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岱庙

增加 119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宋太祖开宝三年(970年),遣太子右赞善大夫袁仁甫等重修岳渎祠庙,此为东岳庙入宋后首次重修。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七月,创建天贶殿。十月,诏封泰山神为“仁圣天齐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六月,真宗诏翰林学士晁迥撰《[[大宋东岳天齐仁圣帝碑铭]]》,记加封泰山神帝号之事,立石于岳庙。宣和六年(1124年),宋徽宗嗣位后,屡降诏命,增葺岳庙,至是竣工,称“凡为殿、寝、堂、阁、门、亭、库、馆、楼、观、廊、庑,合八百一十有三楹。”诏翰林学士宇文粹中撰《[[宣和重修泰岳庙碑]]》。同期,民间报赛活动的频繁举行,泰山庙会逐渐形成,尤以三月二十八日之东岳庙会为盛。 
[[ 金世宗 ]] 大定十八年(1178年),东岳庙发生火灾,惟存门墙,堂室荡然。次年金廷敕令知泰安军事 [[ 徐伟 ]] 等加以重修。 [[ 金宣宗 ]] 贞佑四年(1216年),岳庙因遭战火,殿宇尽焚,仅存延禧与诚明堂。 
[[ 元世祖 ]] 中统四年(1263年)元廷以岳渎诸庙多毁于金末兵火,命掌教宗师诚明真人张志敬分别修复。张志敬委泰山道士张志纯提举东岳庙事务。至元三年(1266年)四月,元世祖诏命重修东岳庙,构建仁安殿,以奉祀泰山神。元惠宗至正四年(1344年)九月,惠宗颁旨,宣谕保护东岳庙产。元末,战事频繁,东岳庙被毁。 
[[ 明太祖 ]] 洪武三年(1370年)六月,明太祖以“岳渎之灵受命于上帝,非国家封号所可加”,诏去泰山神封号,改称东岳泰山之神,立碑岳庙诏告天下。 [[ 明成祖 ]] 永乐元年(1403年)十二月,下诏修泰安州东岳庙。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 [[ 山东 ]] 参政吕经改泰安东岳庙前草参亭为遥参亭。遥参亭原为岱庙之第一门,明代奉祀元君像于其中,遂与岱庙分隔。[[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十二月,岱庙起火,正殿、门廊俱焚,仅存寝宫及炳灵、延禧二殿。古树、碑刻也多被毁。此后朝议重修,聚材鸠工,历时十余年始开工重建。 
清[[康熙]]七年(1668年)六月十七日夜,泰安发生强烈地震,东岳庙配天门、三灵侯殿、大殿等墙垣坍塌。康熙十二年(1673年)南明延平郡王郑经在东宁省城(今 [[ 台湾 ]] 台南)创建东岳庙,奉祀泰山神,自此泰山信仰传入台湾。康熙十六年(1677年)五月,重修泰安东岳庙竣工。此前东岳庙建筑多因康熙七年地震而毁,山东布政使施天裔委张所存督工营缮,全部工程历时十年。殿宇门墙皆予重修,并于正阳门前创建岱庙石坊一座。同期,在岱庙施工期间,泰安民间画工刘志学等人应召在峻极殿(即今岱庙大殿)绘制《 [[ 泰山神启跸回銮图 ]] 》壁画。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泰安官府于岱庙建御墨亭,以庋圣祖登岱手书。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三月,高宗东巡至泰安,谒岱庙登岱祀碧霞祠。高宗前后十次巡幸泰安岱庙,共题泰山诗百七十余首。 
1949年7月,开始修复岱庙。
岱庙其建筑风格采用帝王宫城的式样,周围环绕1500余米,庙内各类古建筑有150余间。总体布局上按照唐宋以来祠祀建筑中最高标准修建,采用了以三条纵轴线为主,两条横轴线为辅,均衡对称,向纵横双方扩展的组群布局形式。岱庙南起旧泰城南门,北至南天门中轴线上。
岱庙以其内部建筑排列布局来展示儒家礼制观念,整个建筑群以一条南北向的纵轴线为中心,均衡的横向扩展。位于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有:遥参亭大殿、岱庙坊、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中寝宫、厚载门。仁安门与天贶殿之间有东西环廊联系,构成岱庙的中心封闭院落。其主体建筑-- —— 天贶殿位于高大的双层品级台上,东环廊的中间为鼓楼,西环廊的中间为钟楼。天贶殿建在中轴线偏后点,面阔九间,重檐庑殿顶,等级最高;后寝宫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低一个等级;配天门、仁安门面阔五间, [[ 单檐歇山顶 ]] ,为门的形式,又低一个等级。
