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对称性破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对称性破缺是一个跨物理学、生物学、社会学与系统论等学科的概念,狭义简单理解为对称元素的丧失;也可理解为原来具有较高对称性的系统,出现不对称因素,其对称程度自发降低的现象。对称破缺是事物差异性的方式,任何的对称都一定存在对称破缺。对称性是普遍存在于各个尺度下的系统中,有对称性的存在,就必然存在对称性的破缺。对称性破缺也是量子场论的重要概念,指理论的对称性为真空所破坏,对探索宇宙的本原有重要意义。它包含“自发对称性破缺”和“动力学对称性破缺”两种情形。

基本介绍

李政道认为对称性原理均根植于“不可观测量”的理论假设上;不可观测就意味着对称性,任何不对称性的发现必定意味着存在某种可观测量。李政道说:“这些‘不可观测量’中,有一些只是由于我们目前测量能力的限制。当我们的实验技术得到改进时,我们的观测范围自然要扩大。因而,完全有可能到某种时候,我们能够探测到某个假设的‘不可观测量’,而这正是对称破坏的根源。 这和“对称性破缺则是由‘宏观’走向‘微观’而展现事物差异性的方式”哲学观点是一致的。 假如没有对称性破缺,这个世界将会失去活力,也将是单调、黯淡的,也不会有生物。自然界同样也存在着诸多对称性破缺的例子。比如:弱作用力下的宇称不守恒、粒子与反粒子的不对称、手性分子的对称性破缺等等。[1]

系统

耗散理论在解释生命分子手性起源中取得了较大成功,这也是本书所拥护的观点;近些年也得到更多的实验支持。普利高津(Prigogine)认为,在远离平衡的条件下,一个开放的物理化学体系可以通过分支现象,从原先空间均匀的各向同性状态发展到集中都是稳定的但时空特性可能不同的有序状态,即由无序中产生有序。这两种空间有序状态唯一的差别可能仅仅在于其对称性,体系远离平衡态时在分支点附近对微小扰动是敏感的。1998年Kenso Soai和他的小组证实了分叉结构(bifurcation framework)。他们采用了混合了对映异构的亮氨酸,其中一种构型少量过剩。在这不均衡的溶液中反应形成的嘧啶醇也有一种对映体少量过剩。这种分子在自身形成过程中能起催化作用,因而占主导地位。因为自催化的循环反应结构放大了这个细微手性破缺效应,这使得生命分子为择单一手性。 1995 年3 月,美国《科学》杂志报道在洛杉矶召开的“生物分子手性均一起源”的国际会议上,与会的物理、化学、天文学家大多数认为,“没有手性就没有生命”,“手性起源先于生命”而不是生命自然选择了手性。 2006 年6 月1 日出版的《Nature》7093 期第621 页一篇题为“Thermodynamic control of asymmetric amplification in amino acid catalysis”的文章,Martin Klussmann 等人提出了手性分子不对称扩增的另一种解释,这是对自催化机制的一种替代机制。与传统手性药物合成不同的是,这是一种动力学控制下的不对称扩增。 总的来说分子的手性根源来自于弱相互作用,这说明电磁作用力并不是化学尺度上唯一影响化学分子的作用力。弱相互作用所诱发的费米子的手征性,主要通过反馈特征的自催化效应及其它某种放大机制,放大到分子尺度,从而成为生命形成重要的驱动因素。[2]

反馈机制

我们知道生命分子的产生是源于反馈的自催化机制通过循环结构将微小的差距放大;而我们的社会也是一个充满张力的循环结构。自然界存在各式各样的不对称差异,能够放大这样差异的则是事物自身反馈效应。在达尔文进化论中性别选择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这可以理解为物种自身对自身的一个选择力,也具有反馈特征。 高等动物进化出来的互相扶持以及护幼行为等都是基于群体意识,这也是物种对自身的反馈,简单的说就是“自我选择力”。中国儒家传统思想所尊崇的信条就是以自我完善为基础,在《礼记·大学》中就有“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样的思想是符合生物哲学的,人的修身必须从自我反馈开始。然而现今中国的教育,却没有教会人,适应和反馈这最重要的东西。引用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蓝迪的“最后一课”的演讲中的一句话“一个教育工作者能给的最好礼物,就是让人能自我反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