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左芷津,52岁,回族,清代名将左宝贵五世孙,中山医科大学法医学博士[1],1983年进入北京市公安局刑侦处,从事法医检验鉴定工作。23年间,曾赴国际刑警组织总部工作三年,多次参与国内外重大案件侦破和空难事故调查。1997年当选 "全国优秀人民警察",2005年 被评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2]。现任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副总队长[3],分管刑事技术工作,三级警监警衔。北京市人民政府2011年4月26日第91次常务会议决定:免去左芷津的北京人民警察学院院长、北京市公安局警察训练总队总队长职务,保留副局级。

左芷津
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副总队长
国籍 中国
职业 警察

目录

个人简介

​采访左芷津是件困难的事情,每次都因为他临时接到任务去案发现场而被迫改期。用左芷津的话说,他的工作性质就是这样,无论白天黑夜,有案件发生,接到命令就立即出发。

左:我有很多的工作时间是在现场,大多是命案现场,命案现场意味着生命的流逝。这现场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我一般夜里十一点回家,多少次刚一迈进家门,衣服还没有换好,电话一响,肯定是有案子,这种情况就走了,往往是一个通宵。

出场次数

自从左芷津调任北京市公安局刑警总队副总队长之后,凡是发生重特大刑事案件,左芷津都会及时赶到现场,一直工作到现场勘查完毕。仅2004年一年,左芷津出现场的次数就达到两百多次。在他的带领下,2005年,北京市公安局勘查现场数量就比以往增长42.4%,位居全国前列。北京市公安局刑事技术处处长朱翔告诉记者,左芷津出现场的次数比他这个处长还要多。

朱:凡是重特大案件现场,不管他值班不值班,他都要求我们向他报告,完了之后他会赶到现场,和我们的技术人员一起在现场工作。他总的出现场的量比我这个处长还要多。

亲自勘查

至于为什么总要坚持到现场亲自勘查,左芷津有自己的理解:

左:你一个指挥员不到现场,情况就是不一样,你心里是虚的。你不了解第一手的资料,你怎么来指挥?就不可能有很好的指挥,你要想认识它,就必须到第一线真正地去看它。

经常和左芷津一起出现场的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法医检验鉴定处副处长刘力告诉记者,左芷津总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将各种先进的理念带给现场勘查的每一位工作人员。

刘:这个人在工作中非常认真严格、不辞劳苦,有时候一天出五六个现场。他给人带来一种全新的技术侦查的理念,尤其是他把一些好的管理经验,像“文明勘查现场”这种理念带给我们现场的工作人员,使大家有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感觉,跟以往的管理模式有很大的改变。

率先垂范

左芷津认为,一项工作的顺利推进,身为领导必须率先垂范。坐在家里开开会是不可能有好效果的。

左:技术工作规范化,我们现场勘查的文明化,这些理念怎么来推进?绝不是你一个指挥员坐在家里就推进的,开几次会、布置几回,然后我要检查?那不行。你必须到现场,你自己做起。

左芷津说,侦破案件是公安干警的职责,任何时候都不要把自己凌驾于百姓之上,出警和勘查现场都要突出服务大众这一宗旨,文明勘查的理念其实就是以人为本的理念。

左:老百姓印象特别深。过去,我们出现场拉着警报、闪着警灯,你们给我让路!我要走!还有,到了现场工作起来,我是警察,我来给你们解决案件来了,我要你帮什么忙你就得给我帮,整个案件就是我说了算。我说这不行,我们要以人为本,我们是为老百姓服务的,要尽量减少对城市和市民正常生活的干扰,时时刻刻得把老百姓放在心上。

出名细致

在北京市公安局刑警总队,左芷津的细致是出了名的,案发现场的任何一个蛛丝马迹都不会逃过他的眼睛。在一起入室盗窃案侦查过程中,左芷津敏锐地感觉到,被现场勘查人员忽视的一盆洗澡水很可能是案犯留下的,随后他利用自己掌握的DNA技术,成功地从那盆洗澡水中提取了物证,这一物证最终成为抓获罪犯的最有力证据。北京市公安局刑警总队刑事技术处处长朱翔:现场非常非常凌乱,遭到了非常大的破坏。我都没想到的,他能想到从犯罪嫌疑人留下的一盆洗澡水里提取DNA物质,最后还真和犯罪嫌疑人对上了。

