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宋士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宋士英
出生 1905年
国籍 中国
知名作品



宋士英(1905年-1930年10月),男,汉族,安徽无为县人。幼年丧父,1915年就读于私磐,后考入兢存学校。1924年春中学毕业后,考入芜湖市安徽省立第五中学。学习期间,阅读进步书刊,追求新思想,并撰写针砭时弊的文章,发表于由他主编的校周刊。

个人履历

宋士英1927年1月,被选为芜湖市学生联合会秘书股长。北伐军到达芜湖后,他和学联的同学打开原孙督府粮仓,赈济贫民,深入郊区农村帮助农民组织农民协会。"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奔赴武汉并进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8月,因参加南昌起义受阻回到家乡,继续从事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遵中共无为特区委的指示,在杏花泉小学担任教师,组织并领导了无为中学的"择师"运动;利用宋家庙庙宇开办"改良私塾",提高农民阶级觉悟。同年底,建立了宋家庙农民协会和中共宋家庙党支部,任书记。

1928年夏,任中共无为县临时县委书记。9月,调任中共安徽临时省委秘书长,并兼管中共芜湖市委工作。1929年4月,赴上海参加中央干部训练班学习,并指定为安徽小组组长。5月,学习结束。根据中央决定,省临委被撤销,安徽成立四个中心区,归中央直接领导。被任命为中共芜湖中心县委书记,誉为"安徽的恽代英"。10月23日,芜湖中心县委机关遭敌破坏,其妻儿亦囚于狱中。组织上分配他到中共江苏省委,在上海沪西地区从事工人运动。1930年8月,被党中央派至东北参加中共满洲特委工作。后因特委被敌破坏,多数同志被捕,他只身返回中央。因途中饱受风尘之苦,到上海后即生病住院,10月在上海病逝。

人物生平

第一部分 宋士英,又名俊生,字敬德,1905年出生于无为县宋家庙一个农民家庭,汉族。由于幼年丧父,家境日渐不支,10岁以前,他常协助兄长沛生捕鱼,以补家用,曾因划船而累得吐血,后其祖父见之不忍,又看他天资聪慧,便让士英就读于家乡私塾

宋士英深知家庭供他读书不易,所以学习格外刻苦。几年之后,便考近了无为县城内的兢存学校。中途曾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数次。但他总是设法自修补课而跟上原班,并在班上始终保持优异成绩,常受到老师的夸奖

当时无为县城的地方封建势力极为雄厚,人们受旧文化、旧道德的影响也较深。自"五四"运动以后,许多进步书籍、刊物像春风一样吹进这个封闭的县城。同时,一些在外地求学的进步青年也常回到家乡宣传、演讲。因此,兢存学校的师生们也开始受到了新思想、新文化的熏陶。宋士英在兢存学校通过几年新旧并蓄、中外兼收的奋发学习之后,结合自己在农村遭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剥削的亲身感受,他逐渐有一个普通学生而成为一位新文化、新思想的坚决拥护者,这个时期的学习为他后来投身革命事业奠定了思想基础。

宋士英早年不仅在思想上对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深恶痛绝,而且也身体力行地和兢存学校的进步同学一起从事着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唤醒民众的工作。在兢存学校的学习期间,他写了很多通俗易懂、反映贫苦大众生活的白话文,在学校里逐渐树起了新文化的旗帜。

1924年春,兢存学校学生刘笑贤遭推销日货的"盛和"广货店老板殴辱,反帝情绪日益高涨的兢存学生获悉后,立即捣毁了这家商店。后因警察干涉,宋士英带头高呼"打倒卖国贼!""打倒奸商!"的口号,率众冲进县衙。县长见学生如此"冒犯",命令警察关押了宋士英、张昌万(张恺帆)等8位同学。这一镇压行为更激起了学生们的愤怒,他们立即罢课,走上街头游行。由于学生们的爱国行为深得进步人士的同情支持,经过几天的罢课、游行,最后县长不得不释放学生,奸商也被迫具结不卖日货,宋士英等8位同学在一路鞭炮声中凯旋返校。"五四"运动以后,无为虽亦有过几次声援外地安国运动的游行,但如此直接与奸商、县衙冲突而爆发的学潮还属首次,这对无为爱国学生运动地开展,可以说是开创了一个好的先例。