==主要景点==
===遥参亭===
遥参亭位于泰安市区的中部,座落在岱庙正阳门外,是岱庙的前庭。遥参亭为过亭式院落,东西宽52米,南北长66.2米,总面积3442.4平方米。正殿五间,建在院中心长方形台基上面,宽10.8米,进深7.75米,通高7.9米,为四柱五梁、九脊单檐歇山式,黄瓦盖顶。清代曾祀碧霞元君。两侧为东西配殿各中间。[14]
古代帝王每逢来泰山举行祭典时,先要在这里举行简单的参拜仪式,以表示对 [[ 泰山神 ]] 的虔诚。因此,古时又称“草参亭”。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山东参政吕经升任副都御史,临行前改为“遥参亭”,一直延用至今。遥参亭门外的遥参坊是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创建,至今完好无损。另有旗杆高竖,左右 [[ 铁狮 ]] 蹲列。坊南的“双龙池”,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开建,方石垒砌,引王母池之水,环绕岱庙注入池中。因池内西北、东南角各有一个进出水的 [[ 石雕龙头 ]] 而得名。遥参亭在唐代曾叫“遥参门”,民间曾有“参拜泰山神,先拜遥参门”之说。 
===岱庙坊===
遥参亭与岱庙之间是岱庙坊,又名玲珑坊,是山东布政使施天裔建于清代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通高12米,宽9.8米,深3米,总体略呈方形造型端正,为四柱三间三楼式牌坊,高低错落,通体浮雕,造型雄伟,精工细琢,为清代石雕建筑的珍品。
坊顶是歇山式仿木结构, [[ 螭吻 ]] 凌空,斗拱层叠,檐角飞翘,脊兽欲驰。正脊之中竖立着宝瓶,两侧有四大金刚拽引加固。中柱小额枋上透雕着 [[ 二龙戏珠 ]] ,龙门枋上浮雕着 [[ 丹凤朝阳 ]] 。坊下奠立方形石座,座上均竖立双柱,柱下侧是滚墩石,石上前后有立雕蹲狮两对。坊的梁、柱、额板及滚墩石上分别雕有铺首衔环、丹凤朝阳、二龙戏珠、 [[ 麒麟 ]] 送宝等30多幅栩栩如生的祥兽瑞禽图。坊柱南北两面都刻有楹联,南面为施天裔所题“竣极于天,赞化体亢生万物;帝出乎震,赫声濯灵镇东方”。北面是清山东巡抚、兵部侍郎赵祥星题的“为众岳之统宗,万国是瞻巍巍乎德何可尚;掺群灵之总摄,九州待命荡荡乎功孰于京? [4]
===正阳门====
正阳门位于岱庙坊后,正阳门始建于宋,毁于二十世纪中叶。正阳门高8.6米,上面的五凤楼高11米,共5间,为九脊单檐歇山顶,覆黄色琉璃瓦,24根四方明柱,檐下斗拱出三翘四,墨线大点金彩绘,额枋金龙飞舞,远远望去翘檐翼然,翩翩欲飞。正阳门有两扇朱红大门,门上镶有81个铁制馒钉,有铺首,象征着岱庙的尊严,古时候只有帝王才能从此门进入。庙墙四角有角楼,按八卦各随其方而名:东北为艮,东南为巽,西北为乾,西南为坤。门楼、角楼均于民国年间毁坏。1985年重建正阳门和五凤楼,黄瓦盖顶,点金彩绘,高耸巍峨。1988年至1989年重建巽、坤二楼,五彩斗拱,飞檐凌云。
正阳门内迎面是配天门,穿堂式,筑于石砌高台上。门上悬当代书法家 舒[[ 同]] 同书额。门内原祀 [[ 青龙 ]] [[ 白虎 ]] [[ 朱雀 ]] [[ 玄武神 ]] 像,1928年毁,今为 [[ 大汶口文化 ]] 展室。两侧原有配殿:东为三灵侯殿,祀周朝谏官唐宸、葛雍、周武西为太尉殿,祀唐武宗时中书郎杜。两配殿神像毁于1928年。门两侧有碑碣21块。东侧有《 [[ 宣和重修泰岳庙碑 ]] 》、《 [[ 大元太师泰安武穆王神道之碑铭 ]] 》等;西侧有《 [[ 大宋封东岳天齐仁圣帝碑 ]] 》等。
===唐槐院===
[[ 唐槐院 ]] 位于岱庙西,与东侧的 [[ 汉柏院 ]] 相对。原有延禧殿,旧称延禧殿院,清末时殿废,因院内有唐槐而名唐槐院。原树高大茂盛,蔽荫亩许,民国年间枯死。1952年在枯槐内植新槐,今已扶疏郁茂,俗称“唐槐抱子”。树下有明万历年间甘一骥书“唐槐”大字碑,又有清康熙年间张鹏翮题《唐槐诗》碑。西树立有清乾隆帝亲笔题刻:“兔目当年李氏槐,枒槎老干倚春阶、何当绿叶生齐日、高枕羲皇梦亦佳。”院内遍植槐树,春夏之际,满院飘香。百碑墙、古槐荫山、槐香池,再加上点缀其间的盆景,别有一番情境。[5]
===汉柏院===
248,21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