的确,对于案件侦破来说,捕捉物证的机会往往稍纵即逝,也许一个小小的疏忽,就会导致整个案件调查陷入僵局。北京市公安局刑警总队副总队长左芷津:我觉得现在出现场不是个单纯的技术工作,同时要考虑到各种侦察手段和各种技术手段的运用,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人去,什么时候要用什么样的技术力量,你要都装在脑子里,根据现场不同的情况能够发挥出它的作用来。

作为一名刑警,任何一个工作上的闪失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得出完全错误的结论。北京市公安局刑警总队法医检验鉴定处办公室副主任刘威告诉记者,这是左芷津经常提醒他的一句话。

刘:他在细节方面注重特别到位,细到一些错别字。他说,一个错别字对于其他事情来讲可能不算什么,可是对于一个技术单位来讲,一个错别字可能就关系到一个很严重的后果。

细节决定成败

正如左芷津的同事武雪明所说的那样,细节往往决定成败。

左芷津
左芷津

武:左总特别注重细节,他会很细地、很认真地完成任何一个细小的部分。其实想想,这些细小的部分,最后往往就是决定你成绩的最关键的部分。

学习研究

提起左芷津,除了他的认真细致,还有一点让同事们佩服,那就是这么多年来,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学习研究。1983年左芷津刚从事法医工作时,他爱学习的劲头就给同事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北京市公安局法医中心主任法医师任嘉诚:这个人比较成熟,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法医专业,还时时在抓紧学习新的知识。0250后来一直读完博士,成为我们国家大陆法医病理学自己培养的第一位博士。

在采访中,左芷津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如今各项技术的发展都非常迅速,就连罪犯的犯罪手法也日新月异,不提高自己就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

左:你学不到那么深刻的东西,你就不能保证你的技术水平能适应现在发展比较快的局面。2-0210我不知道以后会遇到什么样的情况,但是我掌握了这些东西,我可以在一个复杂的现场当中,利用这些基本技术、基本技能,解决我在这个现场当中存在的难题,我觉得这就是教育和积累的一个结果。

质的飞跃

也正是因为意识到了这一点,左芷津在担任分管刑事技术工作的副总队长后,使北京市公安局各分县局的刑事技术建设出现质的飞跃。七个分县局刑事技术室提前一年达到二级以上水平,在案件侦破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北京市公安局丰台分局刑侦支队技术队队长李海:在达标以前,我们只能对现场进行一些初步的检验、初步的勘查。0810由于左总的这个工作之后,我们在现场勘查率和痕迹物证的提取率这方面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象勘查率我们翻了一番,痕迹物证的提取率增长了三分之一,这都是一个很明显的变化。在这个基础上,破案率也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增长点达到25%左右。

好莱坞剧集CSI(犯罪现场调查)大行其道,但CSI的中国“粉丝”们恐怕还不知道,北京的探案英雄绝不比他人逊色。“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DNA技术上并不落后。”在几年前说出这番话的时候,左芷津恐怕并不会想到,在此后的工作中,他会一次次用一滴血滴、一点皮肤屑、甚至一块从身上搓下来的污泥,将凶残与狡诈兼备的犯罪分子送上审判台。在他的面前,“没有不留痕迹的现场,也没有天衣无缝的伪装。”

简介

左芷津,现任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副总队长,公安部“第二届我最喜爱的人民警察”评选候选人,法医学博士,曾四届十二年连任国际刑警组织法庭科学大会组委会委员和技术协调员,被称作北京警察中的“李昌钰”。“我们局里其实有好多‘李昌钰’。”左芷津说。

