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山芥菜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山芥菜( Barbarea orthoceras),二年生草本,高18-70厘米,全株无毛,茎直立,不分枝或少分枝。

形态特征

叶基部有耳,抱茎,边缘有时有芒刺;基生叶长4-13厘米,有时有柄,大头羽裂,顶裂片大,广椭圆形或近圆形,先端钝圆,基部心形、圆形或截形,侧裂片小;茎下部及中部叶长2-13厘米,似基生叶,顶裂片广椭圆形、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基部心形、圆形、截形或楔形,侧裂片小,1-5对,长圆形,茎上部叶浅裂或不裂,具微缺状圆齿。总状花序顶生,花密集,果期伸长;萼片长圆状披针形,背部隆起,长3-4毫米;花瓣黄色,有时白花,长圆状狭倒卵形,长约5毫米,有明显的爪;在短雄蕊两侧各具1蜜腺,在2枚长雄蕊间有1指状蜜腺,子房近四棱形,柱头头状,2浅裂。长角果直立,贴近果轴,圆柱状四棱形,长2-4厘米,宽1毫米,幼果明显四棱形,紧贴主轴,成长后稍开展,果瓣膨胀,具明显中脉和细脉。隔膜半透明,果梗长3-5毫米。种子卵形,长约1.5毫米,宽约1毫米,褐色;子叶缘倚。花期6-7月,果期7-8月。[1]

生态习性

生于湿地、湿草甸、沼泽旁、河岸、溪谷等地或山坡杂木林内。

分布区域

分布于我国东北蒙古俄罗斯(东部西伯利亚、远东地区)、朝鲜日本也有分布。

栽培技术

整地定植

山芥菜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一般要求向阳通风、排灌方便、保水保肥的壤土即可。种植前施足基肥,亩施用进口复合肥30公斤、尿素3-5公斤、过磷酸钙25公斤及10公斤氯化钾混合50公斤花生麸作基肥。起畦规格可采用1.2米包坑,株距30-50厘米,双行植,亩植约2500-3000株为宜。

水分管理

定植后2-3天早晚各淋水一次,视天气情况,以后每隔3-5天灌溉一次。前期根须弱,生长慢,易受涝害,以轻灌为主;中后期根须发达,生长较快,需水量较多,可逐渐重灌,但灌水不过畦面为宜;收菜前5天停止灌溉,以利贮运和加工。

合理施肥

山芥菜追肥以氮肥为主,但在苗期和本田期应适当增施磷钾肥,以提高抗病能力,增加产量。定植成活后(植后一周)开始长出新根,应薄施人粪尿水1次,然后隔7天左右追施1次,份量逐步加重,第二次追肥可在10天后开始,追施复合肥7.5公斤加尿素2.5公斤;第三次追肥在植后17天进行,追施复合肥10公斤加尿素2.5公斤;植后24天亩施尿素12.5公斤,另加氯化钾5公斤;然后在山芥菜结球形成时施一次结球肥,亩用复合肥12.5公斤加尿素2.5公斤,促球茎增粗增重。为弥补山芥菜根系吸收养料的不足,在生长后期,还应喷施1-2次叶面肥,可用1%-3%的过磷酸钙加营养型核苷酸1小包喷雾。

繁殖方法

山芥菜采用种子繁殖。种子一般如果在常温的状态下放上一年,那么它的发芽的几率就会很小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在它的种子成熟后把它摘下来一定要立刻的播种,这样在能够很好的让它更快的发芽,在播种的时候一定要选择松软一点的土壤,透气性也要好一点,然后适当的浇水,给予多一点的光照,这样子就能够很快的发芽了。

播种适期为10-11月。挑选优质菜种混适量细沙均匀撒播,播后覆盖一层细土或草木灰,然后用草料覆盖,并淋透水。出芽后及时揭去草料。

功效与作用

解毒消肿

山芥菜具有解毒消肿的功效,它能抗感染、消除肿痛不适感,还能帮助伤口更快痊愈。能将它用于感染性疾病的辅助治疗。

润肠通便

食用后能增加肠胃的消化能力,可以加快肠胃蠕动,能预防便秘的症状发生。经常便秘或排便不通畅的人可以多食用。

增进食欲

山芥菜有一种独特的香味,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增进食欲。平时没有胃口或厌食的人们,可以多食用,还可以帮助肠胃消化食物。

明目

它富含多种维生素以及胡萝卜素,能缓解眼睛疲劳,从而起到明目的效果。[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