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安澜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安澜园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中文名: 安澜园

类别: 文化遗址

年代: 清朝

文物原属: 圆明园建筑景观四宜书屋

文物现状: 被英法联军焚毁,现仅存遗迹

安澜园,清代私家园林,园址在今浙江海宁盐官镇西北隅,本为南宋安化郡王王亢的故园。明神宗万历年间(1573-1619年)至为右堂寺少卿陈与郊(号隅阳)重建,取名隅园。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后,传与本族曾孙清朝文渊阁大学士陈元龙,更号遂初园。陈元龙殁后,为其子翰林院编修陈邦直所得。期间扩建园广至百亩,"制崇简古",园内有三十余景。因其为陈氏别墅,当地俗称为陈园。1762年乾隆南巡,驻跸于此,赐名安澜园。[1]

概述

安澜园位于浙江省海宁市盐官古城内,是一座古代著名的江南私家园林。原为明代戏曲家陈与郊、清代大学士陈元龙的私园。乾隆帝南巡,曾多次驻跸园内,御赐园名、匾联,多加题咏,并把安澜园仿建到圆明园中,令其名闻天下。现在,名园已成为遗址。然而其在中国古典园林史乃至清代政治上的影响极为深远。

旅游景区

安澜园,位于盐官西北隅,原为南宋安化郡王王沅之故园,后经历代多次扩建,至乾隆时,已占地1 0 0 余亩,有楼台亭榭3 0 余座,泉石深邃,古木参天,湖光潋滟,桃李芬芳。与南京瞻园苏州狮子林杭州小有天园并称江南四大名园。 纵观安澜园全貌,其皇家气势令人惊叹:全园有景点40余处,如“和风皎月”、“沧波浴景”、“石湖赏月”、“烟波风月”、“竹深荷静”、“引胜奇赏”、“曲水流觞”等。

历史文化

金庸先生在《书剑恩仇录》的附注中称安澜园,“园林之胜,似不输于曹雪芹笔下之大观园”。

清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曾四巡海宁,均驻跸于此。园名“安澜”为乾隆皇帝亲赐。园内主要景物曾被仿造于北京皇家御花园圆明园”。

安澜园最初为王家私园,至元代时随着王家的落败,渐渐废弃。直到明万历年间,海宁陈家的崛起。陈与郊与陈与相弟兄俩相继中进士,陈家成了盐官首屈一指的豪门。万历二十四年(1 5 9 6 年),陈与郊辞官回家,在王家私园的基础上再建,取名“隅园”,意为城中一隅。但民间称其为“陈园”。隅园初具形态,陈与郊常邀约同行志士往来其间,所以那时隅园在江南已小有名气。有志书记载:池周二十余亩,有竹堂、月阁、流香亭、紫芝楼、金波桥诸胜。金波桥为隅园今仅存遗物:桥作六曲形,低平古朴,贴近水面,人在桥上走,有凌波水上的感受。

至清康熙以后,陈与郊这一脉几经变故,渐显衰落,隅园也随之暗淡。但幸好有其兄弟陈与相这一脉的兴旺承续。陈与相孙辈中出了“阁老”级的人物陈元龙,在他的手上,隅园得以发扬光大。

这其中还有一个故事:陈元龙 3 4 岁时中进士,自此京城为官。4 3 岁那年,其父病重,他向康熙告假,得以恩准,不过康熙给了他一个附加任务,让他在家期间负责编撰《历代赋汇》。

回到家中,老宅的窘况令他有些心寒。他有意兴办家业。待到次年五月,他想出一万全之策:借伯父家的隅园作为书局的“编辑部”。如此一来,公私兼顾,经陈元龙的大力兴办,此时的隅园面积已扩至6 0 余亩。雍正十一年( 1 7 3 3 年),8 2 岁的陈元龙乞休归里,对隅园再次扩建,更名为“遂初园”,意思是随了他当初园中怡养天年之心愿。雍正赐书堂额“林泉耆硕”四字。从陈元龙《遂初园诗序》看,“园无雕绘,无粉饰,无名花奇石,而池水竹石”,“以幽雅古朴”见称,延续的是明代园林的风格。

陈元龙活到8 5 岁,于乾隆元年(1 7 3 6 年)辞世。其子陈邦直(官至翰林院编修),接手了这份家业,只是与父辈不同的是,陈邦直离开了官场,“ 幡然定谋, 养志林泉”, 他园居3 0 多年,至8 3 岁去世。遂初园在他的手上,得到了进一步的规模扩大,达到占地面积百余亩。据说,他常在园中“酌酒赋诗,效李青莲桃李园之会”,广邀各路名士,隅园成了江南一处文人雅士们聚首的会所,热闹一时,名声远播。

但真正让安澜园名扬天下的,还是乾隆皇帝。这又得从乾隆南巡说起了。乾隆先后南巡六次, 前两次因是陪着皇太后, 还是以游览山河为主。乾隆二十七年( 1 7 6 2 年),乾隆第三次南巡,此次南巡,他的心头压了块重石:因为海宁潮患频繁告警,沿岸海塘屡修屡垮,直接威胁到江南地区的安危。关于海塘工程,朝野间又有石塘与柴塘之争,他决定亲临勘视。当时写了一首御制《观海塘•志事诗》表达了乾隆此种心绪。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