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小弧斑姬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小弧斑姬蛙

来自 动物界 的图片

中文学名:小弧斑姬蛙

拉丁学名:Microhyla heymonsi

别 名:黑蒙西氏小雨蛙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 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两栖纲

目:无尾目

亚 目:参差型亚目

科:姬蛙科

亚 科:姬蛙亚科

属:姬蛙属

种:小弧斑姬蛙

亚 种:无

命名者及年代:Vogt,1911

外文名:Arcuate-spotted

Pygmy Frog、Heymons'

narrow-mouthed frog

保护级别:无危(LC) IUCN标准

小弧斑姬蛙(学名:Microhyla heymonsi)是姬蛙科姬蛙属的两栖动物。体略呈三角形,头小,前肢细弱;趾间具蹊迹;指、趾末端均具吸盘,其背面均有纵沟;背面皮肤较光滑,散有细痣粒;腹面光滑。体背中线上有一个或两个深色小的弧形斑,呈“()”形。咽喉、胸部及腹侧有棕色小点;腹部白色。 成蛙常栖息于海拔70-1515米的靠山边的水田、园圃及水坑附近之泥窝、土穴或草丛中。雄蛙鸣声“嘎(ga)-、嘎-”,低沉而慢。吞食蚁类为主,其次为鞘翅目之小型昆虫,如叶甲虫、隐翅虫等。分布于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新加坡、泰国、越南。 [1]

小弧斑姬蛙形态特征

成体 小弧斑姬蛙 体略呈三角形;雄蛙体长20毫米,雌蛙体长23毫米左右,头小,长、宽相等或宽略小于长;吻端钝尖,突出于下唇;吻棱明显,颊部几近垂直;鼻孔近吻端,鼻间距小于眼间距而大于上眼睑宽;鼓膜不显;无骨齿;舌窄长,后端无缺刻。

前肢细弱,前臂及手长远小于体长之半;指末端有小吸盘,背面有纵沟,有的不太明显;指长顺序3、4、2、1;关节下瘤发达;掌突2个,外掌突较大,有的分为两个。后肢较粗壮,向前伸贴体时胫附关节达眼,左、右跟部重叠;胫长略大于体长之半;足比胫略长;趾吸盘大于指吸盘,背面有明显的纵沟;趾间具蹼迹;关节下瘤明显;内跖突大,长椭圆形,外跖突略小,圆球形;跖外侧有肤棱。

背面皮肤较光滑,散有细痣粒;从眼后角至前肢基部有肤沟亦绕至腹面,构成环绕着咽喉部的肤沟,臂基部也有肤沟;由眼后至胯部有明显的斜行肤楼;股基部腹面有较大的痣粒。腹面光滑。

生活时体色变化较大,一般背面为粉灰或浅褐色;从吻端至肛部常有一条米黄色的细脊线,在此脊线两侧从眼睑处或由吻端开始有两条颇宽的黑棕色线纹,向后延伸直至后肢基部,此2线纹前半段相距较近,后半段相距较远;在前背的脊线上有一个黑色小的弧形斑,呈“()”形,有的个体在头后另有一个同样的小孤斑;从头侧沿体侧至跨部各有一条很宽的黑棕色斜线纹;在体侧的黑棕色斜线纹与脊线两侧的黑棕色线纹之间,又有很细的断续纵行黑棕色线纹;四肢有黑棕色横纹,股前方有黑棕色纵纹,恰与体侧的黑棕色线纹略相衔接;附部外侧有黑棕色纵纹;肛两侧有黑斑。咽喉、胸部及腹侧有棕色小点,尤以咽喉部的较为密集;腹部白色。液浸标本背面灰棕色,深色斑纹清晰。

第二性征 雄蛙具单咽下外声囊,声囊孔长裂状;雄性线明显。

卵 卵群粘连成小片状,略成圆形且漂浮于水面;卵粒直径1.2毫米左右,动物极黑褐色,植物极乳白色;卵粒外有胶膜2层。

蝌蚪 第27-30期蝌蚪全长平均3.9毫米,头体长约7.9毫米,尾长为头体长的202.5%左右,生活时背面草绿色,散有深色斑点,晚期蝌蚪常具浅色脊线,尾肌及尾鳍色较浅,也散有深色斑点,尾梢细丝状,无色或具细小斑点;口部略带紫色;两眼间及尾中部的上尾鳍和尾肌上缘都各有一条银白色的短横纹;体侧及腹面透明。液浸标本背面浅灰色,两眼间及尾中部银白色横纹变为无色,体侧、腹面及尾梢透明或具细小斑点,其余部位深色斑点清晰。

