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常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常福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

中文名称;常福

别名;珏子

国籍; 中国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956年

职业;书法家,画家,篆刻家

职称;国家一级美术师

职务;中国民族艺术联合会常务理事,

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

常福,号珏子,书法家画家篆刻家,1956年生于北京,现为北京芥子园画院院长兼秘书长,中国徽派书画院副院长,中国民族艺术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1]

简介

曾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培训中心《中国画精品集》篆刻刊头印"画苑"。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之际,篆刻作品《成于苦》被中国集邮总公司印制成邮票限量三万枚全国发行。作品《映日荷花》、《红荷》入编2010年《中国画收藏年鉴》;《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秋实》、《以到从荷谈起》等作品刊登于2011年、2013年两会专刊;《秋策枫叶红》被首都博物馆永久收藏。

作品收录

《映日荷花》、《红荷》入编2010年《中国画收藏年鉴》;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映日红荷》等作品曾刊登于2011年两会专刊;

《秋策枫叶红》被中国首都博物馆永久收藏。

艺术评价

《性由天成 卓尔不群》

--谈常福的艺术世界

中国画在世界画坛中最超凡脱俗的表现是"格调",这是许多西方绘画望尘莫及的事情,而这种格调主要是由中国画家的艺术修养决定的。作为中国画家最基本的修养应该是诗文篆刻书法,而后则是绘画本身。中国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而精深,全面继承中国画艺术的优良传统,并不断创新,是当代美术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北京芥子园画院院长常福先生就是一位将书法、篆刻与绘画统一起来,并不断创新的艺术家。

常福先生,年方56岁,自幼喜好书、画、篆刻、并锲而不舍,数四十载如一日,练就了其扎实的基本功。最神奇的事情是,常福先生并没有跟随某师某家去学,一切源于天性。但是,他又吸纳众家之长,补齐自身之短,其作品却又很难找出他人的影子,着实卓尔不群。

认识常福先生是前些年在芥子园画院组织的一次笔会,出于客情给常先生画一把扇子,无奈却忘记带印章,正当我蹙眉之际,常先生却问我字号,然后又安排我画一幅小品。当小品完成之际,却见常先生拿起扇面让我观看,两款篆有我姓氏与字号的印章跃然纸上,观其形式,有汉印之朴拙,又不失齐派的大气。于是,我欣然笑纳了两方印章,之至今日,还时常会用到这两方印章。这是我印象中的篆刻家常福!

自古以来,书法与篆刻是不分家的,但是,我之前并未见过常福先生书法,直到去 年春节,去芥子园画院裱画,看到长案上的一幅手卷,瞬间被其墨趣吸引。常福先生的书法:有笔致、有书质、有画态、有古意、有新情。这与他的天资聪颖、用功勤苦、及憨厚、诚恳和质朴的气质分不开的。书品出自人品,他对人类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对人生价值的正确态度以及对艺术的献身精神,使他的书品与人品达到同步升华的境界。他善写多种书体,更以行书最为见长。书法家要创作一件艺术品,就必须经过严密、艰苦的思考过程。而每一种艺术品的创作成就的高低,完全取决于书家的修养、表现手法及对艺术创作的主宰能力。艺术修养是浩瀚无边的,艺术的表现手法也是多彩多姿和变化多端的,常福先生的书法汲取众家之长,通过反复的艺术实践得到理性的梳理和升华。他的行书融隶、篆体势和笔意.结字严谨端庄且秀美新奇,笔法灵动多变,线条拙朴而流畅.刚柔相济、动静结合、神形兼备,充分表现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时代审美取向的准确把握。这就是书法家的常福。

翻开常福先生的的画册,夏之灿烂,秋之静美跃然纸上。他的绘画主要是以彩墨为主,在传统国画基础上重色和墨进行巧妙结合,彩墨呼应,相得益彰,色彩厚重而斑驳。看他的山水画使我想起了对中国现代美术史有特殊贡献的林风眠大师,林风眠先生作为二十世纪"中西融合"这一艺术理想的倡导者与开拓者,他兼收并蓄,融合中西,既吸取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精髓,同时又将西方现代艺术的色彩、构图等形式美的一些元素引入水墨,创作了独具特色的"林风眠格体"。他的画既具东方神韵,又处处洋溢着鲜明的现代审美气息,为我们培养出一种现代性的关照世界的新的观念与美感,为中国现代绘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和风格典范,在常福先生的山水绘画中着实见到了林先生的影子。

