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巴列维王朝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巴列维王朝由伊朗巴列维家族创建的一个王朝,存在于1925年-1979年。[1]

卡扎尔王朝因为英苏势力入侵波斯而变得衰弱,巴列维家族顺势推翻了卡扎尔王朝的最后一位君王艾哈迈德沙·卡扎尔,艾哈迈德沙·卡扎尔

创建巴列维王朝是伊朗父子君王礼萨·汗(1925年-1941年在位)和穆罕默德·李查·巴勒维(1941年-1979年在位)的执政年代。

1935年,其统治伊朗期间使用的国号为伊朗帝国。巴列维王朝时期的伊朗曾是中东地区最富裕和最强大的国家,而且背后还有美国和以色列的支持。

1979年,宗教领袖阿亚图拉·何梅尼发动伊斯兰革命,巴列维国王李查汗的儿子穆罕默德·李查·巴勒维,听从美国的建议选择流亡,这使巴列维王朝就此覆亡。[2]

礼萨·汗

礼萨·汗是巴列维王朝的开拓者和建立者,他带领伊朗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进入现代国家。礼萨·汗曾是伊朗哥萨克师的一名军官,

1921年2月,发动军事政变,成为卡扎尔王朝的实际掌权者。

1925年12月,推翻卡扎尔王朝,建立巴列维王朝,出任国王。

礼萨·汗带领伊朗人民摆脱了英国和俄国的殖民统治,他将土耳其的凯末尔作为自己崇拜的对象,效仿凯末尔在伊朗实施大力改革,推行富国强兵国策。[3]

礼萨·汗在政治、司法、经济、社会、教育、土地等方面的改革,遵循了世俗化和现代化的理念,使伊朗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为巴列维的进一步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1年6月,德军大举入侵苏联,英国和苏联随即成为盟友,两国都视新启用的跨伊朗铁路是由波斯湾至苏联的重要运输补给路线。由于礼萨·汗拒不驱逐德国人,英苏两国在1941年6月入侵伊朗,逮捕了礼萨·汗及将他流放。[5]

1942年,英苏两国的盟友美国派遣武装部队到伊朗协助维持铁路的运作。在随后的数个月内,这三个国家全面控制了伊朗的石油资源,并开辟了各自的补给路线。礼萨·汗政权突然崩坍,残馀的政府权力亦遭到三国加以限制,李查汗的儿子穆罕默德·李查·巴勒维在得到三国同意下继位上任。

1942年1月,这些国家与伊朗签订协议以尊重伊朗的主权,并承诺会在战争结束后的六个月内撤军。

1943年,美国在德黑兰会议上重申会遵守协定。

1945年,苏联拒绝就撤离就伊朗西北部的东亚塞拜然和西亚塞拜然制定时间表,当地滋生的自治运动得到苏联的支持。与此同时,共产党派伊朗人民党在议会拥有代表,影响力强大,并逐渐变得好战。政府不得不采取行动,派遣军队前往伊朗人民党活跃的北部省份试图恢复秩序。伊朗人民党在德黑兰的总部和伊斯法罕的支部分别遭到占领和铲除。

1945年,由于苏军阻止伊朗军队进入北部省份,北部省份仍受到人民党和苏联的控制。

1946年5月,苏联撤军,但紧张局势仍维持了多个月,这正是美国阵营和苏联阵营之间炮制的冷战当中的其中一幕。

此后,伊朗的政局变得较开明,政党得以发展。1944年的议会选举是超过20年以来第一个真正具竞争性的选举。外国影响力成为了各个政党的敏感议题。英国政府附属的英伊石油公司继续在伊朗生产和营销石油。在1930年代初,一些伊朗人开始提倡国家石油产业国有化,这个议题在1946年后变得越来越流行。