1924年,宋士英从兢存中学毕业后即考取了芜湖市安徽省立第五中学。"五卅"运动前后的芜湖市,是宫乔岩钱杏村李克农等同志在那里从事秘密建党和进行革命活动的地方,亦是工运、农运、学运活动蓬勃开展的城市,五中也是学运开展的较早、较好的学校。宋士英在芜湖的学习生活,不仅是他新学业的开端,而且也是他一生道路的转折点。是他从一个爱国学生而转变成为中华民族谋取自由解放的战士。

宋士英除了认真学习功课外,还大量阅读进步书籍和刊物,追求新的理想。他的床头枕边,自修桌上,进步书刊琳琅满目,他主编的每周一期的校刊,同学们都争相传阅。宋士英思想敏锐,倚马成章,在短短的三年中,他写了不少讴歌革命的诗稿,也写过不少针砭时弊,犀利泼辣的时评。宫乔岩、钱杏村、李克农等同志当时虽在民主中学工作,但宋士英很快就和他们联系上了,而且过从甚密,经常在他们的指导下从事学运工作。

1926年下半年,北伐军的节节胜利,使革命者受到了极大地鼓舞,芜湖地区的工、农运动和学运更加风起云涌。1927年1月,宋士英担任芜湖市学联秘书股长,在地下党的领导下,他利用自己流畅的笔墨,起草了许多布告、文件,积极配合了当时的革命斗争的开展。北伐军到达芜湖后,宋士英更是欣喜万分,激情满怀。他和学联的同事们打开原孙督府粮仓,赈济贫民,他们还带领学生深入郊区农村调查,帮助农民组织"农民协会"。

第二部分

"四.一二"反革命事件之后,芜湖地区也掀起了一股反动逆流。宋士英为之奔走呼叫的"国民革命"却换来了一片白色恐怖,他感到痛心疾首,也感到困惑不解。这时,他想到了原先在芜湖工作的李克农诸位老师,想到他们向他讲解的革命道理。于是,宋士英便毅然决定到当时的革命中心武汉去寻求革命真理。

5月,宋士英到达武汉进入了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后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教导团)。不久,因身患重病,无法再过军旅生活,地下党组织便建议他暂时回家乡从事革命工作。8月底,宋士英经九江到达无为,随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按照中共无为特支的要求,留在城内担任杏花泉小学教师,以合法的身份在无为地区从事学运工作。

当时无为中学是全县仅有的一所中学,也是知识分子较为集中的地方。校长金唤狮却俨然以封建家长式的方法统治学校,他排斥和迫害进步师生,禁止学生阅读进步刊物,大部分师生深为不满,一场斗争正在孕育之中。为了占领这块阵地,10月,中共无为特区委(特支改称)决定由宋士英去领导、组织无为中学的"择师运动"。

宋士英接受任务后,以插班读书的名义进入无为中学,他深入学校师生之间,秘密召集"反金"的学生开会,研究斗争方法,利用学生会的名义进行合法活动。恰逢此时消防队学生进行突击考核,学生们坚决抵制,反"金"情绪激昂。宋士英立即抓住这一时机,由学生会出面,发动了一场驱逐校长金唤狮的斗争。开始时,学生会组织了全校总罢课,提出"择师运动如同耕者有其田"、"金唤狮薄学无能贻误青年"、"金唤狮不走决不复课"的口号。学生们走上街头宣传演说,揭露学校的腐败,争取社会的同情和支持。金唤狮见罢课斗争日趋激烈,便请县长张正纯带领警察到学校操场给全体学生训话。在张训话时,学生故意大声喧哗,频繁走动,秩序一片混乱。接着学生们冲出警察所设的岗哨,一哄而散,张正纯站在讲台上呆若木鸡,无可奈何。罢课斗争进行了几天,金唤狮见复课无望,只得以 "身染沉疴不能干"、"受人牵制不能干"为托词而辞职。这时,中共无为特区委通过学校师生推荐进步人士吕惠生当校长。至此,在宋士英的精心组织和领导下,轰动全省的无为中学 "择师运动"宣告胜利结束。

