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宫体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宫体诗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中文名称: 宫体诗

流行朝代: 六朝梁代大通年间

特点: 描写宫廷生活,浮靡轻艳

代表诗作: 《玉树后庭花》 《南苑看人还》

代表诗人: 萧纲、庾肩吾、徐陵

宫体诗:指以南朝梁简文帝萧纲太子时的东宫,以及陈后主隋炀帝唐太宗等几个宫廷为中心的诗歌。"宫体"既指一种描写宫廷生活的诗体,又指在宫廷所形成的一种诗风,始于简文帝萧纲。萧纲为太子时,常与文人墨客在东宫相互唱和。其内容多是宫廷生活及男女私情,形式上则追求词藻靡丽,时称"宫体"。后来也称艳情诗为宫体诗。[1]

起源

宫体诗产生于六朝梁代大通年间,其名起于简文帝萧纲:"(简文帝)弘纳文学之士,赏接无倦…雅好赋诗,其自序云七岁有诗癖,长而不倦,然帝文伤于轻靡,时号'宫体'"。

但是宫体诗的形成并不是从萧纲才开始,刘师培在《中国中古文学史》中指出,"宫体之名,虽始于梁,然侧艳之词,起源自晋,晋宋乐府,如《桃叶歌》《碧玉歌》均以淫艳哀音被于江左,迄于萧齐,流风益盛,其以此体施于五言诗者,亦始晋、宋之间,后有鲍照,前有惠休,特至于梁代,其体尤昌。"

两晋文学以玄言诗和拟乐府为主,齐梁时,玄言诗为山水诗所代,拟乐府为文人新乐府所代,对人生歌功颂德的赞美转变为对山水形色与世俗生活的追求,都不可避免的促成了宫体诗的出现。其具体表于对民歌的拟作和对形式美的追求上。

宫体诗的形成发展自有其因,单就文学方面而言,它是六朝文学由雅趋俗趋势下的新产物,由玄言而山水再到咏物诗,"力渐柔而采渐缛"文学渐入性情声色,形式愈加流畅优美。再加上六朝乐舞发达,民歌盛传至上层社会,引起士人纷纷仿习,宫体渐成。但这些诗作仅着力于对女子形容服饰的描绘,多冰凉冷漠,这与其作者深受佛教影响有关。

宫体诗在齐梁时发展成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其内容多为吟咏女性,风格绮蔓,而感情苍白,一直以来被视为统治阶级生活浮靡的表现而加以批判。

但这种风格的诗歌,自梁武帝及吴均、何逊、刘孝绰已开其端。宫体诗的主要作者就是萧纲、萧绎以及聚集于他们周围的一些文人如徐摛、庾肩吾、徐陵等,陈后主陈叔宝及其侍从文人也可归入此类。

萧纲等人以佛法化俗,作宫体诗以仿习佛经,借对声色的描绘批判来教世人看破红尘,而佛经翻译的进步也从形式声律上影响了宫体诗,使之愈加华丽,流传至后竟成靡靡之音,却也是其首倡者始料未及。

作用与手法

"宫体"之名,最早见于《梁书简文帝纪》对萧纲的评语:"然伤于轻艳,当时号曰宫体"。另据《梁书徐传》记载,宫体诗是徐开创的一种诗体。徐在萧纲封晋安王时,就跟他做侍读,一直到萧纲封太子时。这种诗体影响到太子宫的学士,萧纲学它,庾信、徐陵等学士也学它,因流行于太子宫,所以称为宫体诗。