而在花鸟画中,却透漏着"荷痴"黄永玉大师的气质,因为常福先生的花鸟画中大部分都是在画荷,并且创作了一批独具风貌的彩荷系列作品,并不断进行着新的探索。荷花是君子之花,更是时代风华的写照。画荷的背后,其实是画家的精神气质和思想品格。而观常公之荷, 雍容大度,气象万千。天光云影之间,荷塘已成为绘者的精神圣场,观者的艺教之场。心性和诗意交融,绘画性与装饰性互动,意境高雅,沁人耳目,净人心灵。而这种彩荷会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中的独特面貌,会被越来越多的观众和收藏家所珍爱。这是我看到的画家常福。

( 2012年初春 刘子默 写于一默堂)

媒体报道

《莫把丹青等闲看 无声诗里颂千秋》

常福,号珏子,书画篆刻家,1956年生于北京,自幼喜好,篆刻、并锲而不舍、求教百家、受益匪浅、闲暇之余便以习字、绘画、篆刻度光阴,数四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书法、绘画、篆刻无不能。他的作品博古之长,展今日之秀,苍劲古雅,飘逸隽永,凸显个性。

欣赏常福先生的作品,如同走进天籁之境:大胆的色彩形成了他重彩绘画的个性,使壮美的江山,娟娟溪流,薄雾轻烟,觅食嬉戏的生灵,枯荣待发的草木,无不怡情藏境,清隽淡泊,夸张性地散发着质朴明晰的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观看他的作品会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浓重的色彩让人记忆深刻。

常福先生的山水画气韵生动、骨法用笔、随类赋彩、巧妙地运用了色彩与意境的结合。不但传达出画家恢弘的胸襟,丰富的想象力和旺盛的生命力,还能让观者获得一种回归自然的精神洗礼,感受到一种强烈向上的激情,深度感知他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与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画的最高境界是画家把心灵中的影像充分的表现在画面中。他以大胆用色强烈对比的技法儿闻名。在景物的处理上他将绘画的焦点透视立体纵深效果与东方式的漫远辽阔 巧妙的加以灵活运用。让我们不仅看到作品比例的真实,也感到了视觉冲击力,看到了树木的葱茏,也闻到了流水的清音,领略到了万壑松风,也听到了生灵的欢唱! 他的作品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只只觅食嬉戏的生灵都流淌着和谐相融的心灵迹象。

"善画者至善至美",境界巨大,作品的力度之大。常福先生的作品色彩浓烈,朴实厚重,体积感强,构图饱满,功底深厚,沉稳端庄,刚毅劲健,气势沉雄,敦厚超迈!一如他本人内在品质和外在形象。这种境界的产生是画家人生历练,生命体验和自然生机感悟全部融入到笔墨中的文化修炼。

画之妙道,神采为上,感人者莫过于情。常福先生的作品形神兼备,一切都在自然变化中显露和谐之美,情感之美,艺术之美。让人观之如雨后彩虹、如东方日出。天才的诠释:聪明不如智慧,智慧不如顺势而为!这幅幅形美韵美意美的"风水宝地",一如常福先生理想追求和高尚人格的的展现,那份简约、那份平淡,那份超然豪放、那份积极向上、那份虚怀若谷的精神以及那种物我两忘的终极情怀,让我们的心灵得到了洗礼和净化。

自述

余幼无师,天性喜书、画、篆刻。锲而不舍,求教百家,受益匪浅。闲暇之余,无它嗜好,以习字画、篆刻度光阴,数十载未间断,偷闲之笔,以为雅趣。之所以略有长进,归于众师长指点,自博览、琢磨、慎思,凡遇古今佳作,均尽览于心,静思神会,尔后习作,细心品味,以通性情,泛起神韵,结生活所观之物,加名师所作之笔,和成自家小品,自娱、自乐。

八十年代,有幸结识各路名流,备受裨益。九十年代弃职创立墨石斋画廊,芥子园画院,多年在众多书画艺术界师长,及各界名流雅士的大力帮助支持下,现结壹歪果。

今敛集部分作品,展示于众,自愧眼高手低,拙笔不才,意请各界典示,以丰不足,值此仅对曾予关心、支持的各界师长,朋友表示诚挚感谢,作品讹误之处恭请匡正。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