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常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常寺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常寺 旧时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即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都不直接说出或写出,以表尊重。避免利用名字进行人身攻击,而冒犯君主或尊亲超然的地位。 该词语出自《淮南子·要略》《颜氏家训·风操》《蒲剑集·屈原考》等。《公羊传·闵公元年》说:"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避讳 [1]

外文名称 to evade the issue out of fear

拼音 bìhuì

主要分类 国讳家讳圣讳

注音 ㄅㄧˋ ㄏㄨㄟˋ

释义

触犯忌讳。

折叠编辑本段出处 《淮南子·要略》

基本解释

君王或尊亲为了显示威严,规定人们说话中避免直呼其名或在行文中直写其名,而以别的字相代替。

例句

1、回避;避忌。

《淮南子·要略》:"故言道而不明终始,则不知所仿依;言终始而不明天地四时,则不知所避讳。"

唐 张鷟《游仙窟》:"下官起,谘请曰:'十娘有一思事,亦拟申论,犹自不敢即道,请五嫂处分。'五嫂曰:'但道不须避讳。'"

《醒世姻缘传》第十九回:"小鸦儿也不消查考,晁大舍也不消掩藏,唐氏也不用避讳。"

清 曹雪芹 《红楼梦》第三四回:那起小人的嘴有什么避讳,心顺了,说的比菩萨还好;心不顺,就贬的连畜生不如。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三回:他是骂他外孙女儿,我才刚也听见了。这种东西说话再没有一点道理的,他们懂得什么避讳。

陈登科《风雷》第一部第三二章:"既然是朋友,说话也就没有啥的避讳。"

2、谓帝制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凡避讳者,皆须得其同训以代换之:桓公名白,博有五皓之称;厉王名长,琴有修短之目。"

宋 庄季裕《鸡肋编》卷下:"而唐冯宿父名子华,及出为华州刺史,乃以避讳不拜。"

蔡东藩 《清史演义》第一回:"塾师教小子道:'书中有数字,须要晓得避讳。'"

郭沫若《蒲剑集·屈原考》:"始皇名政,别人一定要避讳。"

3、修辞学上辞格之一。说话时遇有触犯忌讳的事物,不直说该事该物,而用旁的话来委婉地表述。

4、指所隐晦的事。东方朔《七谏·谬谏》"恐犯忌而干讳"。

5、在死者名前称讳,表尊重。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子厚讳宗元"。

6、不愿说出或听到某些会引起不愉快的字眼。例如旧时迷信,行船的人避讳'翻'、'沉'等字眼。

7、回避。例如:都是自己人,用不着避讳。

起源

一说起源于夏商时期。钱希言在《戏瑕》中提出,避讳之俗夏商时已有之,证据是《山海经》中往往把夏后启写作夏后开,这就是夏人避讳的实例。但陈光坚《讳源略说》一文以为,避讳起自夏商的证据不足,《尚书》中对夏商国君的名字,都直书不讳,如《尚书·五子歌》云:"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咸贰。"太康是继启之后的帝王,可臣下并不避讳。《山海经》《楚辞》中之所以避启为开,乃是汉朝人按当时日趋严格的讳法,抄书时避汉景帝刘启讳所致。

一说起源于西周。《左传·桓公六年》说:"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礼记·檀弓下》也说:"卒哭而讳,生事毕而鬼事始也。"因此,宋代洪迈《容斋三笔·帝王讳名》提出,避讳之制始于周代,但仅在本庙中避讳。生者避讳是很不严格的,当时有所谓"读书不讳"、"临文不讳"、"不讳嫌名"等,如《诗经·雝》"克昌厥后"以及《诗经·噫嘻》"骏发尔私"中的"昌"、"发",都没有避讳。

一说起源于春秋时期。清代赵翼《陔余丛考·避讳》主张避讳习俗始于东周。其理由是,晋僖侯名司徒,宋武公名司空,鲁献公名具,鲁武公名敖,避讳之风兴起后,造成晋废司徒的官职,宋改司空为司城,鲁国改掉具、敖二座山名。他们都出生在西周末年,如果当时已有避讳之俗,为什么要为他们取那样的名字呢。陈光坚《讳源略说》也力主避讳之俗起自春秋时期。

避讳之风至唐、宋和清朝,极为盛行。

避讳对象

避讳的对象有四类:

一是帝王,对当代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进行避讳,属于当时的"国讳"或"公讳"。如在刘秀时期,秀才被改成茂才;乾隆曾下诏门联中不许有五福临门四字,为的是避讳顺治帝福临之名。有时甚至还要避讳皇后之名,如吕后名雉,臣子们遇到雉要改称野鸡。

二是讳长官,即下属要讳长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甚至一些骄横的官员严令手下及百姓要避其名讳。陆游编著的《老学庵笔记》记有一故事:一个叫田登的州官不准下属及州中百姓叫他的名字,也不准写他的名字,到了正月十五照例要放灯三天。写布告的小吏不敢写灯字,改为"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由此便有了"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的笑话。

三是避圣贤,主要指避至圣先师孔子和亚圣孟子的名讳,有的朝代也避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之名,有的还避周公之名,甚至有避老子之名的。比如孔夫子,名"孔丘",北宋朝廷下命令,凡是读书读到"丘"字的时候,都应读成"某"字,同时还得用红笔在"丘"字上圈一个圈。清朝尤甚:凡是天下姓"丘"的,从此以后,都要加个耳字旁,改姓"邱"字,并且不许发音为"邱",要读成"七"字。 于是,天下姓"丘"的,从此改姓"邱"了。到了今天,有姓"丘"的,又有姓"邱"的,原因就是有的改了,有的又改回原来的"丘"字了。

四是避长辈,即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是全家的"家讳"或"私讳"。与别人交往时应避对方的长辈之讳,否则极为失礼。唐代诗人李贺之父名晋,"晋"与"进"同音,故李贺一生不能举进士。《红楼梦》中林黛玉之母叫贾敏,故林黛玉凡是遇到敏字都读成米或密。司马迁的父亲叫"司马谈",所以《史记》里,把跟他父亲名字相同的人,一律改了名。例如"张孟谈",改为"张孟同";"赵谈",改为"赵同"。 后来《后汉书》的作者范晔也是如此,因为范晔的父亲叫"范泰",所以在《后汉书》里,叫"郭泰"的,竟人不知鬼不觉地变为"郭太"了;叫"郑泰"的,也变为"郑太"了。

又如唐朝的诗人杜甫,父亲的名字叫"杜闲",为了避"闲"字的讳,杜甫写了一辈子的诗,却没在诗中用过"闲"字。杜甫母名海棠,《杜集》中无海棠诗,不名母名也。

又如苏轼祖父名"序",即讳"序"字,所以苏洵不写"序"字。碰到写"序"的地方,改成"引"字;苏轼也跟着不用"序"字,他以"叙"字来代替。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