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寇谦之

增加 4,036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道教}}
'''寇谦之'''({{bd|365年||448年|catIdx=K}},字'''辅真'''),[[上谷郡]][[昌平县]](今[[北京市]][[昌平区]]))人, 家族因避难迁居早好仙道,有绝俗之心。少奉正一盟威道,后从成公兴修道于[[嵩山。自称[ 冯翊郡[太上老君]]授予“天师”之位,又称老子玄孙[[ 万年县 (汉朝)|万年县李普文]] (今下降传授[[ 陕西省《录图真经》]],“去除三张(张陵、张衡、张鲁)伪法”。始光元年(424年),献道于[[ 西安市]]太武帝,倡导道教改革,制订乐章,诵戒新法,得到太武帝和宰臣[[ 临潼区崔浩]] 鼎力支持,亲赴道场受箓 修建新天师道场。<ref name="百度寇谦之">{{cite news|url=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F%87%E8%B0%A6%E4%B9%8B| title =寇谦之簡介 | language=zh | date= | publisher=百度百科 | author= | accessdate=2019-2-19 }}</ref> 寇谦之对[[天师道]]进行了重大改革,对[[道教历史]]影响深远,是[[北天师道]]的代表人物。並力主排斥佛教,導致了[[北魏太武帝滅佛]]。太平真君九年(448年),仙逝,享年八十三岁。== 人物生平 == 根据《[[魏书]]·[[wikisource:魏书/释老传|释老志]]》记载,寇谦之早年爱好[[道术]],对[[张鲁]]的[[五斗米道]]尤感兴趣。曾与[[成公兴]]一同入[[嵩山]]修道。成公兴对他说:“先生未便得仙,政可为[[帝师|帝王师]]耳。”
== 人物生平 === 根據《 后来他宣称[[北 書·釋 ]][[明元帝]][[神瑞]]二年(415年)[[太上 志》記載 君]]会降临嵩山 寇謙 传给他[[天师]] 早年愛好 位,还说太上老君赐给他《云中音诵新科之诫》30卷,让他“清整 對張魯的五鬥 去除[[三张伪法]](指[[张陵]]、[[张衡]]、[[张鲁]]),[[賦稅|租 道尤感興趣 钱税]]及[[男女雙修|男女合气之术]]”。“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之以服食闭炼。”还说自己学得服气导引之术,能够[[辟谷]] 曾與成公興一同入 其后,[[泰常]]八年(423年)又说老君玄孙[[李谱文]]降临 嵩山 修道。成公興對 ,传授他《录图真经》,并命 說: 统领 先生未便得仙, 人鬼之 可爲帝王師耳
此后,寇谦之下山并获得当时信奉天师道的宰相[[崔浩]]支持,从而受到[[北魏太武帝]]的赏识。太武帝“崇奉天师,显扬新法,宣布天下,道业大行。”从而成为了“帝王师”。
  後來他宣稱北魏明元 太武 神瑞二 非常尊崇寇谦之改革后的天师道,特地在首都建立道坛,供寇谦之及其弟子使用。其后,[[太延]]六 (415 (440 年) 上老君會降臨嵩山,傳給他天師 武帝遵从寇谦 的建议 還說 [[改元]]為[[ 上老 平真君]]。太平真 賜給他《雲中音誦新科之誡》30卷,讓他“清整道教,去除 張偽法(指張陵、張衡、張魯 年(442年 ), 租米錢税及男女合氣 还亲自到寇谦 術” 的道坛受箓 “專以禮度爲首 由此开始,[[北魏]]历代皇帝即位,都要到道坛受箓 而加之 服食閉鍊 此作为[[鲜卑族]]统治[[中原]]的一种依据 ”還說自己學得服氣導引 而寇谦 也被尊为[[国师]] 能夠辟穀。其後,泰常八年(423年)又說老君玄孫李譜文降臨嵩山,傳授 许多军国大事都要首先征询 《錄圖真經》,並命他統領“人鬼之政” 的意见再作决定