宫体诗顾名思义是出自宫廷的诗,宫廷文艺一般指雅正之音,但"宫体诗"则大多来源于"民间"的南朝乐府, 所谓"吐言止于轻薄,赋咏不出《桑中》"。然则萧梁皇族缘何对民间文艺感兴趣呢?原来南朝开国君臣大多是以军功起家的将领,文化不高,品味庸俗,时世的动荡与身份的大起大落,使得他们对人生无常的感受甚于常人,因而及时行乐的想法异常强烈,对奢靡与女色的贪求往往以直接的形式表现出来。宫体诗的产生,又与南朝民间文化相关。南朝商业至齐梁时十分繁盛,都市里大量出现的秦楼楚馆和商贩娼妓,构成了南朝文化特有的商业气氛。本来就素质不高的齐梁统治集团,对此一拍即合。在中国文学史上,民间文艺一直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并非像有些人想当然地认为统治者一贯轻视民间文艺。

其实这种风格的诗歌,自梁武帝及吴均、何逊、刘孝绰已有萌芽。宫体诗的主要作者是萧纲、萧绎以及聚集于他们周围的一些文人,如庾信、徐陵等,陈后主陈叔宝及其侍从文人也可归入此类。

历来对宫体诗的批评,多以为其中有不少以写妇女生活及体态为内容,其实宫体诗内容并非限于妇女生活,也有一些抒情咏物之作,即使写妇女生活的作品,格调低下的也只占少数。总的来说,宫体诗的情调流于轻艳,诗风比较柔靡。实际上被称为宫体诗人的萧纲、萧绎等人,也写过不少清丽可读的诗作,

从诗歌发展史上看,宫体诗起的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方面,隋及唐初的诗风流于靡弱,多少是受它的影响;另一方面,它在形式上更趋格律化。据有的学者统计,宫体诗中符合律诗格律的约占百分之四十左右;基本符合的数量尤多。这说明宫体诗对后来律诗的形式,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至于它用典多、辞藻艳丽的特点,对后世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如唐代的李贺和李商隐的诗,显然曾吸取过宫体诗的某些手法。

代表人物 萧纲以太子和皇帝的身份写作并倡导这种诗体,从而影响了一代诗风。如《梁书·简文帝本纪》载:"帝(萧纲)雅好题诗,其序云:'余七岁有诗癖,长而不倦。'然伤于轻艳,当时号宫体。"

萧纲之外宫体诗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徐擒,今存诗歌仅五首,其中四首皆为咏物诗,其情调与风格,与萧纲完全一致。其他宫体诗人的作品,大抵皆如此,不脱轻艳之风。这种风气一直影响到隋及初唐。

评价

宫体诗的形成实是诗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体裁有乐府诗与徒诗两种。乐府诗有拟南朝乐府,自制新题及汉魏旧曲;徒诗则为如《拟古》诗,咏美人诗及咏歌舞之诗,现均存于徐陵奉旨编成的《玉台新咏》一书,全书共10卷,选录从汉至南梁时的诗歌660余首,多为言情之作,其中第3、4、5、6卷为宫体诗日渐成熟的作品,大都体裁相近,吟咏妇女闺情,风格相似,以婉转绮靡为主,形式上追求声律,对偶,多雕琢精巧,所谓"清辞巧制,止乎衽席之间,雕琢蔓藻,思极闺闱之内,后生好事,递相纵习,朝野纷纷,号为宫体,流宕不已,迄于长亡。"

历来对宫体诗的评价,批评多以为其中有不少以写妇女生活及体态为内容,其实宫体诗内容并非限于妇女生活,也有一些抒情咏物之作,即使写妇女生活的作品,格调低下的也只占少数。

然而就艺术形式而言,宫体诗仍有贡献。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宫体诗发展了吴歌西曲的艺术形式,并继承了永明体的艺术探索而更趋格律化。至于其语言的风华流丽、对的工稳精巧以及用典隶事等方面的艺术探索和积累,也同样为唐代诗人提供了足资借鉴的艺术经验。

总的来说,宫体诗的情调流于轻艳,诗风比较柔靡缓弱。至于被称为宫体诗人的萧纲、萧绎等人,也写过不少清丽可读之作,至于庾肩吾、徐陵等,更有一些比较优秀的诗篇。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