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巴斯蒂昂.勒帕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巴斯蒂昂·勒帕热
著名乡村风俗画家和肖像画家
出生 1848年11月18
国籍 法国
职业 画家
知名作品垛草
收割的农妇
春之歌》。

巴斯蒂昂·勒帕热(1848-1884)法国乡村风俗画家和肖像画家,其作品在法国和英国受到广泛摹仿。出生于法国牟兹省一个富裕农民的家庭。他是学院派画家卡巴涅尔(Alexandre Cabanel)的学生,但他并不受学院派的局限。他从学院派获得严密的素描技巧,同时又对库尔贝米勒等现实主义画家深深钦佩,对莫奈等印象派画家的光色的表现也极赞赏,并且将他们的色彩技巧吸收进自己的绘画之中。最可贵的是,在印象派绘画达到高潮的当时,勒帕热仍然坚定地遵循"为生活,为平民而艺术" 的原则,他继承了法国绘画的民主主义传统。[1]

人物简介

1848年,勒帕热出生在法国当维莱尔一个农民家庭。他的家境尚算中等,父亲是一位农场的种植葡萄的农民,靠每年的收获的葡萄来养活全家。他的爷爷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在自己家的农场里,种着各种果树。

勒帕热在那里度过了自己快乐的童年生活。很小的时候,他就表现出了对绘画的喜爱,这点被自己的父母发现了解了之后,父亲买来了画家的很多的作品让他学习模仿。出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为他以后那些真实可信的乡村绘画提供了良好基础。

后来家人又将他送到了瓦尔登,跟随著名的画家进行了系统的学习,专业,全面。1867年,勒帕热又前往巴黎,考入美术学院,开始接受正式的绘画训练。勒帕热是学院派画家卡巴涅尔的学生,他从学院派获得严密的素描技巧,但他并不受学院派的局限。他对库尔贝米勒等现实主义画家深深钦佩,对莫奈等印象派画家的光色的表现也极赞赏。并且将他们的色彩技巧吸收进自己的绘画之中,使得画面轻松而不失典雅,灵活而不失体积厚重感。

1870年首次展出作品,1874年作品展览会上因《春之歌》(Spring Song)一画获奖,此画在风格上受马奈的影响。1868年10月,勒帕热第一次进入到Ecoledes艺术学会的一次艺术竞赛,之后到1874年获得了3等奖,他成为了艺术沙龙的一个重要的人物。[2]

他的肖像人物绘画总是赢得评论家的追捧,获得了威尔士王子的肖像委托。他不断改进他的技术,并不断获得好评,他的作品被国家购买。代表作有《垛草》、《收获土豆》、《携牛的女孩》、《贫民》等。

1880年至1883年,勒帕热前往意大利旅行,并试图前往阿尔及尔疗养身体,以期恢复健康。但战争中的旧伤复发,长期病痛的折磨下,他的身体每况愈下。最可惜的莫过于一个天才本欲施展自己满身的才华,他的身体却承受不住了。1884年,36岁的勒帕热去世于巴黎。

白发人送黑发人,他的母亲在他的墓前,种下了他从小最喜欢的苹果树。在他死后,1889年巴黎世博会上呈现了他的作品。而后,由罗丹创作的勒帕热雕像竖立在他的家乡。

人物评价

朱利斯·巴斯蒂昂·勒帕热堪称是19世纪法国的“另类”,[3] 他唾弃学院派的保守主义,而保留其严格的造型;吸取印象派的长处,而拒绝其“为艺术而艺术”,排斥艺术的社会功能的观点。他以朴实无华的作品,按法国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予以描绘反映。因此他的作品思想性远远超过同时代的许多画家,被称为米勒以后唯一能真实生动地再现苦难的法国农村生活的画家。艺术风格受写实主义影响,作品题材多取自农村,歌颂平凡劳动,具有诗情画意。只是可惜,英年早逝的他, 也是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运动最后的旗帜。

19世纪70年代,正是印象派崛起之时,随着法国自身内部矛盾的加剧,现实主义美术在法国走向了低潮。批判现实的作品遭到了官方的排斥和扼杀。但勒帕热没有丝毫的动摇,他依旧坚持着自己的绘画原则,经常去农村搜集创作的素材。《收获土豆》,正是这一时期的作品。画家描绘了一位农家妇女正在躬身收获土豆的场景。在追求真实的还原时,勒帕热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在其中,艰辛的劳动场面被描绘的颇具诗意,而带有沉静、朴素的力量给观者。

19 世纪70年代,现实主义美术在法国走向了低潮,象杜米埃库尔贝米勒那样具有揭示和批判的现实主义作品遭到了官方的排斥和扼杀。于是,一些画家走向了象征主义;一些画家走向了自然主义;一些画家走向了印象主义。但是,仍有一些画家遵循着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经常到农村、到社会的底层去搜集创作的题材,歌颂平凡劳动,勒帕热、莱尔米特罗尔蓬桑布纳尔等人就是这样一批画家。

著名作品

垛草》,是勒帕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该画创作于1877年。1978年春,《垛草》在北京举行的《法国十九世纪农村风景画展览》上展出,引起观众强烈的反应。人们为画家的朴素的诗一般的感情,深刻的观察力和他那卓越的技巧赞叹不绝。《垛草》唤起了人们对遥远的十九世纪法兰西农民生活命运的无限同情。画面上是一对农民夫妇,在村边田野的树荫下休息。[4]

躺在草地上酣睡的是垛草的农夫,他用一顶旧草帽盖着脸,只露出一撮胡子。从那松弛着的破旧衣服下显露出瘦骨嶙峋的躯体,那双鞋则沾满污泥。这一切都告诉人们这个农夫的生活状况,也显示了他的劳动的辛苦。坐在旁边的是他的妻子,她是给丈夫送饭来的,现在丈夫吃完了饭,趁着晌午的片刻时分到树荫下来休息,她也就坐着歇一会儿。

看上去她并不老,但从弯曲的腰背,可以看出她也是同样的疲劳困乏。生活的重担,使她过早地失去了容颜的光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她的眼神和表情,她凝视着前方,但似乎什么也没看,神情麻木发呆,这种漠然的表情深刻地表现了十九世纪法国农村贫苦的生活现状和辛苦劳动对人的精神的巨大的影响,激起了观众强烈的共鸣。《垛草》的精湛技巧也为人们所叹服。妇女的面部几乎看不出任何一点用笔的痕迹。那双给人感到血液在皮下搏动的结实而瘦倦的手,湿漉漉的头发,困惑而木然的眼神,是这样真实而精确,人们几乎可以从画面闻到干草的香气,听到农夫睡着的鼾声。而这样高度的写实技巧是出之于一个仅二十九岁的青年画家之手。

勒帕热创作此画的灵感,来源于一首诗歌:“躺在田野松软的草上,被太阳晒黑的收割者,带着生活的艰辛和劳累,紧握拳头安然入睡,而她茫然地坐在他的身旁,身心疲惫……”。1878年,此画在沙龙展览一经亮相,便引起轰动。

它已超越原本诗歌所表达的文本,用自己平静而有力的情感,再现了19世纪法国农民的艰苦生活,给观众带来强烈震撼。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