吕惠生任校长后,撤换了一大批反动教师,聘请了共产党员、进步人士刘方鼐张泰康葛辰白查舒生朱子帆等到校任职,无为中学也建立了党的组织,学潮中表现积极、要求进步的学生刘更如杨从虎、方后鲁、钱光胜等加入了共青团,学校政治空气浓郁,师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择师"斗争是无为县党组织进行的第一次斗争尝试,从此揭开了无为地区开展革命斗争的序幕。

1927年底,宋士英按照特区委分工,和马玉满(字中骥)到宋家庙开展农运工作。他们利用庙宇开办了一个"改良私塾",名义上是教书,实际上是开办夜校,提高入学农民的阶级觉悟。当时,宋家庙的宋族势力相当强大,地主宋少章收租千亩,吃尽佃农的果实,侵吞族产和本族的公积金,农民们敢怒而不敢言。宋士英回到家乡后,为了打开农运局面,便组织宋兴余、宋兴照、宋兴仓等人和宋少章清算族产,书写诉状,率众上告到县衙,并打赢了这场官司。连当时国民党县长高寿恒也在一次庭审是公开对宋少章说:"你们宋家出了个英俊少年,你想侵吞公产是不可能的。"这话虽有意挑拨他仇恨宋士英,但也表明宋士英在宋家庙一带贫苦农民心目中的威望。自此以后,宋家庙的农运工作开展迅速,很快就建立了农民协会,这也是全县最早的三个农协之一。潘笑痴宋沛生宋兴余、宋兴照等农运中的积极分子也都被吸收入党,并成立了宋家庙党支部。

1928年春荒之际,无为特区委根据中央指示,在农村广泛地开展了"向大户借粮"的活动。在宋士英的组织下,宋家庙一带的农民协会组织贫苦农民携箩带筐,有组织地向大户借粮。土豪劣绅见此情景,只好忍痛借出。全县借粮斗争的胜利开展,不仅使贫苦农民从饥饿线上得到了解放,而且也使他们更加信任和靠拢农协组织,从而为今后开展政治斗争打下了组织基础。

是年夏,根据中共安徽省临委指示,中共无为特区委在白茆冒新洲吴锦章家召开党员大会,决定成立中共无为县委临时县委,宋士英以他的组织才干和出色的工作成绩,受到与会40余位党员的信赖,被推选为县临委书记。

第三部分

1928年9月,宋士英奉调到中共安徽省临时省委工作,任省委秘书长,并兼管芜湖市委工作。这个时期党的地下工作十分艰难,由于省委交通站被破坏和党内出现叛徒,因此芜湖市白色恐怖十分严重,党的活动处于低潮。为了便于掩护,宋士英将爱人邹玉英接到芜湖市。当时的省委书记尹宽(化名宋雨亭,称大哥)和宋士英(化名宋雨堂,称老二),刘方鼐(化名宋雨斋,称老三)等省委机关人员,组成一个"家庭",住在一起。宋士英此时不但要维持省委机关工作的正常运转,到下属县委指导、巡视,还要在特务、叛徒到处盯梢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直接领导芜湖市委开展工作。当时党内经费十分有限,为了支付那"一家人"的费用,宋士英还通过私人关系,多次向家境较好的无为党员高士林等私人求援。他在芜湖工作的一年多时间里,就有五六位无为的党员先后送钱到省委机关,竭力支持党的活动。

1929年4月,宋士英和安徽各地的党、团骨干到上海参加中央干训班学习,他被指定为安徽小组组长。宋士英才华横溢,工作勤恳,深受同志们的爱戴,安徽的与会同志和中央负责人都夸他为"安徽的恽代英"。干训班结束后,根据中央决定,二届省临委撤销,安徽成立四个中心区,归中央直接领导,宋士英被任命为芜湖中心县委书记。

