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巴西达摩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巴西达摩鲨

学名  Isistius brasiliensis

命名者 Quoy & Gaimard, 1824

英文名 Cookie cutter shark

别名  Inistius brasiliensis、

    雪茄鲛、沙鱼

观赏鱼/食用鱼  否/是

最大体长     39 cm

分类

  软骨鱼 Chondrichthyes

  角鲨 Squaliformes

  铠鲨 Dalatiidae

  达摩鲨 Isistius

巴西达摩鲨,体正圆柱形,细长;头稍宽扁,头长稍小于吻端到尾鳍起点长的1/4;吻颇短,厚而肉质,眼前吻长约等于眼径;眼卵圆形,后端尖,眼径约为口前吻长的1/2;鼻孔小,约为眼径的1/3,甚近吻端,斜位,前鼻瓣小,三角形突出;喷水孔位头背面,卵圆形,孔径为眼径的1/2,位于眼睛后上方;口裂横平,上唇发达,口角具翼状厚唇褶,下颚后方无下唇褶;口角外侧具一颇长之斜行深沟;齿上下颚不同形;上颚有一较小而直立的正中齿,每侧约15-16齿,稍外斜;下颚齿大而直立,正中齿与两侧齿等大,每侧12-15齿,基底长方形,两侧互相重叠,齿冠呈侧扁三角形,齿缘光滑;上颚齿3-4行在使用,下颚齿一行在使用;鳃裂较小,位于体侧中央。[1]

鳍及颜色

盾鳞近方形,基板大,棘突方形而低平,各鳞间稍有缝隙。背鳍两枚,无棘,后位而颇小;第一背鳍上角广圆,后角尖,其长约等于基底长,基底末端与腹鳍起点相对或稍后;第二背鳍与第一背鳍同形,但基底稍长,面积亦稍大,其起点约在腹鳍后角上方;两背鳍间距约为第一背鳍基底长的两倍,第二背鳍基底末端到尾鳍起点距离超过第二背鳍基底长的两倍;两背鳍的高度几乎相同;尾鳍近乎正形尾;上叶发达,具缺刻,后缘截形;腹鳍大于两背鳍;胸鳍,长大于宽,胸鳍长约为头长的2/5,外角和内角钝圆。

体背暗褐色,腹部浅色。胸鳍前方鳃裂处有一条明显的黑褐色环带。鳍褐色,胸鳍、背鳍和腹鳍后缘具淡白色边缘,尾鳍上下叶呈暗褐色。身体腹部有发光器官,能发绿光。[2]

栖地环境及深度

大洋、深海、近海沿岸。栖息深度0 - 3500公尺

深海小型鲨,夜晚常到水体上层,昼夜垂直洄游,常在水深85~3500公尺处。最长约50公分,雄成鲨31-39公分,雌成鲨长38-50公分。可营外部寄生生活,具吸吮式嘴唇,能吸附在大鱼或鲸豚身上,用剃刀状下颚齿咬破皮肤和肉;亦捕食甲壳类及乌贼等软体动物。[3]

分布

西大西洋巴哈马巴西南部。东大西洋:佛得角几内亚塞拉利昂安哥拉南部和南非,包括扬升岛印度太平洋:毛里求斯新几内亚豪勋爵岛新西兰(Ref。26346),北至日本,东至夏威夷群岛。东太平洋复活节岛(Ref。9068)和加拉帕戈斯群岛台湾分布北部。[4]

繁殖

大概是卵生的;在卵巢中发现了6或7个大卵(参考文献247)。具有拥抱的独特配对(参考205)。胎生,无卵黄囊胎盘,每窝幼体6-12岁。雄鱼成熟约36厘米,最大长度为42厘米。雌性成熟时长39厘米,最大长度为56厘米。出生时的大小未知。(参考号48844)。

保育

数据不足(DD) ;评估日期: 2008年12月1日

参考文献

  1. 巴西达摩鲨,fishdb.sinica.edu.tw
  2. 巴西达摩鲨,fishdb.sinica.edu.tw
  3. 巴西达摩鲨,fishdb.sinica.edu.tw
  4. Isistius brasiliensis,fishbas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