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小头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小头龙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小头龙(talenkauen)该标本在2000年由阿根廷自然科学博物馆的奥尼拉斯·诺瓦(fernando novas)等人发现。小头龙生活在7000万年前的南美洲南端,2000年,在阿根廷巴塔哥尼亚地区的别德马湖岸发现了小头龙的部分骨骼。本次发现的部分骨骼化石和上次发现的特征是一致的,可以证明是同一个恐龙的化石。


简介

中文名称( chinese )→ 小头龙

拉丁文学名( name )→ talenkauen

发音( pronounced )→ ta-len-cou-eh

含义( meaning )→ 头骨很小 小的头(small head)的印第安语

目( order )→ ornithischia 鸟臀目

亚目( suborder )→ genasauria 颌齿类、cerapoda 角足龙类、ornithopoda 鸟脚亚目

科( family )→ 未定--?hypsilophodontidae ?棱齿龙科

属( genus )→ talenkauen 小头龙

模式种( type species )→ t. santacrucensis 圣地小头龙

时代( period )→ 白垩纪晚期 campanian to maastrichtian

分布( found in )→ 阿根廷

食性( diet )→ 杂食

典型状态( length up to )→ 长4米

发现者( discoverer )→ fernando novas,2004

命名者( first described )→fernando novas,2004

"鸟类身上的类似物使鸟的内脏稳定,不致在飞行时受到挤压。恐龙的情况也可能是类似的,用来在奔跑、运动时保护使胸腔稳定,保护内脏。"而美国华盛顿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休则认为恐龙身上的碟状骨的功能还不能确定,因为鸟身上的类似结构已经是钩状的了,它们的功能不可能是一样的。

评价

小头龙生活在7000万年前的南美洲南端,2000年,在阿根廷巴塔哥尼亚地区的别德马湖岸发现了小头龙的部分骨骼。本次发现的部分骨骼化石和上次发现的特征是一致的,可以证明是同一个恐龙的化石。

小头龙是已知的白垩纪生活在南美地区的少数几种植食恐龙之一。新发现表明了南部大陆食草鸟臀目恐龙的多样性。发现小头龙的地方,存在大量的常绿树木的遗迹 ,这说明它经常漫步在森林里。

小头龙最特殊的特征,是胸部两侧长有碟状骨(platelike)构造的事。这样的特征过去只在奇异龙(thescelosaurus)上发现过,它们同属棱齿龙科。而现生的鸟类和鳄鱼也有这个构造。这可能是为了使小头龙的肋间肌肉能够参与胸部的呼吸运动,就像鸟那样。小头龙胸部的碟状骨非常脆弱,不足以像甲龙身披的铠甲那样保护它免受攻击。此外,两个碟状物是相互交叠的,而现代的鸟类的类似结构已经进化得不再交叠。另外的专家里奇则认为这两个盘状物是为了在奔跑时保护恐龙的内脏的。 [1]

参考文献

  1. 小头龙搜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