同年10月,驻芜湖市的国民党石友三部队发生内讧,败者抢劫后逃散,胜者又借搜查散兵为名复又抢掠,23日上午,宋士英正与刘方鼐编写、油印庆祝苏联十月革命节的材料时,国民党军队闯进屋内搜查。刘方鼐见势不妙,立即将准备油印的蜡纸涂上重重的油墨,一边高声问来人是干什么来的。士兵见油印机,便追问刘方鼐干什么工作,刘说是当教师,谎称买烟招待,便出门而去。宋士英在屋里听见喧嚷,匆忙将一些文件塞进夹墙,快步从后门出走。当敌人搜出《为庆祝苏联十月革命节告芜湖市民书》等宣传材料出门追捕时,两人已不见踪影。于是,他们便将邹玉英及刚满四个月的孩子解送市公安局。

在此险恶的环境下,宋士英并没有为了个人的安危迅速离开芜湖,而是与刘方鼐碰头后,布置刘方鼐立即通知本地党员注意隐蔽,然后回无为筹款给他,准备适时向中央汇报。他自己则隐蔽到人力车工人住的棚户区内,写信给所属的各县县委与中央,用"我因病外出就医,请暂勿来","货已告缺,不要徒劳往返"等暗语,通知他们不要来芜,以防不测。几天后,无为县党员马玉满按刘方鼐的要求,从无为送款到芜湖。当马与宋士英谈及国民党部队逮捕了邹玉英和仅仅几个月的婴儿时,宋士英说:"她终日忙于家务,其他活动并不了解,也不会说。我认为敌人再疯狂,也无法从她口中捞到什么,最后还得要放他们。同志们可以放心,不必再为她花费人力、物力。"马玉满望着他那因熬夜未睡而红肿的眼睛,听了这公而忘私的话语,不禁泪水涔涔而下。第二日,马玉满送宋士英安全地登上了开往上海的大轮。

邹玉英和孩子若红(现名若宏)被捕以后,先是作为要犯解往南京,后则送到安庆的省政府监狱关押。邹玉英虽然是个一字不识的乡下妇女,但在宋士英革命思想的影响下,她一直支持丈夫所从事的工作,在敌人的多次审讯中,她一直矢口否认宋士英是共产党员,只说丈夫是教书先生,也没有说出任何一位与丈夫来往的人。尽管她脚脖上带着镣铐,怀中抱着嗷嗷待哺的婴儿,但她始终坚贞不屈地和孩子一起忍受了种种磨难,历经10个月的狱中生活,最后由组织营救出狱。

宋士英到中央汇报情况后,党中央考虑到他身份暴露已不适宜到芜湖工作,就将其分配到中共江苏省委,在上海市的沪西地区从事工人运动。

1929年12月,宋士英因事回皖,途经家乡无为时,适遇无为县委正在领导农民开展了一场禁粮外运的斗争。他在实地考察、了解后,对这场禁粮外运的斗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除当时与县委同志交谈外,在回上海后,他给中央写了《关于无为县分米斗争运动的领导问题》的长篇报告。在这篇洋洋万言的报告中,他既从理论上阐述了"分米斗争"的政治意义,也直率地指出了县委在领导这场斗争中的主要问题--"未经过县委很好地向各级党组织,尤其是支部提出讨论,经过党的支部在群众中起核心作用,使普遍的群众有彻底的了解。"《报告》分析精辟,意见中肯。这份《报告》充分显示了宋士英不仅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而且也有较强的政策水平,读后令人叹服。同时,《报告》也展现了宋士英的坦荡胸怀,他虽在外地工作,但他仍关心家乡革命事业的成功与失败;他虽然向中央报告无为分米斗争中存在的问题,但也不是全盘否定县委的工作,《报告》结尾仍强调"至于其它错误不是非常多",只是"望中央做一指示寄给他们,一边改正他们一切错误的观点和行动。"

1930年8月,宋士英奉派到东北参加满洲特委工作,后因机关破坏,多数同志被捕,宋士英只身返回中央。因途中饱受风尘之苦,回上海后即生病住院,1930年10月病逝于上海广慈医院。

社会评价

宋士英病故时才二十六岁,尽管他在人世间度过了短暂的一生,但却象太空中的流星一样,在那划破夜空的耀眼灿烂的光芒中,为革命事业释放了自己全部的光和热。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