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实践理性批判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实践理性批判》,18世纪德国哲学伦理学著作。伊·康德(见“纯粹理性批判”)著。1788年出版,后多次再版。收入《康德全集》。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60年出版,关文运根据《康德全集》柏林1922版译出。收编于《世界百科名著大辞典》。

内容简介

本书回答了人们对康德在此之前的两部著作(即《道德形而上学基础》和《纯粹理性批判》)的责难,从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关系出发,更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自己的伦理学说,涉及到了理性的实践运用,道德的原则、对象、情感、意志及其道德根源与归宿等问题。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在考察人的行为的根据时,认为人的行为在感性方面与对象的实质有关,而从理性方面看,则只涉及行为自身的形式,认为规定道德行为的原则只能是形式的,不能是实质的;道德行为的规定,只与主体的行为动机有关,与行为的效果无涉,只有从纯正的动机即职责感出发,行为才能是道德的。因此,只有形式的实践原理,才能给意志提供一条普遍的法则,这条法则就是实践理性的“绝对命令”,即“不论作什么,总应该作到使你的意志所遵循的准则永远同时能够成为一条普遍的立法原理。”

2.德行与幸福的矛盾。认为在人的尘世生活中,德行与幸福常常是背离的,有德行者未必有幸福,享受幸福者多是恶徒。德行与幸福既不是逻辑上的同一关系,也不是因果联系。要把德行与幸福两者在尘世的现实生活中结合起来,就要造成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认为,解决这个“二律背反”的出路是“至善”,“至善”是德行与幸福的统一,它是”实践理性”的最后目标。然而,“至善”在人们的尘世的现实生活中是永远达不到的,只有假设灵魂不死与上帝存在,“至善”才是可能的。这样,康德就确立起了他的“道德神学”。

3.个体主体的道德修养。认为人的道德意识深深植根于人的天性之中,理解和掌握它并不需要什么高深的知识和特殊的智慧。要使实践理性的法则进入人心,使之在人的主观方面成为实践的力量,必须从培植道德意识入手。但是,这不能依靠利害的劝诱,也不能诉之于感情的浪漫冲动,而要凭借对于“职责”的理解。认为只要清除掉行为中各种不纯的动机,最为充分地揭示出动机的纯粹性,就会对人的心灵产生最大的影响,从而唤起对“职责”的敬重之心,这将给人以鼓舞的力量。要致力于培植意向的道德性,用实例把道德意向活生生地呈现出来,注意意志的纯粹性,就能培养出一个独立而崇高的人格。

《世界百科名著大辞典》凡例

1.本辞典为书籍文献的综合性、科学性和知识性的工具书。选收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综合性科学、社会和人文科学、文学艺术的各个学科,以及宗教的名著和重要典籍。

2.一部著作,或一篇论文、作品,立为一条词目。古籍[1]中个别篇章,习惯上认为有特殊意义的,也独立设目。

3.一部著作[2]一般只在一卷出现。少数著作是几个学科不可缺少的,在有关各卷互见。互见条目用(参见第 页)注明。

视频

实践理性批判 相关视频

《实践理性批判》唯有让人们相信上帝的存在,道德才有实行的动力?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句读—--新书分享会

参考文献

  1. 中国古籍和中国少数民族古籍的定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2016-07-26
  2. 专著和论文哪个含金量高,搜狐,2020-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