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少梁之战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少梁之战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中文名称: 少梁之战

地点: 河西少梁(今陕西韩城南)

时间: 公元前362年,秦献公二十三年

参战方: 秦国、魏国

结果: 秦国获胜

少梁之战,少梁山地位于今陕西省韩城市。自古以来,这里就是著名的黄河少梁渡口。自春秋以降,这里一直就是秦晋、秦魏之间的必争之地。公元前362年,秦国乘魏国与韩国、赵国作战之机,出兵攻魏,在少梁(今陕西韩城南)大败魏军,俘魏军统帅公叔痤,并占领庞城(既繁庞,今陕西韩城东南)。[1]

战争起因

秦献公回国即位后,向东迁都栎阳、设县直辖大量土地、编制什伍军事化管理农民,以及开设市集振兴商业,经过19年的改革,秦国已经从数十年的混乱中解脱出来,国力已经今非昔比。恰逢此时曾经联合在一起共同称霸的韩、赵、魏三晋,在魏武侯时因为魏国干涉赵国新君继位,而正式爆发内战,后魏惠王继位,韩赵两国又支持魏惠王的弟弟与魏惠王争位,爆发了更大规模的内乱,三晋霸权彻底从内部被瓦解。秦献公就趁着三晋相互对峙,魏国无瑕西顾之际,对魏国西部疆域多次进攻,接连取胜。

公元前362年,秦献公二十三年,刚刚在石门山之战救援了魏国的赵国,不知为何又突然与韩国一起联合攻魏,秦献公决定趁此时机进攻魏国在河西最重要的坚城少梁。

少梁(今陕西韩城南)本为秦国同宗嬴姓诸侯梁国的都城,后梁国被秦所灭,改称少梁。魏国侵占河西,第一个重建的城池就是少梁,少梁又在黄河岸边,与魏国河东隔河相望,是黄河两岸横渡非常重要的桥头堡,所以战略意义重大。

战争过程

此一战过程并没有详细记载,《史记•秦本纪》记载,此一战俘虏了魏国相邦公叔痤,《史记•六国年表》则记载,此一战魏国太子被俘。从此来看,少梁之战是以秦国全面胜利而告终的。但这一战并非秦国单独面对魏国的作战,甚至可以说,魏国主力根本不在河西。

根据《六国年表》记载,同一年,魏与韩赵联军在浍水作战,并且取得了胜利,而且还让赵国割让了土地给魏国。 浍水就是今日汾河的支流浍河,河东重要城池,绛、翼、汾城都在浍水旁边,这是里晋国发家之地,其战略地位不亚于安邑。魏国面对从东面而来的韩赵联军,以及从西面而来的秦军,魏国不得不有所取舍,最终舍弃了河西,保住了河东。

根据《史记•魏世家》记载,魏国战败后割让了庞给秦国,庞应指繁庞,是距离少梁不远黄河岸边另一种城池。少梁失守,繁庞已成孤城,魏国不得不割让。

战争后续

有些文学作品中因秦献公在少梁之战当年去世,以此说秦献公是战死,其实是虚构的。秦献公生于秦灵公元年,九岁父亲去世,献公遭驱逐,在外流浪30年,回国后在位23年,去世当年秦献公已经62岁了,这在战国时期已经是高寿,后世秦国君王只有秦昭襄王比秦献公活得长。如此高寿又怎么会亲上战场死在阵前?

而说秦国因为秦献公去世而停止进攻退出河西,进而说秦国在少梁之战实际是战败,也是无稽之谈。秦孝公继位当年,仍与魏国战于陕城,陕城在函谷关以东,已经深入魏境,可见战事没有因为秦献公的去世而停止。

让秦国撤出河西的,应该是魏赵会盟于鄗,次年鲁、卫、宋、郑(韩)侯来魏 ,魏国同时与周边所有国家停战,并与赵国会盟,秦国如果继续与魏国作战就是孤身奋战,所以才停止的。而魏国也就是趁着这个机会,开始修建河西长城。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