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岱庙

移除 8,566 位元組, 3 年前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岱庙</big> '''
|-
| [[File:岱庙.jpg|350px300px|缩略图|居中|[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024/6d7613cad75f47c083bbd5aa25f4e59f.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199839393_99968459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 : 岱庙
'''外文名称''': DaiTemple
'''地理位置''' :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东岳大街
'''著名景点''' : 遥参亭、天贶殿、鼓楼等<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所属国家中国文物级别&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殿堂台基下立一石碑,用玻璃护罩,这就是驰名中外的“名山刻石之祖”秦刻石。《泰山秦刻石》镌刻秦始皇功德铭和秦二世诏书,为丞相李斯书写。他以简练秀雅的小篆代替了当时笔画繁赘的大篆,字迹刚劲挺拔,一扫众家肥呆之气,碑文共222字,后渐泯灭,明嘉靖年间还尚存29字,原立在岱顶玉女池旁,后经沧桑沉沦,几次失而复得,今唯剩10个残字,完整者七。堪称稀世之宝,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主要活动==
 
开皇十五年(595年),文帝行巡兖州,遂次岱岳祭天“饰神庙展宫悬于庭”。
 
开元十三年(725年)十一月,玄宗封泰山,禅社首山。日本、新罗、大食等数十国皆遣使从封。礼成后诏封泰山神为天齐王,命拓修泰山庙。
 
后晋高祖天福二年(937年)八月,晋高祖诏差官祭告泰山等五岳,令州官对各岳庙“量事修崇”,近庙山林,禁止樵采、放牧。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五月,真宗诏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十一月,封“东岳夫人”为“淑明后”。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二月,世祖诏封泰山神为“天齐大生仁圣帝”,并遣官致祭。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六月,明太祖以“岳渎之灵受命于上帝,非国家封号所可加”,诏去泰山神封号,改称东岳泰山之神,立碑岳庙诏告天下。
 
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二月,高宗奉母孝宪太后东巡,驻跸泰安,祭岱庙。乾隆十六年(1751年)四月,高宗奉母南巡回銮,幸泰安,祀岱庙。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四月,高宗南巡回銮至泰安,谒岱庙。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四月,高宗南巡回銮至泰安,谒岱庙。乾隆三十年(1765年)四月,高宗奉母南巡,回銮幸泰安,祀岱庙。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二月,高宗奉母东巡,至泰安,谒岱庙。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二月,高宗奉母东巡,至泰安,谒岱庙,登岱祀碧霞元君。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正月,高宗南巡至泰安,谒岱庙。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二月,高宗南巡至泰安,诣岱庙行礼。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三月,高宗东巡至泰安,谒岱庙登岱祀碧霞祠。高宗前后十次巡幸泰安岱庙,共题泰山诗百七十余首。
 
==文化传说==
 
===大帝称号===
 
泰山古有“神州”之称,“济南府人全,泰安州神全”。在现存岱庙的《[[五岳真形图]]》碑上,刻划有五岳的象形符号,并给五岳山神的职司进行了分工。分给泰山神的职权最大:“主于世界人民官职及定生死之期,兼注贵贱之分,长短之事也。”“东岳泰山君,领群神五千九百人,主治死生,百鬼之主帅也,血食庙祀宗伯也。”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改革封禅制,由帝王封禅转而为遣官致祭。公元1370年,在岱庙立碑正名,去掉了泰山神的一切封号。封号虽然去掉了,但东岳大帝的称呼仍历代沿用。
 
===地域特性===
 
学者[[王克煜]]认为,东岳庙主要有三大地域特性,一是东岳庙在地域上的传播首先起源于今山东,唐代《元和郡县图志》所载之鱼台(今属山东)泰山府君祠,为最早见于官修地志的东岳庙。此后庙祀渐及北方各州县,唐代的[[河南]]、[[河北]]、[[河东]]等道——即今[[山东]]、[[河南]]、[[山西]]、[[河北]]等地都较早建置东岳庙的地区。这一地域,也是泰山信仰的传统地区。早在汉代“泰山主死”信仰便盛行于此。
 
二是中国的南方地区几乎与北方兴建东岳庙同时,南方一些都会开始建起此类行祠,如蜀地灌口的泰山府君祠,至迟晚唐王经出现,此外江南、闽中的部分东岳庙,也于唐五代时肇建。但东岳庙在南方的普遍兴盛,则托始于两宋时期。特别是宋室南渡,将东岳崇祀大力在江南地区推广,更使南方一跃成为泰山信仰的重镇。
 
三是中国的边疆地区,宋元以后,随着历代王朝对边疆的开发,东岳庙祀也开始向边境各地传播。元代东岳庙首先构建于汉南蒙古,明立国后,[[云南]]、[[贵州]]、[[广西]]、[[宁夏]]等地先后纳入其版图,包含有东岳庙的官方祭祀体系在上述地区推行。明清之际,南明郑成功部收复台湾,建东岳庙于台南,将庙祀远播至台湾。清廷入关,满汉文化日益融合,东岳庙遂大兴于东北,此后清朝平定新疆等地,政令行于边陲,促使东岳庙祀又推广到这些地域。
 
