抒情诗人,也写过不少宗教诗。终身未嫁,一生寂寞孤独。她在自由报刊上发表作品是与她的贵族身份不相容的,因此不得不使用假名,同时还得对家族隐瞒。她惟一的中篇小说《犹太人毛榉树》很有名,主要写神秘命运,书中也写了农村的阶级对立,地主霸占森林土地等真实的现实。这本1842年发表的小说,使诗人成了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先驱。她的作品不多,全集4卷,书信集2卷。

安内特·冯·德罗斯特-徽尔斯霍夫[2]

生平

1797年 1月10日,生于明斯特附近的许尔斯霍夫庄园。出身于古老的天主教贵族家庭,为男爵小姐。德罗斯特为姓,许尔斯霍夫是封地城堡名。1826年父亲去世,长期住在母亲的吕施豪斯庄园,几乎与世隔绝。她生活和创作的时代充满了激烈的政治斗争,她有意识地避开一切政治事件。1841年起迁居她姐夫家,和作家莱温·许京结下了友谊。1848年5月24日,在梅尔斯堡宫去世。[1]

作品

她的作品在19世纪德国现实主义文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她很早就开始创作,第一部较为重要的作品是骑士史诗《华尔特》,这是受浪漫派影响的作品。诗中对于战争场面作了精彩的现实主义的描写。1841年开始写作的抒情诗是她创作的高峰,其中尤以歌咏自然、富有感情的风景诗为最佳,如《荒野画卷》、《在草地里》、《月亮升起》等,把故乡的荒原、沼泽、湖泊以优美、生动的笔法展现在读者眼前,表现出敏锐的观察能力。1838年出版的《诗集》未受注意,1844年出版的诗集也因政局动乱,未能得到重视。许多出色的作品到她死后才发表,其中包括:《宗教的一年》(1852)、《最后的恩赐》(1860)和《犹太人的榉树》(1842)等。中篇小说《犹太人的榉树》(1842)所反映的农村生活犹如一幅描写18世纪威斯特伐利亚山区的风俗画,成为德国文学中艺术性较高的小说之一 。

纪念

诗人过世之后被誉为"德国最伟大的女诗人",并立纪念碑,上书"德国女诗人之王"。1928年成立德罗斯特一许尔斯霍夫研究会,该会每年与巴符州文化部一起评选德罗斯特一许尔斯霍夫文学奖。1993年德国联邦银行发行20马克纸币,票面上就是这位女诗人的画像。


安内特·冯·德罗斯特-徽尔斯霍夫[3]
20马克上的安妮特·冯[4]

古堡

德国二十马克的纸币上有一女子头像,这是著名女诗人威斯特法伦的贵族之后安内特·冯·德罗斯特-许尔斯霍夫。只是看纸币上颜色发青的肖像,人们很难将她和远在德国南部边陲小镇梅尔斯堡联系起来。生于德国西北部明斯特的安内特,只是将她生命中的最后几年时光留在了博登湖畔的这座小城市,但正是这短短的光景却让她杰作频频问世,梅尔斯堡赐给了安内特创作的灵感,孕育和培养了这位德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女诗人。"梅尔斯堡确实充满着神奇,你一定要来这里看看",安内特曾经写道。

安内特1797年出生在一个传统的天主教贵族家庭中,如同她的祖辈一般,她的生活为古板、陈旧的贵族习俗和天主教教义束缚在一个相当有限的范围内。安内特自幼身体孱弱,在父亲病故之后她与母亲共同生活。她虽然不是家庭生活的反抗者,但在内心深处,安内特却渴望着打破这种沉寂,她与格林兄弟保持通信来往,她阅读文学著作,自己也进行创作。

安内特·冯·德罗斯特-徽尔斯霍夫[5]

梅尔斯堡对于安内特来说是一个让她等待了太久的机会,1841年她前往梅尔斯堡拜访亲戚,住在古堡上。博登湖畔的这座小城给了安内特带来的心灵的喜悦和震动是后人熟知的她的诗歌,安内特就此决定在梅尔斯堡定居,直到1848年因严重肺炎辞世。蛰居在梅尔斯堡古堡的东北角楼里,安内特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其中一些就是献给她的第二故乡:梅尔斯堡。

安内特在梅尔斯堡留下的足迹除了山上的古堡,还有一幢现在是安内特·德罗斯特博物馆的房子。这座被青草围住、爬山虎缀满墙壁的红白色小楼是安内特在梅尔斯堡置下的家当。不过,安内特在梅尔斯堡更多的时日却是在山上古堡的塔楼里度过,面朝蔚蓝的博登湖,临窗构思创作,她在这里写下了让后世惊叹的《古堡》、《废宅》和《湖畔酒肆》等诗句。

散文與詩歌[2]

詩(1838)

聖伯納德大醫院的臨終關懷

醫生的遺產

盧納·布魯奇(Loener Bruch)的戰役

聖人

在池塘

塔爾伯爵

碎片

猶太山毛櫸(1842)

時間圖片(1841-1843)

鯊魚圖片(1842)

岩石,森林和湖泊(1841-1843)

在塔

貧瘠的房子

在苔蘚裡

開玩笑而認真

民謠(1840-1842)

報應

仇殺隊

出資人

姐妹們

科隆恩格伯特大主教的去世

威斯特伐利亞貴族的煉獄

卡彭伯格基金會

庫爾特·馮·斯皮格爾

馮·羅登柴爾德小姐

騙子的精神

精神年(1851)

最後的禮物(1860,來自莊園)

音樂作品

15首用於語音和鋼琴的歌曲(匯總到1838年秋季左右)

迷你歌曲,同一首歌的5首歌曲(1834年之前)

Lochamer語音和鋼琴歌集(1836,改編)

音樂舞台作品

巴比倫(1820至1837年)

藍色天使(介於1823年和1837年之間)

廚房奴隸(1820s)

洗禮的信徒(1837年至1839年)

視頻

Annette von Droste Hülshoff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