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平峰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平峰镇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2003年由三合乡原平峰乡合并组成,位于县城西南43公里处,与甘肃静宁、会宁两县相毗邻,总面积192.72平方千米,平均海拔2100米,属于干旱贫困山区,全镇下辖23个行政村15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8732人(2017)。

概况

西吉县辖镇。位于县境西南部,南与甘肃省相连。总人口18732人(2017)。辖平峰、中岔、葛岔、张武、西坡、金塘、高赵、民和、八岔、权岔、焦湾、沙洼、陈滩、三合、王庆、下坪、张新堡、李营、李堡、王垴、庙坪、沿坪、李岔23个行政村。

沿革

原分属静宁、海原、隆德、庄浪四县。1942年划入西吉县,并设三合镇、平峰乡。1958年改为和平(后改平峰)公社。1961年设立三合公社(驻三合镇,辖7个大队)。1983年改乡。1996年,平峰乡面积105.1平方千米,人口1.8万人,辖平峰、张武、葛岔、中岔、南湾、沙岔、焦湾、权岔、八岔、民和、西坡、高赵、金塘13个行政村;三合乡面积84.8平方千米,人口1.3万人,辖三合、李岔、张新堡、下坪、王庆、李营、李堡、王垴、庙坪、沿坪10个行政村。2000年,三合乡11729人,平峰乡15486人(均为五普常住人口)。2003年,撤销三合乡,并入平峰镇,镇政府驻原平峰乡驻地。

【2014年代码及城乡分类】640422102:~200 121平峰村 ~201 220中岔村 ~202 220葛岔村 ~203 220张武村 ~204 220西坡村 ~205 220金塘村 ~206 220高赵村 ~207 220民和村 ~208 220八岔村 ~209 220权岔村 ~210 220焦湾村 ~211 220沙洼村 ~212 220陈滩村 ~213 220三合村 ~214 220王庆村 ~215 220下坪村 ~216 220张新堡村 ~217 220李营村 ~218 220李堡村 ~219 220王垴村 ~220 220庙坪村 ~221 220沿坪村 ~222 220李岔村.[1]

平峰镇1 原图链接 [3]

地理

平峰镇,全镇主要农作物有小麦、 玉米、土豆、豌豆等。西(吉)平(峰)公路穿乡境。境内有平峰、金塘两处集市。2006年有耕地7457公顷,农作物播种面积9511公顷,粮食总产量11491吨,人均有粮353公顷,农民人均纯收入1949元,牛存栏5820头,羊存栏7213只,猪存栏9893头。

基本信息

镇党委、政府始终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主要渠道来抓,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马铃薯产业

种植马铃薯70425.1亩(任务70000亩),其中优质脱毒专用薯36851.1亩(任务36700亩);标准化栽培18238.9亩(任务18200亩);村村建立500亩以上马铃薯示范点一个。

草畜产业

落实多年生牧草当年新种4570亩,更新种植5340亩,落实禾草20850亩。加强畜群结构的改良,其他大家畜养殖户向养牛户过渡,养殖技术不断提高,科技含量逐步增强,养殖数量逐年增大。力争年内达到6500头。

劳务产业

年内力争输出劳务7700人。已输出务工人员3264人,占总任务的43.9%,其中有组织输出1287人。新开辟劳务基地4个,与莆田市郭氏鞋业有限公司和三威鞋业有限公司签订了对口劳务协作协议书,预计年内劳务收入达1413万元。

制定扶贫规划确保项目落实

该镇陈滩、张武、金塘、庙坪、李岔5个村被确定为全区第二批"整村推进"村,根据各村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制定出了每村的扶贫规划,区、县定点帮扶单位按照帮扶工作安排深入包扶村组,积极开展帮扶工作。全镇的贫困面下降了2%。

建设新农村示范村改善群众生活条件

2006年该镇将加大危房危窑力度,按照对救助户补贴8000元,扶持户补贴3000元,救助户中的残疾户将增加补助1500元的标准,对救助户65户(其中残疾户12户),扶持户115户进行新建住房。在新建住房的同时,整合资源,实施"一池三改"工程,并与绿化村庄、净化院落、美化环境同步实施,彻底改变"只见新房不见新村,只见新村不见新貌"的局面。

昔日平峰镇

历史上的平峰镇

平峰镇,虽然它被联合国列为最不适宜于人类居住和生存的地方之一,但在历史上却历来是兵家必争的重要战略之地。古时,平峰镇一直是抵御外侵的天然屏障和重要的农耕商贸集散地,却鲜有完整史料记载。战国时期,由于诸侯之间的纷争,出现楚、秦、燕、齐、韩、赵、魏等较为强大的诸侯国家。它们之间经常有各类冲突发生,为了互相防御,便在自己的领土上修筑起一道或数道高大的城墙。据考,战国时的秦长城,曾在今西吉王民、将台等地经过,最后进入清水河谷之开阔地带。而平峰镇距离将台、王民等古长城遗址只有三四十公里,其军事战略地位显而易见。

