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小燕尾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小燕尾(学名:Enicurus scouleri)体长13厘米,尾短,与黑背燕尾色彩相似但尾短而叉浅。其前额白色,翼上白色条带延至下部,且尾开叉,嘴直而壮,嘴须发达;第1枚初级飞羽大约为第2枚初级飞羽长度的一半;尾比翅长,外侧第二对和第三对尾羽最长,最外侧两对尾羽通常为白色,最外侧一对尾羽比邻近的一对外侧尾羽短;跗跖长而纤细,色甚浅淡。

栖息于海拔800-2000米间的地带,较其他燕尾更喜山区;常见于多岩石的小溪流。多成对活动。主要以水生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分布于土耳其巴基斯坦喜马拉雅山脉印度东北部、中国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分布于阿富汗、孟加拉国、不丹、中国、印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和越南。[1]

【中国分布】:中国甘肃南部,陕西;向南达长江以南地区,西抵四川西部康定、西南部木里、中部灌县,云南西北部,西藏南部聂拉木、错那,东至台湾。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山涧溪流与河谷沿岸,栖息地海拔高度1000至3500米,季节性垂直迁徙较明显。

形态特征

小燕尾成鸟:额部、头顶前部、腰和尾上覆羽为白色,腰部白色间横贯一道黑斑;上体余部黑色;两翅黑褐色,大覆羽先端及次级飞羽基部白色,形成一道明显的白色翼斑,内侧飞羽外翈具窄的白缘;中央尾羽先端黑褐色,基部白色,外侧尾羽的黑褐色逐渐缩小,而白色却逐渐扩大,至最外侧一对尾羽几乎全为白色;颏、喉和上胸黑色,下体余部白色,两胁略沾黑褐色。

虹膜黑褐色;嘴黑色;跗跖、趾及爪等均肉白色。

幼鸟:额和头顶前部黑褐色,颏、喉和前胸近白,羽端黑褐色,其余部分与成鸟略同,而黑色部分较成鸟浅淡。

大小量度:体重♂15-20克,♀14-20克;体长♂115-138毫米,♀114-130毫米;嘴峰♂10-12毫米,♀10-12毫米;翅♂73-82毫米,♀65-77毫米;尾♂46-54毫米,♀42-56毫米;跗跖♂22-26毫米,♀22-24毫米。(注:♂雄性;♀雌性)

生活习性

常成对或单个活动。叫声单调似“吱—吱—吱”。以水生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所吃食物主要有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昆虫和幼虫,以及蝗虫、蚱蜢、蚂蚁、蝇蛆、蜘蛛等。

繁殖方式

繁殖期4-6月。通常营巢于森林中山涧溪流沿岸岩石缝隙间和壁缝上,巢隐蔽甚好,不易被发现。巢呈碗状,以苔藓类和草根等为材编织而成。内垫细草茎和枯叶。洞上面有突出的天然岩石,四周密被蕨类植物和草将巢隐蔽起来。巢筑好后即开始产卵,每窝产卵2-4枚。卵为卵圆形,白色、淡粉红色或淡绿色,被有红褐色或黄褐色斑点。孵卵由雌鸟承担,雏鸟晚成性。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