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巾子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巾子山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旧郭东南处有一座巾山,又名巾子山。巾子山连小固山,山高百余米,三面临街,南濒灵江。山顶有双峰,分东峰、西峰,两峰相距五、六十米,为巾山的最高点,状如帢帻,巾子山由此得名。巾子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临海的标志之一,隶属于巾子山的巾山塔群和龙兴寺同属于临海市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

中文名称: 巾山

地理位置: 浙江省临海市赤城路2号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开放时间: 8:30-16:00

门票价格: 免费 [1]

著名景点: 龙兴寺、千佛塔、文峰塔、南山殿塔华胥洞

别 名: 巾子山、巾帻山

地理位置

巾山,又称巾子山,位于临海古城区东南隅,高百余米,三面临街,南濒灵江。山顶有双峰,分东峰、西峰,两峰相距五、六十米,为巾山的最高点,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临海的标志。双峰于唐代始建双塔,南宋临海人陈耆卿所撰《嘉定赤城志》记载:“两峰如帢帻,一号‘帢帻峰’,其顶双塔差肩屹立”。巾山双塔,临海人称之为:大塔、小塔;大小双塔又称“文峰塔”。大塔螺旋中空,内有石级盘旋而上,可以登顶远眺,小塔实心。

代表景点

华胥洞

西峰塔下西侧有个华胥洞,相传为华胥子所居。华胥子即皇华真人,为古代道士,曾在山上炼丹修道,历经磨练,终于得道升天,成为仙人。后来,华胥子驾鹤仙去时,一阵微风,将他的头巾吹落,飘然而下,变成了巾山两峰。从此,这座山被称之为“巾子山”。两峰之间的一块石壁上,有“遗巾处”三字镌刻,边上有块平坦的巨石,人们称之为“仙人床”,石壁上方刻有一个桌面大的“佛”字,在这下面有“巾山摩崖”,民国时邑人屈映光在此处题有“通幽”二字。

西麓双塔

再往下,在巾山西麓又有双塔,即南山殿塔和千佛塔。在巾山两峰南侧有座南山殿,殿前有长阶,石阶下有只戏台,戏台南面高矗着修长的“南山殿塔”。据说:此塔是为纪念唐玄宗时抵御安禄山,死守瞧阳城的张巡元帅而建。在南山殿的北面,有多宝塔,即千佛塔,因塔的各面面砖和壁龛上均刻有佛像(原有佛像1003尊),故称千佛塔。千佛塔是台州境内现存唯一的元塔,经受了700多年的风风雨雨,屹立至今。在历史上,曾是天宁寺(古龙兴寺)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叫龙兴寺塔。始建于唐天宝三年(即公元744年)。塔共七级六面,高30多米,其内中空。从第一级起,每级都设有一个壶门;从第二级开始,每级每面除虚门外,均设有壁龛。千佛塔为砖木混合结构的楼阁式建筑。它不但在艺术上是件罕见的珍品,而且在建筑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日本常盘大定在其所著的《支那佛教之研究》第六卷《支那文化史迹》中刊有摄于1922年前后的照片和介绍文章,文章称:千佛塔“巍然雄豪的风姿还依然存在,特别是壁面的千佛砖,进一步体现了它外观的庄严美”。此外,日本的《东方美术大观》等杂志亦载有此塔的照片及介绍文章。多宝塔和南山殿塔、巾峰双塔合称为“巾山群塔”。一山四塔,不仅在国内,就是国外也是少有的。

游巾山,看群塔,东南西北都可上。东从灵江大桥北侧小固岭登山,由东向西游;北从老电厂东面,可拾级而上;西从老南门——兴善门东北面的城墙道口起步;南从临海师范山脚上山;游客可任意选择。山上除群塔外,还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如华胥洞、仙人床、仙人桥、南山殿、读画阁、三元宫、藏经阁、杨节愍公祠、不浪舟、中天斗、小寒山遗址、岚翠亭、玉辉堂、望江楼、居士林、佛灵岩、金鸡岩、茅庵岭等。宋代诗人戴复古题翠微阁诗云:“双峰直上与天参,僧共白云栖一庵。今古诗人吟不尽,好山无数在江南。”

寺庙宫殿

南麓:南坡的天际阁(今圮),俗称小寒山,系明末义士陈函辉的读书处。陈函辉追随先贤方孝孺舍生取义,是台州浩然正气的杰出代表。沿石级上行几十步,即抵巾子山最大的丛林兜率禅寺。兜率系印度梵文音译,为知足常乐之意。禅寺建于五代十国时吴越广顺三年(953)。胜光和尚居之,故名“胜光安国”。宋代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名“兜率寺”。寺中有怡道轩、钟鼓楼、藏经阁、大雄宝殿等建筑。古代寺院讲究前樟后柏。兜率寺前面的古樟皆有几百年的历史,高大的树冠郁郁葱葱,蔚为壮观。