==建筑价值==
 
1984年,正阳门的考古发掘较为完整的反映了岱庙路面的[[历史]]延续性。通过打探沟,根据其土质土色不同,将现有正阳门地面以下从上到下划定为五个大地层,第一层为现代水泥路面,厚10厘米;第二层厚28厘米左右,土色灰黄,表面有3厘米左右厚的红烧土,下面含大量红烧土块、石灰及明清时期的黄、绿琉璃瓦等建筑垃圾;第三层厚8厘米左右,黄色土,表面也有一层薄薄的红烧土;第四层,厚35厘米左右,为黄色夯土,夯筑十分坚硬,每夯层厚10厘米左右,夯窝直径5厘米左右。夯土内夹杂极少的宋元时期的黑、白、青色瓷片;第五层,距地表75厘米,总厚度为135厘米,系一层青石板路面,石板厚16-24厘米,石板下位一层夯土、一层碎砖的地基,夯土与碎砖各铺五层,其下为生土层。根据地层的叠压关系来看,总共发现四层门道地面,最下层的青石板路面则是宋代初建的正阳门路面,其上各层是金大定十八年、明嘉靖二十六年、清康熙六年被火灾、地震所毁后的重修路面,与岱庙古代维修史相吻合。
 
岱庙汉代菱形纹子母扣砖。是1985年在仁安门安装避雷设施开挖地下槽沟时,距地表1.5米处发现的,砖长33厘米,宽11.5厘米,厚5厘米,砖面略有弧背弓出,砖面饰绳纹,其背素面,砖一侧周饰方栏,栏内饰菱形纹,砖两端中心部位施一凸一凹子母扣。
 
岱庙宋代“官”字铭文砖。2002年4月,在清理岱庙西城墙遗址时,于西华门北侧城墙背里砖中,发现带有“官”字款的铭文砖16块,其中完整者7块。砖长40-41厘米,宽19-19.5厘米,厚6-6.5厘米。铭文分阴文和阳文两种,均为模印,时代为北宋。
 
岱庙明代铺地砖。发现两处:一是在东神门前距地表60厘米处发现,砖长34厘米,宽17厘米,一是在建造雨花道院碑廊时,距地表55厘米处发现,砖长36厘米,宽18厘米。
 
岱庙清代铺地砖。在铺设天贶殿西侧南北向路面时,距地表9厘米处发现旧路面,中间为青砖,两侧为鹅卵石,砖长为31厘米,宽为14厘米,厚为6.5厘米。
 
==壁画轶事==
 
宋真宗封禅泰山以后,龙颜大悦,为了感谢“天书”,下旨要在泰山下修一座天贶殿,并在殿内墙上画一幅巨幅壁画,表现泰山神出巡的宏大场面。
 
泰安县令接旨后,精心组织施工,大殿很快就建好了。可是,殿中的壁画却让他费尽了心机。当时,县令把附近有名的画师都找来了,让他们设计出草稿请皇上审定,结果反反复复送了五六次,真宗仍是不满意,并下旨道:十天之内不设计出好的画样,就拿县令问罪。
 
县令本想借建造大殿的机会立上一功,以便升迁做大官,不想这下却惹怒了皇帝,眼看升迁的事就要泡汤,他十分气恼,于是把气出在画师身上,下令五天之内,如果画不出皇上满意的画稿,将重打八十大板,打入死牢。
 
县令在公堂上大发雷霆以后,回到家中,夫人见他一脸的哭丧样,便知又遇上了麻烦事,问清缘委后,对县令说:“老爷真是糊涂。如果把那些画师都打入死牢,你还想不想活命?”
 
“此话怎讲?”县令神情紧张地问道。
 
“你想,如果把这些画师都打入死牢,老爷再去请谁来设计画稿呢?以妾愚见,作画是需要灵气的,你这样粗暴地对待他们,他们还有什么作画的心情?不如对他们以礼相待,给他们好吃好喝,让他们安心画画,或许能帮老爷度过这一关。”
 
县令闻听此言,也觉得有理,便又下令对画师酒肉相待,精心侍候。
 
却说那些画师只想画画,如果画不好,皇帝老子怪罪下来就要丢了性命,早就吓得七魂六魄都没了,谁还能安心下来画画。就在他们走投无路的时候,县令的夫人传出话来说:“皇帝不是嫌你们画得不够气派威风吗?皇上来封禅的时候你们都见过了,照着那场面画下来,皇上准满意。”一句话提醒了众画师,他们连夜赶制,第二天便把画稿送到了县令手中。县令呈给[[宋真宗]],果然赢得了皇上的欢心。于是,岱庙就有了这样气势宏伟的壁画。
==视频==
[[Category:790 文物考古總論]]
[[Category:920 建築藝術總論]]
[[Category:200 宗教總論]]
3,89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