窃贼基因

凌乱的盗窃案现场,没有指纹、没有足迹,所有的犯罪痕迹全被抹掉。这几乎又是一个板上钉钉的悬案。

这是2005年4月17日,北京一所高档住宅。长时间没人居住的房间里发生了盗窃案,事主多日后才发现被盗,而此时,所有的犯罪痕迹早已被严重破坏。左芷津进门时,侦查技术人员已经地毯式地搜索了整个案发现场。搜索到洗手间时,浴缸里一缸用过的洗澡水引起了左芷津的注意:洗澡水?如果是主人用的,为什么没放掉……如此关注洗澡水的举动让现场不少警察大惑不解,难道这里面会有线索?在同伴们的奇怪目光里,左芷津从洗澡水里滤出了一些泥屑状的东西。进行DNA检查时,技术人员意外发现,这里面果真含有质量和数量俱佳的DNA,而且与事主及其家人的完全不同。

通过这一线索,警方很快缉拿到了案犯。原来,此人平素很爱干净,又知道这里长年无人居住,于是才在盗窃后舒舒服服洗了个澡。让他没想到的是,仅仅“洗完澡没放掉水”这百密一疏,让他一头栽进了自己的洗澡水里。

焚尸现场

2006年6月29日,北苑家园紫绶园13号楼207室发生一起凶案,由于现场留下了第三个人的血迹,左芷津迅速根据血迹的形状判断出其滴落时的状态和高度,果断认定:凶手手部受伤。根据这一判断,警方几小时后在医院中将正在治伤的凶手闫品三抓获。

“影响巨大的案子并不一定很难破,从来不为人知的案子倒很可能让我们头疼不已。”这个让左芷津都感到头疼的案子发生在今年年初。一名受害人怀疑被杀死后又遭焚尸。“我们判断是情杀,嫌疑人很快抓到了,可就是找不到尸体,没有过硬的证据。”面对警方的讯问,自信根本没留下一丝证据的嫌疑人极为平静:找不着证据,看你们怎么定罪。

根据线索,警方找到了一处曾被出租的涂料场,但已经人去屋空,全然不见涂料场的本来面貌:房间被粉刷一新,地砖被重新铺设,窗户被清洗擦拭,整个现场干干净净,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既然被害者尸体已经被烧成灰烬,那犯罪嫌疑人到底在隐藏什么?左芷津判断,案犯一定是在隐藏作案的第一现场。而这个被重新粉刷、装修过的屋子,极有可能就是犯罪分子想要隐藏的杀人焚尸现场。涂料场里,侦查人员苦苦找寻,撬开了地砖,刮开了墙壁,却没有发现任何有价值的线索。

墙被刷,窗被拭。左芷津抬头望着附近的一扇窗户,在抹布擦过留下的条形印迹中,他突然发现了淡淡的、有点发黄、类似于茶渍的痕迹。再仔细观察,在门口的排气扇纱窗上,还有一层油状物质。此刻,左芷津的大脑突然闪现出令人毛骨悚然的一幕:几天前,就在这个房间里,烈火熊熊,尸体在火焰中渐渐化为灰烬。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焚尸味。尸体的脂肪燃烧起来伴着水蒸气升腾,遇冷后,一丝脂肪逐渐凝固在玻璃和纱窗上——“人油”!玻璃上茶渍一样的东西是人油!透过这块取下的玻璃,左芷津几乎已经看到了破案的曙光。

然而,脂肪燃烧后化学分子链会被打碎,即使确定黄色物体是脂肪,也很难检出那是人类脂肪。平时阅读过的大量学术刊物在这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左芷津隐约记得曾有一家外省市的检测机构能进行这一类检测。经多方联系,终于联系到了这家机构,并最终确认了玻璃和纱窗上残留的黄色物质确系人类脂肪。亲眼看到了这一有力的证据,案犯刹那间崩溃,乖乖带领民警指认了杀人焚尸现场。

视频

46岁男子在家中死亡 法医左芷津观察后 凶手咋是报案人?2020年6月1日发布

儿子小时候表现出不凡,法医神探左芷津是如何教育的?2021年4月19日发布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