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安徽池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安徽池州,简称“池”,别名“秋浦”,安徽省地级市,长江三角洲中心区27城之一 ,是长江流域重要的滨江港口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 截至2019年,全市辖1个区、3个县: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和青阳县。 总面积8271.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8.5万人。 池州市位于中国华东地区,安徽省南部,长江下游南岸,北与安庆市隔江相望,南接黄山市,西南与江西省九江市为邻,东和东北分别与芜湖市、铜陵市、宣城市接壤。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九华山所在地。[1]

池州素有“千载诗人地”之誉,历代名人李白、杜牧、陶渊明、苏轼、岳飞等都曾驻足池州,并留下宝贵的文化珍品。同时还有“中国戏剧活化石”贵池傩戏、“京剧鼻祖”青阳腔和东至花灯等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源远流长的佛文化、茶文化;又素以生态闻名,有“天然大氧吧”之称,市域内森林覆盖率近60%,大气环境质量稳居安徽省前列,主要河流水质均在优、良以上,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含量是国家标准的35倍,2013年,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2019年,荣获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 2020年10月,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

基本信息

中文名池州外文名Chizhou别   名秋浦、江州、九华府、华阳行政区划代码341700行政区类别地级市所属地区中国华东地区地理位置安徽省南部,长江下游南岸面   积8271.7 km²下辖地区贵池区、东至县、青阳县、石台县政府驻地贵池区百牙中路1号电话区号0566邮政区码247000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人口数量148.5 万(2019年常住人口)著名景点九华山、杏花村、升金湖、平天湖、怪潭、蓬莱仙洞、南溪古寨、秀山门博物馆、九子岩、东至九天仙寓风景名胜区、牯牛降风景区、醉山野机  场池州九华山机场火车站池州站、东至站、九华山站(在建) 车牌代码皖R地区生产总值868.9 亿元(2020年)

沿革

夏商王朝时期,市内政区设置无考。周朝按山川物产分天下为九州,池州属扬州之域。秦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两级政区制,池州市境大部属扬州之鄣郡,西南境属九江郡之鄱阳县。 西汉时,市境大部初属鄣郡。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改鄣郡为丹阳郡,今贵池市、青阳县、石埭县以及东至县的大部地区均属丹阳郡。区境西南部——今东至县——部分,属豫章郡鄱阳县地。[2]

东汉至三国时,池州属吴国丹阳郡地。丹阳郡属扬州。 西晋、东晋,池州属扬州宣城郡、豫章郡地。西晋惠帝元康元年(291年)豫章郡改属江州,池州属江州豫章郡地。 南朝(宋),先属扬州宣城太守之域,后属宣城郡、淮南郡地。南齐,属南豫州宣城郡地。梁,属扬州宣城郡地。陈,属南豫州宣城郡、北江州之地。 隋,开皇三年(583年)罢郡,以州统县;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复改州为郡,以郡统县。隋代,池州先后属宣州、宣城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始置池州,州治石城,至贞观元年(627年)撤,领地还隶宣州,池州属宣州之地。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州为郡,原池州地称秋浦郡。《通典》“秋浦郡”注:“池州分宣州置郡”;清刘世珩《贵池县沿革表》:“池州为秋浦郡,实唐天宝年间之称”。唐永泰元年(765年)复立池州,隶属宣州观察使,州治从石城迁至鱼贵口(今池州专署驻地)。唐元和年间(806—820年),改池州为池阳郡。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刘世珩《贵池县沿革表》:“池州为池阳郡,宋《舆地广记》、《太平寰宇记》皆言因唐之旧,不言始于唐何年”,“池阳郡名,必立于永泰、元和之间也。” 五代十国,池州之地先属杨吴,后属南唐。南唐升元二年(938年),改池州为康化军。 宋,置池州池阳郡。《宋史·地理志》:“池州池阳郡,领县六”。宋至道三年(997年)池州池阳郡属江南东路,绍兴初年属江南路。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池州为池州路,先后隶属江淮行中书省、江浙行中书省。 明,池州先后为九华府、华阳府、池州府,直隶南京。 清,如明制。池州府先后隶属江南布政使司、江南左布政使司、安徽布政使司。 民国时期,民国3年(1914年),池州府裁撤,原池州府属县划入芜湖道。民国17年废芜湖道,各县直属安徽省。民国21年(1932年)至38年,设立安徽省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贵池县,直隶安徽省。 1949年5月,池州专区成立,隶属皖南人民行政公署,池州专署驻贵池县。 1952年2月至1965年5月,撤销池州专区,辖区各县分别划入安庆专区、徽州专区、芜湖专区。 1965年5月至1980年1月,复设池州专区,直属安徽省。 1980年1月至1988年8月,撤销池州专区,辖区各县并入安庆专区、宣城专区、徽州专区。 1988年8月,复设池州地区,隶属安徽省。 2000年6月撤地建市,辖贵池区、东至县、青阳县、石台县。