巴列维国王

1942年,穆罕默德·李查·巴勒维继承父亲的王位,他希望沿用父亲的改革政策,然而他很快便与老练、奉行民族主义的穆罕默德·摩萨台开展一场政治之争。

虽然宣誓过作为立宪君主会将权力下放给议会政府,穆罕默德·李查·巴勒维却逐渐干预政府事务。他致力于恢复军队,确保军队作为君主的主要力量而置于皇室的控制之下。

1951年,伊朗议会以79票支持、12票反对通过任命穆罕默德·摩萨台为总理,摩萨台马上便落实石油产业国有化,穆罕默德·李查·巴勒维则担心西方因此而实施的石油禁运会严重影响伊朗经济而持反对态度。[6]

1953年8月,在英国和美国策划的政变推翻了摩萨台,摩萨台被亲苏部队逮捕,巴列维王朝才得以回复平静。

穆罕默德·李查·巴勒维,是一个改革派,在任期内按照父亲确定的方向大力推行改革,他的改革被称为“白色革命”。巴列维的改革政策是按照西方国家标准进行的,目的是将伊朗建设成现代化、世俗化的国家。

比如,土地政策方面,凡是大地主的土地要重新分配给农民;实行普选,给予妇女与男人平等的选举权;在教育、医生、农业方面建立专业化的队伍;将政府经营的企业出售给个人,并由劳资双方分享企业利润;改组政府机关,下放行政权力等等。

巴列维时期的伊朗女性

经过巴列维的改革,伊朗经济焕发活力,经济快速发展。伊朗石油勘探和开采业进入繁荣时期,油轮码头、大型贮油库和石油化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

1974年,伊朗的石油产量达到创纪录的3.01亿吨,成为中东地区最大的产油国。伊朗凭借丰富的石油资源,获得丰厚的石油收入。除了石油产业以后,伊朗的采矿业、金属冶炼业也获得快速发展。

1971年到1973年,伊朗经济增长速度平均为14.3%。

1974年,猛增至40%。伊朗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

1977年,伊朗人均收入已达2200美元。但是,巴列维的改革也触动了很多利益集团的利益,比如伊朗宗教团体有很多土地,但是按照新的改革政策,他们的土地就会被剥夺;巴列维推行的世俗化政策,给予妇女与男人平等的选举权,鼓励妇女外出参加工作,这违背了伊斯兰传统的教义,遭到宗教人士的强烈反对。而且由于改革政策执行落实不彻底,遭到不同程度的抵制,也出了很多问题。[7]

教士集团领袖何梅尼

伴随著伊朗改革进程的推进和经济的发展,伊朗政府官员和有权势的人利用手中的特权谋取经济利益,这也使政府领域存在比较严重的腐败问题。所以,在巴列维推行改革的最后十几年中,伊朗经济虽然发展很快,但是民众的贫富差距却越来越大,这也引起部分民众的不满。

巴列维国王统治的最后几年,伊朗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在中东地区可谓是首屈一指,但是伊朗国内却出了很大的问题。宗教人士对巴列维政府的不满和批评声不断,由于巴列维推行的世俗化政策遭到宗教人士的抵制和反对,巴列维国王对反对人士采取打压政策,这激起更多的民愤。

伊朗教士集团领导人何梅尼号召民众推翻巴列维国王,使伊朗重归伊斯兰教义治国,伊朗由此爆发了反对巴列维国王的抗议和示威活动。[8]

巴列维国王覆亡

巴列维国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建立了30多万人的军队,组建了秘密警察、情报组织“萨瓦克”。但是,面对德黑兰上百万人的抗议示威活动,军队也难以应付,伊朗街头还发生了流血冲突事件,面对严峻的执政危机,巴列维国王也疲于应付,巴列维国王在美国的要求下选择流亡海外。[9]

在巴列维后来的回忆中表示,这应该是他对美国人过于信任而犯的最严重的错误。巴列维流亡海外以后,伊朗的宗教势力趁机掌控国家政权,建立了新的政教合一的国家。[10]

2019年2月11日,世界的目光再次聚集伊朗。上万名支持伊朗政府人士在首都德黑兰集会游行,纪念伊朗革命胜利40周年。[11]

伊朗与美国关系再次跌入低谷之时,此次大型纪念活动尤为受到外界瞩目。

40年前的这场革命因何而起,对今日又有何启示?[12]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