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巴塔利亚修道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巴塔利亚修道院位于葡萄牙海滨贝伦省巴塔利亚市,是葡萄牙国王若昂一世为感谢圣母帮助葡萄牙人于1385年战胜卡斯蒂利亚人而建。建筑风格为晚期哥特式,与曼努埃尔风格。巴塔利亚修道院是葡萄牙民族独立得到进一步巩固的标志。1385年8月15日,英勇的葡萄牙人民在阿尔茹巴战役中击败卡斯蒂利亚人之后,国王胡安一世允诺建造该修道院,这座庄严的哥特式建筑由此诞生。巴塔利亚修道院也被称为“凯旋的圣母玛丽亚修道院”。

中文名 巴塔利亚修道院

外文名 Monastery of Batalha

位 置 葡萄牙海滨贝伦省巴塔利亚市

始 建 1385年

遗产描述

巴塔利亚修道院位于葡萄牙中部海滨莱里亚区的巴塔利亚市,是葡萄牙国王约翰一世(也译作若昂一世,被称为若昂大帝,João I,1385-1433在位)为了感谢圣母帮助葡萄牙人在1385年8月15日阿尔儒巴罗塔(Aljubarrota)战役中战胜卡斯蒂利亚王国而建立的,因此修道院也被称为“凯旋的圣母玛丽亚修道院”[1] 。阿尔儒巴罗塔战役是葡萄牙历史上最重要的战役,一战奠定了葡萄牙永久独立的地位。修建工程从1386年开始,由15位建筑师,历经七位国王,一百多年才建成。建筑风格为晚期哥特式和曼努埃尔风格。1983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 C (I) (II) ,巴塔利亚修道院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目录》。评为遗产的报告:世界遗产委员会第7届会议报告。

内貌

教堂在以后历代曾多次扩建,由大殿、礼拜堂、钟楼、墓地等组成。主楼为3层建筑,底层是拱形大门,没有窗户,旁边有带阳台顶的平房相接。第二层为拱形窗屋,顶层中间又为一个带有凉台的拱形落地火焰状窗户,周围是高耸向上林立的尖顶。门廊上镌刻了线条复杂、苍劲有力的木浮雕像和几何图形,风格与法国博尔戈尼亚地区的哥特式雕刻相仿[2] 。修道院内教堂大殿长80.27米,宽敞2米,高32.46米,有侧肋交叉拱穹顶。修道院是"创业者"胡安一世礼拜堂,呈正方形,边长19.8米,顶部为八角形,以拱状垛加固。中央天顶下安放着胡安一世及其妻子菲力帕王后的石棺,体积高大,、。周围是圣费尔南多王子、圣地亚哥骑士团大首领胡安王子、"航海家"恩利克王子和科英布拉公爵佩德罗王子之墓。倚靠西墙的是阿方索五世和胡安二世及其子阿方索王子的3座新墓。具有哥特式与马努埃尔式相结合的御用修道室长55米,宽50米。阿方索国王的修道室长50米,宽44米,是庄严肃穆的哥特式建筑。在西南角上方是"白鹤钟楼"。尖顶的教士议可厅,下部为圆柱状,上半部尖顶笔直向上,一扇1508年烧制的彩色玻璃窗点缀其中。1435年,杜阿尔特国王按照杜盖蒂的设计图扩建了新礼拜堂,构思奇特,为八角形。1438年杜阿尔特逝世后工程中止。1509年,马努埃匀国王又修建了一个关厅和一座15米高、7.5米宽的宏伟大门,由老马特奥·费尔南德斯完成,其装饰手法和风格受到伊斯兰教艺术的影响。巴塔利亚修道院建立后,一直受到历代国王的青睐,众多的建筑家、艺术家为之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形成的葡萄牙哥特式建筑艺术风格,而且它还是葡萄牙民族的象征和求得独立的标志,受到葡萄牙人民的尊重和保护。1983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结构

“创立者的礼拜堂”是星状屋顶,里面安放着阿庇斯王朝的创始人乔安一世和王纪的石棺。“王之回廊”是欧洲最美丽的回廊之一,宽50米,长55米。集会厅整个建筑没有一根支柱,构思大胆。八角形的庙宇装饰独具匠心。国王杜尔泰一世想把它建成自己的陵墓,但没等到工程完工就去世了,所以取名叫“末完成的礼拜堂”。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这座多明各会的巴塔利亚修道院是为了纪念1385年葡萄牙王国在阿尔儒巴罗塔战役中战胜卡斯蒂利亚王国而建立的。在后来的两个多世纪中,葡萄牙王室一直把修建这座修道院当作最重要的建设工程。巴塔利亚修道院展示出了高度原创和有葡萄牙特色的哥特式风格,整个建筑明显受到曼奴埃尔式风格的深刻影响,这一点从皇家修道院这一建筑杰作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