环境

位置境域 池州位于安徽省南部,地处东经116°38′至108°05′,北纬29°33′至30°51′。东接铜陵,南邻黄山,北与安庆隔江相望,西望庐山,与江西九江、景德镇、上饶市毗邻。

地形地貌 池州东南部以九华山、牯牛降为主体构成南部山区骨架,是皖南山区的组成部分,中部为岗冲相间的丘陵区,西北部沿江地带为洲圩区,地势低平,河湖交错。 [10] 池州大地构造上位于扬子地台东北部,根据地层、构造、岩浆活动的差异,可分别归属于三个次级构造单元,即东至县南部为江南台隆;贵池区和青阳县以北为下扬子台坳;中部为皖南浙台坳。在地壳运动影响下形成一系列褶皱与断裂,地层发育齐全,自太古界至新生界均有出露。池州市内印支期、燕山期岩浆活动强烈,导致一系列基底断裂发生,频繁的岩浆侵入活动,形成了以构造岩浆岩带为主干的成岩成矿系列。 气候条件 气候温暖,四季分明,雨量充足,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属暖湿性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5°C,年均降水量1400--2200mm,年均日照率45%,年均无霜期220天,最长286天

资源

水资源 池州市域地形为东南高、西北低,自南向北呈阶梯分布,江河湖水面348.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长江流经池州145km,岸线长162km,上起江西省彭泽县接壤的东至县牛矶,下讫铜陵市交界的青通河口。境内有三大水系十条河流,长江水系有尧渡河、黄湓河、秋浦河、白洋河、大通河、九华河;青弋江水系有清溪河、陵阳河、喇叭河;鄱阳湖水系有龙泉河。流域面积在5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七条河流,河长618km,其中秋浦河为境内流域中最长的一条河,流域面积3019平方公里,河长149km。池州市地表水资源丰富,池州市水资源总量为103.05亿立方米,占安徽省水资源总量的11%,人均水资源量7506.60立方米,分别是安徽省和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和2倍。 [ 矿产资源 至2008年,池州市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种类多。已发现矿种有40多种,有探明储量的矿产32种。矿山有300多处。主要矿种有铅、锌、铜、锰、银、金、硫铁、钼、钨、石灰石、白云石、方解石、花岗岩等。 生物资源 池州地处亚热湿润气候,亚热带典型植物群落类型在这里都很齐全,且生长发育得很好,是常绿阔叶林向落叶林过渡地带,常绿树与落叶树混生,有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竹林等,还有一些栽培的亚热带经济林木。池州市境内有高等种子植物153科676属1557种(含种及其以下等级,其中野生1430种,栽培127种),其中国家和省重点保护的有26种。 截止到2005年,池州市有林地面积达681.9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2163万立方米,竹林42万亩,蓄积量10942万株,森林覆盖率57%。在有林地中,用材林446.1万亩,经济林9.3万亩,薪炭林1.7万亩,防护林193.3万亩,特种用途林31.5万亩。杉类面积143万亩,蓄积704万立方米;松类面积143万亩,蓄积591万立方米;阔叶类面积343万亩,蓄积830万立方米。池州市区划界定国家公益林160万亩,并列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试点。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牯牛降、升金湖),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贵池老山和十八索),县级自然保护区1个,总面积110万亩,占国土面积的8.8%,九华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和东至天台山省级森林公园2处,面积5万亩。 池州是安徽重点林区,蕴藏着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是安徽省野生动物主要分布区。境内有水生、陆生脊椎动物556种,占安徽省种类的88%,其中兽类83种,鸟类285种。两栖爬行类78种,鱼类110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9种,占安徽省的77%。 土地资源 池州市土地资源类型多样,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的8个一级类型都有,46个二级类型中该市有40个,土地资源总面积839173.00公顷,其中农用地729148.00公顷,建设用地53378.00公顷,未利用地56647.00公顷。

人口

截至2019年末,池州市户籍人口162.3万人,比上年增加0.1万人。其中,男性83.0万人,占51.1%;女性79.3万人,占48.9%。常住人口148.5万人,比上年增加1.1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9.16 ‰,比上年下降0.87个千分点;死亡率5.86 ‰,下降1.01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 3.3 ‰,上升0.14 个千分点。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54.9 %,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腾讯视频

安徽池州4+1视频

分类

tegory:670 中国地方志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