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小街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小街镇地处嵩明坝子腹地,是云南嵩明县的第一大镇。因西南和嘉丽泽毗邻,古称嘉玲镇。

小街镇历史悠久,商贸发达,早在明朝末年就形成集市。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素有“嵩明粮仓”“花灯之乡”“龙灯之乡”“渔米之乡”的美誉。[1]

概况

小街镇地处嵩明坝子腹地,是云南嵩明县的第一大镇。因西南和嘉丽泽毗邻,古称嘉玲镇。小街镇历史悠久,商贸发达,早在明朝末年就形成集市。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素有“嵩明粮仓”“花灯之乡”“龙灯之乡”“渔米之乡”的美誉。全镇辖17个村民委员会,98个自然村,15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1203人(2017年),主要居住着汉族、回族、苗族、彝族4个民族。国土面积121平方千米。

1996年,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名列“云南省百强乡镇”第36位。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镇各族人民团结拼搏,锐意进取,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2004年全镇生产总值完成68357万元,比2003年增长13.3%农村经济总收入达89848万元,增15.9%;农民人均纯收入2561元,增8.5%。2006农村经济总收入108918.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13元。

“昆曲”和“嵩待”高速公路纵贯全境,是全国重要的线路器材、五金机电加工基地,也是云南省现代农业、设施农业和外向型农业的示范区,被市政府确定为20个重点发展的中心集镇之一,被表彰为云南省创建省级文明小城镇工作先进城镇,被省委表彰为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先进集体。[2]

沿革

小街,明末清初在此设立集市,因街面窄小而得名。清代,设立龙纳镇。民国年间以其“西临嘉丽泽,东靠瑶玲山”(药灵山)改名嘉玲镇,一度属嵩明县第二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仍设嘉玲镇。

1950年7月改设小街区(二区),辖嘉玲镇、积云乡云峰乡胜利乡、龙海乡、秀崧乡、匡郎乡、青龙乡、白龙乡、罗营乡、丛下乡。1951年,小街区辖12个乡(镇),境域东至小新街古城,南至四营下五丛,西至积德、本纳克,北至匡郎、五条沟。

1958年4月,撤区设乡,原小街区辖地分别成立正义(小街)、胜利、四营、新街4个乡。10月撤乡,将正义、胜利两乡合并成立胜利公社,驻地小街,下设18个生产管理区。

1961年,分设正义、胜利两个公社;撤管理区改设生产大队。

1963年复置区,正义、胜利两个公社合并成立第二区,同时紧缩公社规模,下设14个小公社。

1966年撤区,改设正义公社,为全县13个公社之一,下设17个生产大队。

1982年改称小街公社。

1984年撤销公社,改设小街区,下设17个乡。

1987年改区为乡,称小街乡;改乡为办事处,设李官、小街、大桥、秧田、阿古龙、福海、甸丰、积德、哈前、东屯、本纳克、墩白、保旺、五条沟、矣得谷、牛足、匡郎17个办事处。

1995年12月撤乡设镇,称小街镇。

1997年,面积120.5平方千米,人口5.8万,辖小街、秧田、大桥、阿古龙、福海、甸丰、积德、哈前、东屯、保旺、五条沟、本纳克、墩白、李官、牛足、矣得谷、匡郎17个行政村。

2017年,行政区域面积121平方千米,常住人口71203人。[3]

地理位置

嵩明县小街镇位于县境东北部,瑶玲山南麓。地处东经103º05′-103º15′,北纬25º11′18″-25º20′53″,跨经度10′,经纬度9′35″,东临小新街乡,南接四营乡和嘉丽泽农场,西连杨桥乡,北靠寻甸县,西北隔蛇山与嵩阳镇毗邻,东西最大横距18.52千米,南北最大纵距17.6千米。气候特征

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涡流气候类型,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干湿分明,年平均气温14.1℃,年平均降雨量996毫米,年日照约2073小时,无霜期200~220天。

