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山西民歌

山西民歌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

中文名称;山西民歌

分类;山曲、开花调、卷席片

内容;歌唱历史人物或历史传说故事

品种;山歌,号子,小调,套曲

代表作;《走西口》

分布地区;华北高原,位于黄河中游

山西民歌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之一。以歌唱历史人物或历史传说故事为主。相传于尧天舜日之时就有传录的,如《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南风歌》:"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诗三百》中所收集的《魏风》、《唐风》共十九篇,大部分采自山西。山西一百多个县,几乎每个县都有自己的民歌。据有关方面统计,现在已经收集起来的民歌达两万余首。 山西各地民歌品种繁多,大致可归纳为四大类:一、山歌;二、号子;三、小调;四、套曲。[1]

目录

简介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位于黄河中游,全省总面积十五万多平方公里,人口二千五百万,除有极少数回族和少数满族人散居在全省各地外,山西基本上是单一的汉族地区。

全省除晋中、晋南、上党(晋东南)、忻定和大同五个盆地外,绝大多数是土石山区。主要山脉,南有中条山,东有太行山,北有五台山、恒山,西有吕梁山。主要河流有汾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浦水河、沁河等。其中汾河自晋北的宁武发源至晋南的河津注入黄河,纵贯南北,是省内最大的河流。山西的四邻为:东定热几与河北接壤,北面与内蒙毗连,西和南以黄河为界与陕西、河南两省隔河相望。在经济上,山西除少数林、牧业之外,历史上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省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因盛产煤炭而闻名于世,因而又是中国的煤炭之乡和能源基地。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就有"尧都平阳"(今临汾市),"舜都蒲坂"(今永济),"禹都安邑" (今夏县)的传说。从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到这里有四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陶埙、夏代的石磬,春秋时的甬钟旬雅碑页,战国时的编钟、编磬。在侯马出土的东周时的晋国铸铜作坊中,还发现有铸造编钟的陶范(模子)。这些都说明山西音乐的发展是比较早的。山西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力于我哉!"(《击壤歌》),"立我庶民,莫匪水尔,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康衢童谣》)相传都是尧时的民歌、童谣。"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南风歌》)相传是舜时歌唱运城盐池和人民生活关系的民歌。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唐风》和《魏风》,大都是产生在山西地区的古老民歌。这些民歌,如《唐风》中的《椒聊》、《葛生》、《绸缪》、《鸨羽》等《魏风》中的《硕鼠》、《伐檀》、《十亩之间》、《汾沮》、《葛屦》等,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非常广泛,它们或歌咏劳动生活,或揭露统治者的荒淫无耻,或倾诉人民生活的痛苦,也有不少是反映婚姻或爱情生活的。从这些民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中国劳动人民,不仅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用民歌来歌咏他们的生活,抒发他们的感情,而且通过民歌,去抨击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表达他们对胶页匪压迫的反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分类

山西的山歌有"山曲"、"开花调"、"卷席片"(也叫"烂席片")等因地而异不同名称。"山曲"主要分布在晋西北高原或者称西山(吕梁山)篮凝戒地区,其中以"河曲山曲"最为出色。"开花调"是流行在太行山区(或称东山区)的一种山歌形式。主要分布于左权、和顺、武乡、襄垣各县。其中以"左权开花调"最为出色。"卷席片"(烂席片)是五台县、定襄县、忻县、原平县一带对山歌的叫法。其含意是信口即唱无所拘束,如陕北人称山歌为"信天游"内蒙叫"爬山调"一样。山西的号子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夯硪号子,其中又分为"打夯号子"和"打硪号子"两种;二是黄河船工们唱的船工号子。主要分布在黄河沿岸的河曲、河津、芮城等县。船工号子中又根据不同情况的劳动,分为"拨船号子"、"行船号子"、"拉篷号子"、"爬山虎号子"、"推船号子"等。山西小调的体裁形式是丰富多彩的,有优美秀丽的抒情歌,如《绣荷包》、《绣花灯》、《茉莉花》、《十样景》等,也有轻松愉快表现日常家庭生活的俚俗小曲,如《卢狗亲上寿》、《永不能生娘家》、《姑嫂挑菜》等;有咏人述事的叙事歌,如《下柳林》、《秋香哭婆婆》、《苦伶仃》等;有热烈欢快适于节日或喜庆场合演唱的娱乐性歌曲,如《拜大年》、《观灯》微凶、《闹元宵》、《对花》、《打秋千》等;也有幽默、风趣的诙谐歌,如《热菜汤》、《高高山上一骨嘟蒜》、《大红公鸡毛腿腿》等;也有贬斥谗懒或其他丑恶现象的讽刺歌,如《花儿开》、《抓跳蚤》、《不相配》等。小调的结构一股比较规整,危奔蒸以二句式(如《交城山》)、四句式(如临县《绣荷包》)乐段结构为其基本形式,体现着"起、承、转、合"的规律,而这种乐段结构的变化形态又是多种多样的。 在山西民歌中,还有一些叙事性很强、形式较大的民间声乐套曲。这些套曲的曲调,大部分也是在明清俗曲或当地小调的基础上,