平峰镇

平峰镇,属西吉县所辖的一个镇,东连王民将台,南与甘肃的三合乡、原安乡等地相邻,西边是甘肃静宁县的老君坡,周边分别是甘肃的静宁县和会宁县。民间有一个说法,说这里是个"五窜头"的地方,意为各种地方的人频繁交往的地段。但因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复杂多变,它常处于交叉管理或两不管的境地,因而很难以单一的区划身份存在。撇开西吉县建制之前变换不一的行政区划不说,仅1942年西吉县建制前后,平峰镇就分别有不同种区划身份。1938-1941年期间,因反抗国民党统治的起义不断,国民党为加强其统治,于1942年置西吉县,将平峰镇(当时属甘肃隆德)和蒙宣、兴平、将台3乡划归西吉县;1949年解放后,废除保甲制,实行区乡村制,全县分为6区52乡,其中平峰属第四区,辖平峰、金塘、民和、高洼、陈滩、兴平、关川、王民等8乡;1952年7月,划出平峰区的兴平、王民、关川3乡,重新组建了新的区划;1956年,撤销平峰、硝河、单民3个区,原平峰区所属的金塘、民和、高洼、陈滩4乡撤销,辖地并入平峰乡,划归兴平区;1963年3月,设置苏堡区,辖蒙宣、田坪、大坪、平峰、红耀、三合6个公社;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发,平峰改名称为平峰公社;1983年12月,平峰公社体制改革,改为平峰乡;2003年由三合乡和原平峰乡合并组成新的平峰镇。

红色革命旅游资源

地理位置

平峰镇地处西吉县西南,与甘肃省静宁县、会宁县毗邻,海拔将近2100米,地势险要,交通相对便利,是进入宁夏后转东上或北上的重要通道之一。这里不仅是重点设防的制高点,也是丝绸之路沿线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极强的军事战略意义。明末清初以来,尤其在民国中后期,几乎所有地主和家道丰盈的大户家族,为了躲避土匪抢劫和战乱,都组织村里人在山头筑造了堡子,用于住人,而在平峰梁的山上筑造堡子抵御土匪等外患,自然也不例外。但平峰梁的堡子,因为战事灭绝,已无从考证是何人所为,只剩下清晰可见的土筑板墙,似乎是一道无法愈合的流血的伤口,成为某段特定岁月的见证。而当我们寻找红色革命足迹的时候,平峰镇始终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地方。

红色旅游资源

1936年10月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四方面军在甘肃省会宁县胜利会师,谱写了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新篇章。10月21日,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北上到达今西吉平峰镇(当时属甘肃隆德),第二方面军总指挥贺龙、政委任弼时、副政委关向应及随从第二方面军行动的原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与红军第一方面军一军团代理团长左权、政委聂荣臻、政治部副主任邓小平亲切会面。然而,据《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记载,当时国民党军队"胡主力已集结静宁、庄浪一带地区、一部集结莲花镇、秦安之线,并准备向单家集、平峰镇、翟家所之线攻击前进。"面对这一复杂的形势,红二和红一方面军在平峰镇会师后立即召开了简短而重要的会议,将台堡、兴隆镇会师作了研究和部署,在这极其不利的情况下,红军率领部队且战且走,夺路前进,于22日,红一、二方面军在将台堡胜利会师。

红军刚进入平峰镇,饱受战乱之苦和土匪抢夺劫杀的人民,跟躲"国民党军"、躲"土匪"一样躲着红军。但事实是,红军长征经过平峰镇,不但对地方人民秋毫无犯,还倾其所能帮助当地人民,建立了鱼水情深的军民关系,让平峰镇的人民从国民党军阀统治、土匪四起、恶霸盛行的战乱中彻底明白,红军才是真正的人民军队,人们便开始爱护红军,拥戴红军了,并且还留下不少佳话。

这次会师,令二万五千里长征,在平峰镇留下了永恒的一幕,它为红军充满传奇、史无前例的历史壮举的完成,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可以说,没有平峰镇的胜利会师,就没有将台堡会师的出现,它为我军战略力量的聚合和集中做了重要的铺垫。

60年后,也就是1996年10月20日,"中国工农工军长征一、二方面军领导人会面平峰镇纪念亭"建成并举行落成典礼,被设为西吉县第二批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且举行了挂牌仪式。

命运多舛的平峰镇

秦汉以后,西吉县平峰镇这一片绿树丛林又人烟稀少的土地,因为战乱和移民的开发,导致森林和草原植被严重破坏。尤其明末清初以来战争和地震的破坏及移民无休止的开发,使得这一地区"荒地尽耕,孳牧遍野",虽然在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曾颁布禁伐令,"不得辄放百姓入蕃取柴烧炭",但对宋朝官兵大建堡寨和屯田开荒并未加以限制,及至清末则已是"山则童山,野则旷野,薪已如桂,设有机警,何以聊生",呈现一种破败荒凉的景象。

由于种种原因,平峰镇似乎总是在改变着名分,也在被动地变换着自身的版图。也许正因此,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好多事情,不管是好是坏,自然就成为被历史所遗忘的角落。[2]

相关视频

平峰镇节目在西吉演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