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尼克松主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尼克松主义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本名: 尼克松主义

别名: 关岛主义(Guam doctrine)

所处时代: 1969年7月25日

民族族群: 美国

尼克松主义美国总统尼克松提出的调整对外政策的战略重点的主张。60年代后期,美国的实力在侵略越南战争中遭到很大的削弱,在国内陷入空前的经济、金融和政治危机。尼克松就任总统后,针对上述情况决定在对外政策方面做重大调整。1969年7月25日,尼克松在关岛提出美国收缩战线、越南战争越南化、用亚洲人打亚洲人的"新亚洲政策"。西方报刊称之为"尼克松主义"或"关岛主义"。[1]

1967年10月,尼克松在《外交季刊》上发表的《越南战争之后的亚洲》一文,表达这个主义的萌芽主张。尼克松主义的实质:尼克松主义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

政策要点

1969年7月25日,他出访亚洲途经关岛,宣布对亚洲的新政策。其要点是:越战结束后,美国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并恪守业已承担的条约义务。但除非受到核大国的威胁,美将鼓励其亚洲盟友自己承担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的责任,而美则避免卷入越南式的战争。集体安全是美支持其盟友对付国内或核大国的威胁所谋求的一个目标。这一亚洲政策被称为"关岛主义"。以后,尼克松在历年的国情咨文中,进而把这一政策延伸为全球政策,以及处理与其盟友全面关系的总方针。1970年他把这个主义归结为美国与其全球盟友之间的"伙伴关系"(包括军事、政治和经济等方面);并指出,其中心点是,美国将不再承担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

三大标准

尼克松主义处理了美国战后两度介入战事(朝鲜战争与越战)的矛盾;因为美国在未有正式承诺的国家作战,在技术上未有任何同盟含义的地区作战。针对这些地区,为了不要过分伸张势力,也不要放弃职守,尼克松主义订立美国干涉有三大标准:

第一,美国将信守条约承诺。

第二,如果某个核大国威胁将与美国结盟的国家之自由,或威胁到美国视其生存攸关国家安全之国家时,美国将"提供保护伞"。

第三,一旦涉及到非核之侵略,美国将"依赖直接受威胁的国家,承担起提供防御之人力之主要责任"。

理论的拓展

1971和1973年,尼克松又宣布,此主义代表美国对全世界的基本立场,是美国对待其全球主要盟国的方针的中心。狭义上,这个主义只限于美国调整其海外义务,以及与其盟友的关系;广义上,还包括对中苏政策的总方针,即"实力"加"谈判"。尼克松在1970年的国情咨文中,就提出以"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为三大支柱的"新和平战略",并指出后两点是对共产党国家政策的两个方面。在以后一些政策声明里,他又把这一"新战略"与"尼克松主义"交替使用。而一些高级官员直接把上述"三大支柱"称为"尼克松主义"。这个主义是尼克松政府多极均势外交的指南,在其任内,美军退出了越南战场,改善了中美关系,把战略重点转向苏联,从而调整了美国的国际地位。它是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一次重大调整,成为以后几届政府外交政策的出发点。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