其内容多系歌唱历史人物或历史传说故事,比较突出的有:左权的"大腔",兴县的"昆曲",柳林的" 弹唱" 。山西民歌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由于全省各个地区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文化传统雅套润淋(尤其是音乐传统)以及人民的语言、风俗习惯和所邻近省区的影响等均不相同,因而各地民歌在音阶调式、调式骨干音和旋律特征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呈现着各自的风格色彩。晋东南壶关、晋城、阳城、沁水一带的民歌,调式古朴;晋北河曲、保德、偏关的民歌,高亢辽阔,有塞上高原特有的雄浑憨直;晋南的民歌感情热烈;晋中祁县、太谷、寿阳、太原地区的民歌,则灵活自由、富于变化。山西的民歌,曲调优美,易于传唱,感情真挚,情真意切,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尤其是山西民歌的歌词,极其生动,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这种来源于生活的生动歌词令专业作者都赞叹不已,许多音乐工作者都不辞劳苦地来山西采风,经过他们的挖掘整理,《走西口》、《看秧歌》、《桃花红杏花白》、《绣荷包》、《想亲亲》等民歌广为流传。

品种

山西各地民歌品种繁多,而各歌种的形式更是多种多样。如把全省各地千姿百态的民歌从体裁上加以区分,大致可归纳为五大类:一、山歌;二、号子;三、小调;四、秧歌;五、套曲。这五大类体裁所包括的不同歌种和它们的分布情况如下:(一)山歌山歌是指那些适于劳动人民在山间田野或崖畔、场院随时可唱的一种短歌。山西的山歌一般的特征是:(1)形式短小、单纯,一般为上下两句的乐段结构;(2)词、曲格律均较自由,便于歌唱者直畅地抒发自己的感情;(3)山歌的歌词一般都是歌唱者根据自己的劳动或自己的思想感情即兴编创的,"做甚唱甚,想甚唱甚,"因而感情真挚、朴实;(4)无须伴奏,无一定调高,随时随地张口便唱。山西的山歌有"山曲"、"开花调"、"卷席片"(也叫"烂席片")等因地而异的各种不同的名称。"山曲"主要分布在晋西北高原或者称西山(吕梁山)地区,包括河曲、保德、偏关、五寨、神池、宁武、静乐、兴县、临县、柳林等各县。其中以"河曲山曲"最为出色。过去在这些地区,经常可以看到或听到那些正在山坡上从事劳作的农民,那些手持羊铲正在放牧羊群的羊倌,那些正走在蜿蜒曲折的山间小路上赶着牲灵的脚夫或三五成群背着铺盖去"走西口"的人们,面对旷野引亢高歌。"学会唱曲解心宽"。他们所唱的,大半都是这种可以"解心宽"的山曲。这些"山曲"儿,高亢、嘹亮、悠长、舒展,富有山野风味。 "开花调"是流行在太行山区(或称东山区)的一种山歌形式。主要分布于左权、和顺、武乡、襄垣各县。其中以"左权开花调"最为出色。因"开花调"歌词的上句常"xx开花"为起兴,下句点题,因而当地人把这种形式的山歌统称"开花调"。

在这里,不只是植物可以开花,其他东西也可以开花,剪刀可以开花,笤帚可以开花,门塔塔(门塔扣)也可以开花,小椅床(小板凳)可以开花,石头也可以开花。总之,一切用来作比喻的东西都可以开花。而其比喻一般又都是与点题的下一句有着某种联系,如"山药蛋开花结圪瘩儿,吃蛋亲是俺的心肝瓣儿"。"开花调"的风格特点与河曲"山曲"迥然不同。如果说河曲"山曲"以其音调高亢、嘹亮、节奏比较自由见长,而"开花调"则以委婉、清秀,节奏比较规整取胜。"卷席片"的风格特点,与河曲一带"山曲"基本相似,只是在曲调上不似"河曲山曲"那样多的平行式结构,节奏也较为紧凑,其歌词也更近于口语化。(二)号子号子就是劳动号子,它是人们从事沉重的劳动时,为了统一号令、协同动作和振奋精神而唱的歌。这种劳动号子虽然也有曲调,但主要是强调节奏以便人们在同一的有规则的节奏中进行劳动。因为号子大都是喊着唱的,所以一般也叫"喊号子"。以上各种号子都是采取一领众和的形式。大都无固定唱词,唱词都是在劳动进行中领号人见景生情,随时即兴编出的。 山西劳动号子虽然不多,然而却有着节奏鲜明有力,音调单纯流畅,情绪乐观豪放等特点。(三)小调小调是指那些适于在室内或在室外从事不太沉重的劳作时随时可以哼唱的小曲。小调在山西民歌中数量最多,分布也最广,遍及全省各地,

不论在农村还是在城镇均颇为流行。山西小调的歌词也较整齐、规范,以七字句为基本格式,其次是十字句,再次是五字句,也有不少是上述三种形式的混合结构,还有少数长短句。 (四)秧歌山西各地的秧歌品种繁多,分布也很广,但属于戏曲类的秧歌,如襄垣、武乡秧歌、朔县秧歌、代县秧歌等,

相关视频

最感人的【山西民歌】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