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崖姜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崖姜蕨
图片来自A.PAO garden

崖姜蕨属水龙骨科连珠蕨属,为低海拔地区常见的蕨类,其根茎为匍匐状,喜欢著生在高高的树干上以便于争取更多的阳光,其位置通常是在较高位的森林层次,我们称之为高位著生型蕨类,其他如巢蕨类垂叶书带蕨及带状瓶尔小草等也是。与其他著生蕨类不同的是,崖姜蕨的茎不是上下,而是横向生长,所以我们看到的崖姜蕨,通常都是绕著树干一圈,不知道的人常会误以为它是那棵树的树叶呢!

崖姜蕨的叶片为一回羽状分裂,革质,可长达一公尺,绕著粗壮的树干,看起来颇为壮观,其叶片没有叶柄,基部特别膨大,可用来保住雨水及收集落叶等腐植质做为生长的养分。其裂片的主侧脉相互平行,中间有多排的网眼,且网眼里有分叉的游离小脉。孢子囊群为圆形,没有孢膜保护。

  • 崖姜蕨的个蕨资料:

◆ 学名:Aglaomorpha coronans (Wall. ex Mett.) Copel.

◆ 分类:水龙骨科\连珠蕨属

◆ 生长环境:低海拔地区林缘至林内的树干上

绕著树干生长的崖姜蕨
图片来自Peter's Blog

◆ 频度:★★★★

◆ 生长习性:著生或岩生

◆ 根茎:匍匐状,密生褐色之鳞片

◆ 叶柄:无

◆ 叶片

》 披针形,革质

》 基部为心形并紧贴著根茎

》 长可达1公尺,宽可达20公分

》 下段为一回羽状分裂,裂片呈三角形至椭圆形,末端为钝尖或圆形

》 中上段为一回羽状深裂,裂片呈长三角形,末端为尖形

◆ 叶脉 :裂片的主侧脉相互平行,具有多排的网眼,有些网眼里无游离小脉,有些则有单一或分叉的游离小脉

◆ 孢子囊群:圆形,没有孢膜保护

◆ 观察特征  

》 高位著生,植株环绕著树干生长

》 叶片无柄,基部呈心形并紧贴著根茎[1]


形态特征

茎:著生或岩生,粗大匍匐茎,密生褐色鳞片,横向绕著树干生长。

叶及叶柄:一回羽状分裂,叶紧密排列,不具叶柄,相互紧靠形成鸟巢状;叶片披针形,长50~80cm,宽12~20cm,革质,基部呈心形紧贴根茎;叶片中上段羽状深裂;下段裂片浅裂;叶脉明显,裂片之侧脉相互平行,其间密布多排网眼,网眼中有分叉的游离小脉。

孢子囊群:孢子囊群圆形,无孢膜。


生态习性

常高位著生于树干上,环绕树干生长,偶亦见生长在岩石上。[2]


长在高高树上的崖姜蕨
图片来自Peter's Blog
崖姜蕨
图片来自杉林溪自然教育中心
绕著树干生长的崖姜蕨
图片来自Peter's Blog


知识与知性

1.崖姜蕨为大形著生性蕨类,根茎粗大,匍匐状环抱树干,密生褐色鳞片。叶片披针形,一回羽状分裂,革质,基部呈心形紧贴根茎。裂片之主侧脉相互平行,其间密布多排网眼,网眼中具分叉之游离小脉。

2.崖姜蕨主要生长于树干上,横向围著树干绕圈圈,故称为“著生植物”或“附生植物”。其叶柄不显著,基部裂片明显变宽且相互重叠,制造出盆状的腐植质收集空间,可承接上方掉下来的灰尘、落叶、雨水及树干流下来的水分及养分,这种特殊的构造,造就出崖姜蕨的生命价值。

3.崖姜蕨的孢子囊群,著生于二侧脉间各一排,近圆形或短圆形,无苞膜。崖姜蕨耐低温,对光线需求较大,太阴暗之处生长不易。

4.崖姜蕨的茎具有药用价值,其性味苦、微涩、温,有袪风除湿,舒筋活络的效用;另外也可以治风湿疼痛,外用治跌打损伤,骨折,中耳炎。

5.崖姜蕨美丽的羽叶,流露古老植物的脉理,造形简单俐落、清晰明丽,卷曲的新叶,在高高的树干上吐纳,单纯中衍伸出无数细微的变化,在山林中抬头仰望,总能看见它美丽的身影。[3]


视频

探索杉林溪:034_崖姜蕨

崖姜蕨长屋角,想移植动不了

崖姜蕨


外部连结


参考资料

  1. 崖姜蕨,Peter's Blog
  2. 崖姜蕨,杉林溪自然教育中心
  3. 崖姜蕨,亚泥生态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