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
原圖鏈接

小麦白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在各主要产麦国均有分布,我国山东沿海、四川、贵州、云南发生普遍,为害也重。近年来该病在东北、华北、西北麦区,亦有日趋严重之势。该病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小麦白粉病

病 原:禾本科布氏白粉菌

为害部位:叶

为害植物:小麦

简介

由禾本科布氏白粉菌引起,主要为害小麦叶部的一种重要的真菌病害。

 
小麦白粉病
原圖鏈接

分布和为害 世界各麦区均有分布,以美国和西欧严重。中国过去仅在西南各省和山东沿海地区发生较多,70年代后期全国有20个省、市发生,贵州、四川、河南、湖北、江苏、安徽等省发生较重。1981年大流行,1982~1989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受害麦田一般减产5%~10%,严重的达20%以上,有的超过40%。

小麦受侵后,病菌吸收养分,呼吸作用增高,蒸腾作用加强,光合作用效能显著下降,碳水化合物积累减少,导致小麦千粒重下降。发病早,植株生长影响重,根部吸收能力降低,分蘖数、成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明显减少,产量大大降低,甚至绝收。

发病后叶片上出现黄色小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或椭圆形的病斑,表面覆有一层白粉状霉层,严重时病斑连片,霉层厚达2毫米左右(见彩图)。霉层中的菌丝初期为薄丝网状,其上产生分生孢子,后期白粉状霉层逐渐由灰褐色变为黄褐色至黑褐色,病菌形成闭囊壳,由于菌丝体的为害,叶片变黄褐色枯死,引起早衰有时并发颖枯病。[1]

病因

禾本科布氏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DC.) Speer)引起,属子囊菌,白粉菌目。中国司权民等于1984~1986年用5个鉴别寄主鉴定19个省、市的470个菌株共鉴定出9群43个生理小种。

 
小麦白粉病症状
原圖鏈接

病菌体表寄生,菌丝体在寄主表皮细胞内形成吸器吸取寄主养料,在与菌丝垂直的不分枝无色分生孢子梗的顶端串生10~20个分生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大小为25~30×8~10(微米),其侵染力只能保持3~4天。病株后期霉层中埋生黑褐色小点即病菌闭囊壳,球形黑色,直径135~280(微米),外有发育不全的丝状附属丝,内有子囊9~30个,圆形或椭圆形,单胞、单核、无色,大小为20~23×10~13(微米)。

小麦白粉菌对湿度的适应范围很广,分生孢子在相对湿度5%~100%下均可萌发,湿度越大,萌发率越高,但在水滴中孢子萌发率反而降低。直射阳光对分生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分生孢子在0.5~30℃温度内均可萌发,而以10~20℃为最适。闭囊壳形成的温度范围为1~27℃,以10~20℃为最适。温度越高,湿度越大,闭囊壳的存活时间越短,浸在水中更短,光线无明显影响。闭囊壳在润湿条件下释放子囊孢子明显减少,雨天停止释放。子囊孢子萌发的温湿度条件与分生孢子相似,侵入寄主以10~20℃为最适,在适温下24小时即可完成侵入,5℃以下则需2天以上。

小麦播种密度高及氮肥施用过多,发病较重;氮、磷肥配合使用可减轻发病;水浇地比旱地发病重;在严重干旱时,由于麦株抵抗力减弱,有时发病也较重。

发病时间

小麦白粉病始见期沿淮3月上中旬,淮北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发病盛期在4月中下旬,5月中旬前后进入稳定期。但不同年份始病期差异较大,早发年份1月份即可查见发病,迟发年份至4月中旬才见病。

小麦白粉病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气候、品种、施肥水平、播期等,其中关键的因素是气候,3月中下旬至4月下旬,气温偏高、过程性降雨偏多的年份往往发病较重。

江淮地区发生期较早,常年3月上旬即可见病,发病始盛期在3月下旬,病情稳定期也较早,在5月10日前后,发病程度也较高,在中等水平以上。

淮北地区发生期较迟,多在3月下旬至4月下旬,始盛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病情稳定在5月20日前后,发病程度常年在中等以上发生。

其余地区发生期常年在3月中下旬,迟的年份可在4月上旬,发病始盛期多在4月下旬,病情稳定期在5月15日前后,发病等级多数年份在中等程度以下。[2]

危害症状

小麦白粉病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初发病时,叶面出现1~2毫米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这些粉状物就是该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点,即病原菌的闭囊壳。

发病条件

冬麦区春季发病菌源主要来自当地,春麦区,除来自当地菌源外,还来自邻近发病早的地区。发生适温15~20℃,低于10℃发病缓慢,相对湿度大于70%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少雨地区当年雨多则病重,多雨地区如果雨日、雨量过多,病害反而减缓,因连续降雨冲刷掉表面分生孢子。施氮过多,造成植株贪青,发病重。管理不当、水肥不足、土地干旱、植株生长衰弱、抗病力低、也易发生该病,此外密度大发病重。

防治方法

1、种植抗病品种,各地可因地制宜选用,如北京冬小麦现在以京411为主栽品种,高肥麦田搭配种植京冬8号、京冬6号、中麦9号,中肥及水浇条件差的种植京437、京核1号、轮抗6号等抗旱、耐瘠的品种,稻茬麦及晚播麦田可选用京411、京冬8号、京双18等。

2、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磷钾肥,根据品种特性和地力合理密植。南方麦区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北方麦区适时浇水,使寄主增强抗病力。

3、自生麦苗越夏地区冬小麦秋播前要及时清除掉自生麦,可大大减少秋苗菌源。用种子重量0.03%(有效成分)2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拌种,也可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25克拌667m2麦种防治白粉病,兼治黑穗病、条锈病等。

4、在小麦抗病品种少或病菌小种变异大抗性丧失快的地区,当小麦白粉病病情指数达到1或病叶率达10%以上时开始喷洒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8000倍液,也可根据田间情况采用杀虫杀菌剂混配做到关键期一次用药,兼治小麦白粉病、锈病等主要病虫害。

5、小麦生长中后期,条锈病、白粉病、穗蚜混发时,亩用粉锈宁有效成分7g加抗蚜威有效成分3g加磷酸二氢钾150克。条锈病、白粉病、吸浆虫、粘虫混发区或田块,亩用粉锈宁有效成分7克加40%氧化乐果2000倍液加磷酸二氢钾150克。赤霉病、白粉病、穗蚜混发区,亩用多菌灵有效成分40克加粉锈宁有效成分7克加抗蚜威有效成分3克加磷酸二氢钾150克。[3]


相关视频

n10 小麦白粉病实地作业


视频: 小麦白粉病飞防作业视频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