再沿石级上攀,就出现一条东西走向的青石板小道,可一直抵达南山殿。循南坡小道没走多远,便至玉辉堂(今圮)。此堂是明代正德年间台州太守顾东桥所建。古人将君子比德于玉,建堂时适逢大雪,相映成辉,故名。堂上旧有“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春夏之交,草木际天”一联。

玉辉堂西侧为三元宫,系巾子山保存较完好的古建筑。明代万历八年(1580)此宫建成,清代道光年间重修。道教称天、地、水为“三元”。《云笈七签》云:“夫混沌分后,有天地水三元之气,生成人伦,长养万物。”可见三元的重要地位。此间宫虽小,景尚幽。后负绝壁,多摩崖石刻;前临大江,见舟楫往还;旁一古樟,大可数抱,五百年物也。三元宫西侧为杨节愍公祠,民国八年(1919)杨氏后人为纪念杨时熙所建。杨时熙字知白,临海城西人,也是一个宁肯站着死,不肯跪着生的铮铮铁汉。明末时,他任两淮盐运使,是著名爱国将领史可法部下。顺治二年,清兵十万围扬州。史阁部可法命杨时熙共同守城。五月,清兵克扬州,史可法殉国,时熙自缢于城上。子廷栋,省亲至扬州,亦从父死。清代乾隆时,赐谥“节愍”。

紧挨着杨公祠的建筑便是中斗宫(俗称斗阁)。盖因崇奉斗姆之神而建之。斗姆是道教所信奉的女神。传说她是北斗众星之母。宋元以来崇奉渐盛,尊为“先天斗姆大圣元君”。宫内有愍忠祠,系明代嘉靖年间台州府知事武公崇祀处。武公因御倭死难,祠久圮,唯石碑尚存。还辟有读画阁。阁中有构舫,绕以朱栏,名“不浪舟”。此间远眺,澄江匹练,群山围屏,竹树烟笼,风景清旷。

离开斗阁,继续沿小道朝西走去,便到达仙人桥。所谓桥者,实则是在山壁旁铺了几块石板而已;相传是皇华大仙路过此桥,上巾峰得道升天。仙人桥西侧有清晖堂(今圮)。此堂甚古。据宋代嘉定年间的《赤城志》云,清晖堂又称清晖庵。堂庵日月相继,清辉满庭,连鲛人(人鱼)室里的珠盘都没有此间明亮。

西麓:缘石级而上,左侧可见五级六面古塔,明代万历年间建。再上几步,就是南山殿,为唐张巡崇祀处。安史之乱时张巡守睢阳(今河南杞县)。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他甚至杀妾劳军,坚守数月不屈,睢阳失守被杀害。此殿明末重修,入清以后,屡遇灵异,台人无不祈祷响应。望江楼在南山殿南侧,俯视灵江,为登眺的好去处。

东麓:如果从东麓登山,就会穿过小固岭旁的山洞。此洞幽暗清凉,为避暑胜地。1965年9月,灵江一桥竣工,公路经其间,小固岭洞不复存在。上有贞庆堂,旧名小固山房。光绪年间有孀妇在此守节,故名。堂前巨樟,翠荫遮天。贞庆堂北侧有碧云庵(今圮),清代洪熙祚妻陈氏所建。外有石坊,内有邓锺岳书“筠心荻训”和毛奇龄书“一尘不染”诸额。堂前有山茶一株,高出墙际。离开二堂庵,经连绵石级,抵“水牛背脊”。旁有景德寺,系宋代所建,奉观音像。后几经焚毁。清代顺治年间,僧人就其地结茆,便有“茅庵”的俗称。茅庵以南有听涛阁(今圮)。它前瞰灵江,后拥茂林,江涛松籁,远近可闻,乃登眺胜地。

北麓:如果从北麓登山,沿着石级,经茅庵岭西折,可直上巾子山峰。南坡有一花岗石建筑,曰逋翁亭,为近年所建。逋翁是中唐著名诗人顾况的字,他曾客居临海,任临海新亭监。两峰之间南坡有翠微阁(今圮)。直栏横槛,下瞰阛阓;回廊曲牖,俯视江涛。巾峰寺在遗巾处东侧,唐代又名帢帻精舍,宋代时又名净光塔院、明庆塔院,历代皆有重修。惜乎抗战时被日机炸毁,至今未能修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