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小髻

《小髻》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

作品名称 小髻

作品体裁 小说

作品出处 《聊斋志异》

创作年代 清代

作者 蒲松龄

目录

目录

原文

注释

译文

作者简介

原文

长山居民某[1],暇居,辄有短客来[2],久与扳谈[3]。素不 识其生平,颇注疑念。客曰:“三数日将使徙居,与君比邻矣。”过四五日,又曰:“今已同里,旦晚可

以承教。”问:“乔居何所[4]?”亦不详 告,但以手北指。自是,日辄一来。

时向人假器具;或吝不与,则自失之。 群疑其狐。村北有古冢,陷不可测,意必居此。共操兵杖往。伏听之,久无 少异。一更向尽,闻穴中戢戢然[5],似数十百人

作耳语。众寂不动。俄而尺 许小人,连而出[6],至不可数。众噪起,并击之。

杖杖皆火,瞬息四散。惟 遗一小髻,如胡桃壳然,纱饰而金线。嗅之,骚臭不可言。

注释

[1]长山:县名,明清时属山东济南府,今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和滨州市邹平县长山镇一带。

[2]短客:矮客人。

[3]扳(pān 攀)谈:谓主动找人闲谈。

[4]乔居:迁居。《诗经·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乔 谓乔迁,迁居的美称。

[5]戢戢(jíjí及及):低语声;犹言唧唧哝哝、嘁嘁喳喳。

[6]连(lóu娄);络绎不绝。见《说文》段注。[1]

译文

长山县有个居民,在家闲居,常有个矮个子人来,与他长时间闲聊,他一直不知道这个人是哪里人,干什么的,颇为怀疑。

一天,客人说:“过上三几天我就搬来住,咱们就成邻居了。”过了四五天,又说:“现在咱们已经同庄住了,早晚可以来讨教。”主人问他:“迁住在什么地方?”

那人也不细说,只是用手向北指了指。从此,每天总来一次,时常向邻居借器具

用。有的人吝啬不借给他,器具就不翼而飞。众人都怀疑他是狐。

村北有一个古墓,非常深,看不见底,众人怀疑他可能住在里边。大家拿着兵器、木棒去围剿他。有人趴在墓口听了听,很久没有动静。一更天将尽的时候,听到墓穴

中好像有几百人对着耳朵小声说话。大家都一动不动地等着。一会儿,一尺多长

的小人爬了出来,络绎不绝,数也数不过来。大伙一声喊叫,共同出击,每打到他们,杖杖都打出火来。转眼之间,小人四散奔逃。只留下一个小髻,像核桃那样大,

上面还扎着纱,镶着金线。用鼻子嗅一嗅,骚臭不可闻。[1]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杰出的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 人。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父亲

蒲槃原是一个读书人,因在科举上不得志,便弃儒经商,曾积累了一笔可观的财

产。等到蒲松龄成年时,家境早已衰落,生活十分贫困。蒲松龄一生热衷功名,醉心科举,但他除了十九岁时应童子试曾连续考中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

外,以后屡受挫折,一直郁郁不得志。他一面教书,一面应考了四十年,到七十

一岁时才援例出贡,补了个岁贡生,四年后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龄对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科举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认识,生活的贫困使他对广大劳动人民的

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体会。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写了不少著作,

今存除《聊斋志异》外,还有《聊斋文集》和《诗集》等。


参考资料

  1. 小髻,搜狗, 2017-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