太平真君九年(448年)寇谦之去世。其道坛也一直迁移,最后在[[东魏]][[武定]]六年(548年)被取消。他死后的北天师道缺乏有名气的上层人物,其弟子在历史上也没有留下痕迹,其传授系统也无法考订出来,这也成为道教历史上的一个谜团。<ref name="維基寇谦之生平">{{cite news|url=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F%87%E8%B0%A6%E4%B9%8B| title =寇谦之生平 | language=zh | date= | publisher=維基百科 | author= | accessdate=2019-2-19 }}</ref>
== 改革天師道 ==
寇謙之所進行的道教改革,更重要的是,為道教建立了一套教規和教儀。其主要的內容有:
  此後,寇謙之下山並穫得當時信奉天師道的宰相崔浩支持,從而受到北魏太武帝的賞識。太武帝“崇奉天師,顯颺新法,宣布天下,道業大行。”從而成爲了“帝王師”。
一、奉道受戒的儀式。《老君音誦誡經》中說:「諸男女官見吾誦誡科律,心自開悟,可請會民同友,以吾誡律著授上,作單章表奏受誡。」在舉行受誡儀式時,道徒要向道經行八拜之禮,他的師傅或道友在旁捧經用「八胤樂」誦讀,受道者要伏在地上誦讀,然後起身再行八拜禮(若不解音誦,但直誦而已)。
  太武帝非常尊崇寇謙之改革後的天師道,特地在首都建立道壇,供寇謙之及其弟子使用。其後,太延6年(440年),太武帝遵從寇謙之的建議,改元太平真君。442年,還親自到寇謙之的道壇受籙。從此開始,北魏曆代皇帝即位,都要到道壇受籙,以此作爲鮮卑族統治中原的一種依據。而寇謙之也被尊爲國師,許多軍國大事都要首先征詢他的意見再作決定。
二、求願儀式有兩種:廚會求願、燒香求願。廚會求願,是祈求消災降福的齋會,但分三種,上齋進行七天,中齋三天,下齋一天一夜;廚會要吃素,一天吃三斤米,要斷房事、五辛。燒香求願,可以在家中進行,道徒家中要設「靖舍」,求願時要向東上兩炷香,行八拜禮、脫帽九叩頭、三搏頰;靖舍安拜也有講究:「靖舍外隨地寬窄,別作一種籬障,壁,東向門,靖主人入靖處,人及弟子盡在靖外,香火時法,靖主不得靖舍中飲食,及著鞋襪。入靖座起言語,是求福大禁。」
  太平真君九年(448年)寇謙之去世  三、死亡人請祈的儀式。道官、道民有死亡者,在七天裡辦好喪事,家屬要舉行齋會,散發死者生前的財物 在齋會上,非 可以參加。而在齋會儀式上,有道官 直遷移 人居中東間 最後在 司儀和主人也 魏武定六年被取 向,各行八拜、九叩、九搏頰之禮,共行三遍;但主人要向無極大道稟啟,要求為亡者解除本身的罪過,祈求福佑。   四、 除疾病的儀式 他死 如道民家中有人生病,可以把道官請到家中主持儀式,而道民要把病狀寫在紙上,在靖舍外西向散發叩頭,請求寬恕,使疾病痊癒。   五、宥過的祈請儀式。如道民有過錯,先要計算應當罰多少錢,然後舉行廚會。廚會上由主人向香火八拜、九叩、三十六搏頰,共三遍,然 的北 再拜,並用手指香放在香爐;同時稟明所犯過錯,請求寬恕,並自願出錢作齋,請參加者證明。   此外,還有三會儀式,這些儀式有些是 天師道 缺乏 名氣 ,寇謙之對其進行 上層人物 程序、禁忌場所的設置 其弟子 則作了詳細的規定。    歷史 齋儀 也沒有留下痕蹟 奏樂 其傳授系統 大約 無法考訂出來 起於此時。儀式的明確規定 這也成爲 嚴格規範了 道教 徒的宗教生活:在每種教儀規定的後面,有加上一句「明慎奉行如律令」,要求道民嚴格循守。   寇謙之整頓過的北方天師道, 歷史上 稱為「北天師道」。他試圖改變舊日政教合一 道教組織,同時也企圖把北魏政權變成政教合 個謎團 的統治 <ref name="南北朝寇謙之道教改革">{{cite news|url=http://web.my8d.net/tao/07generalnewsdata/2002-06/new-topic/53.htm| title =南北朝寇謙之道教改革 | language=zh | date= | publisher=web.my8d.net | author= | accessdate=2019-2-19 }}</ref> [[Category:道教人物]]
13,39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