资源优势

小街镇水利资源丰富,境内沟渠纵横,水利化程度高,灌溉方便。全镇林地和宜林地占全镇总面积的26%,活力木蓄积量为54880立方米,森林覆盖面积达23.9%,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全镇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10千米,距离省会昆明47千米,至曲靖78千米,320国道、“昆曲”高速公路、“嵩待”高速公路、“马厂”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是全县重要的农副产品集散地。

文化艺术

“花灯歌盛世,龙狮舞太平,健体促和谐,文化打品牌”。民族民间体育文化多姿多彩,阿古龙小脚老奶奶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九亿农民的笑声》的演出并获得成功,德国、巴西国家电视台、英国路透社等媒体作了专题采访报道,中央电视台在今年“乡土中国”栏目中专题播出,1997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全省体育先进乡镇和文化先进乡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人文地理“民间艺术之乡”。

人文地理

药灵山

药灵山是嵩明的一大名胜之一,雄踞在嵩明坝子之东,是嵩明和寻甸的重要山脉。四周群山蜿蜓,成为天然屏障。海拔2627.4米,范围10平方公里。山上产诸药草,又名“摇玲山”,拔地而起,似一个巨大的宏钟,顶峰平,有练兵场,山麓宽而圆,遥望就象一个“铃子”,

大团树

突兀而起。根据州志载:“嵩明,古崧盟郡,昔武侯南征,擒孟获于秀菘山,筑台盟此,遂以名郡,台曰蛮盟台。”秀崧山,即今药灵山,又名瑶玲山。《寰宇通志》称“耸秀插汉;环州之山,惟此为最”。2、积德清真寺

积德清真寺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距今已有六百年的历史。清康熙年间,又在寺门口开挖了一个近千平方米的人工湖,其名猫耳塘,誉名“美女照金盆”。清咸丰年间,兵变迭起,积德清真寺内殿宇楼阁全被毁坏,村中回民纷纷逃往罗冲(今大营)避难。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村内公众捐资重修大殿。二十八年(1902年)又重建叫拜楼,为三层台阁式建筑,有斗拱、葫芦形宝顶,飞檐翘角,彩色琉璃瓦盖顶。民国初期,重事修葺,建厢房,辟书馆,设阿文高小班,并在叫拜楼上悬挂“清真古寺”镏金匾额,在大殿门头上挂有“有物有伦”、“不偏不倚”、及“兴教建国(白崇禧立)”、“志诚无息(马运升立)”等镏金木匾,宗教活动尤为盛行。

东屯“大团树”

在小街镇东屯村委会的大铺、小铺村之间,生长着一株大栗树。因其树杈四面延伸,枝叶繁茂,状若伞盖,民众称之为“大团树”。生长良好,久盛不衰,树身周长8.5米,树径2.7米。如此大栗树,实为境内独一无二。

圆通寺魁阁

圆通寺魁阁,位于小街镇中心完小校园内。座西向东,为四角攒头二重檐建筑,有斗拱,阁楼为正方形,无回栏,全高13.2米,分上中下三层,下层有石砌圆形拱门,是进出圆通寺的必经之道。中层背面为古戏台,戏台照面坊上有工艺精湛的花边图案雕刻,上层四周装有梅花格窗。魁阁楼梯制作特殊,结构精巧,位置隐蔽,围绕一根圆柱盘旋上下,直达顶层,楼梯踏板为扇形,所以此阁又称转阁楼。阁楼四角装有小巧玲珑风铃,梁上悬挂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嵩明州卧龙山报恩寺禅院建制的铜钟一口,阁楼瓦脊上镶砌着各种各样的吻兽。阁楼是县境内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嵩明州表》载:“圆通寺,在州东二十里,宋时建,明正德年重修”。县人民政府于1985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魁阁是小街人民的象征,世世代代受到人民的保护,1995年,县、镇、办事处三级投资修葺,魁阁重新焕发光彩。[4]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