一个后肢长1.5毫米者(第29期),全长24.5毫米,头体长8毫米,尾长约为头体长的两倍。体高,头及背部扁平;尾肌弱,尾鳍宽,下尾鳍宽于上尾鳍,尾末梢窄细成为细丝状。早期蝌蚪无外鼻孔;眼位于头部两极侧;出水孔在后腹部正中线上,距肛孔较远,为宽而薄的肤褶所覆盖;肛孔开口于尾基腹面中央;口位于吻之前上方,无唇齿及角质额;口角及下唇有宽的唇褶,围成圆形翻领状,其周缘有长短不一、排成辐射状的窄肤梭,有的呈乳头状;唇的两侧有大乳突;上唇褶平置,下唇褶马蹄形,颌缘形成“?”形。

一个前肢刚伸出的变态期(第42期)蝌,头体长9毫米,尾长18.5毫米;浅色脊线清晰;外鼻孔明显;指、趾末端的吸盘及其背面的纵沟明显;已具成体主要特征。

小弧斑姬蛙栖息环境

成蛙常栖息于海拔70-1515米的靠山边的水田、园圃及水坑附近之泥窝、土穴或草丛中。蝌蚪生活在靠山边的稻田、路边水沟,废粪池及缓流的小溪内。

小弧斑姬蛙生活习性

春夏时节常躲在水边草丛、落叶、泥缝或小石堆中鸣叫,经常和饰纹姬蛙(Microhyla ornata)同时出现。雄蛙鸣声“嘎(ga)-、嘎-”,低沉而慢,鸣声频率较饰纹姬蛙为高,但鸣声为不连续三声,常一二声后间隙一些时间再鸣。吞食蚁类为主,其次为鞘翅目之小型昆虫,如叶甲虫、隐翅虫等。蝌蚪有群集的习性,常浮游于水体表层,受惊扰时,暂时潜入水体中、下层,不久又浮升至水的表层。

小弧斑姬蛙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新加坡、泰国、越南。

中国分布: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最北达安徽金寨和河南的商城,如四川(合江)、重庆(秀山)、云南(河口、景洪、孟连、沧源、陇川、江城、绿春、景东、腾冲)、贵州(绥阳、仁怀、赤水、大方、金沙、江口、印江、松桃、贵阳、贵定、荔波、罗甸、雷山、兴义、安龙、德江、剑河)、安徽(歙县及太平、休宁、祁门、绩溪、黄山、黟县、金寨、霍山、岳西)、江苏(苏州、宜兴)、浙江(广布全省,如杭州、北雁荡山、天目山、西天目山、洞山岛等)、江西(南部、中部和西北部地区)、湖南(长沙、衡山、桑植、大庸、沅陵、城步、新宁、宜章、炎陵、江永、平江等)、福建(永泰、建宁、武夷山、德化、福清、南平、顺昌、诏安)、台湾(中部、南部和东部)、广东(北部、西部及沿海地区、封开、信宜)、海南(詹州、万宁、通什、昌江及尖峰岭、琼中五指山、陵水吊罗山)、广西(凭样、金秀大瑶山、龙胜、蒙山、玉林、德保、龙州(大青山)、容县大容山、田林岑王老山)。 小弧斑姬蛙分布图

小弧斑姬蛙繁殖方式

繁殖季节甚长,从4-9月均可见到卵群,旺季在5-6月。卵产于静水域中,卵群成片,含卵106-459粒,每年可产卵2次。

小弧斑姬蛙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04年 ver 3.1)——无危(LC)。

种群现状:该蛙分布区宽,其种群数量多。因在中国台湾的分布局限,栖地容易受破坏,所以曾被列为保育类,但在2008年后,因族群量稳定,降为一般类。

参考来源

  1. 小弧斑姬蛙, 动物界,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