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平泉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平泉镇位于镇原县西南部,省道318沿线,距离县城32公里,距宝中铁路平凉站60公里,属陇上重镇,交通便利,经济繁荣,教育发达。“绿宝”牌西瓜享誉省外。1996年被省列为农村小城镇建设示范镇,1999年被省列为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全镇共辖16个行政村,159个自然村,9780个农户,44475口人,共有中小学校34所,在校中小学生10156人,镇域面积22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7万亩,城区面积1.5平方公里,小城镇拥有人口1.46万人,其中常住人口6360人。2010年全镇实现工农业生产总值2.5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595.4万元,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205元。[1]

基本情况

平泉镇位于镇原县西南部,省道318沿线,距离县城32公里,距宝中铁路平凉站60公里,属陇上重镇,交通便利,经济繁荣,教育发达。“绿宝”牌西瓜享誉省外。1996年被省列为农村小城镇建设示范镇,1999年被省列为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全镇共辖16个行政村,159个自然村,9780个农户,44475口人,共有中小学校34所,在校中小学生10156人,镇域面积22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7万亩,城区面积1.5平方公里,小城镇拥有人口1.46万人,其中常住人口6360人。2010年全镇实现工农业生产总值2.5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595.4万元,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205元。

历史沿革

平泉塬上很早以前有一水泉,故取名平泉。建国初平泉为全县十三区之一,1950年3月并入新城区,1953年恢复区建制,1956年区改为基点乡,由县直管,1958年撤销基点乡,改为乡,同年10月改乡为人民公社,1961年6月分设为平泉、洪河两个人民公社,1965年3月洪河人民公社并入平泉人民公社,1983年12月,将人民公社改称乡,1985年7月撤乡建镇。2004年12月原湫池乡整体并入平泉镇。

地理位置

平泉镇位于镇原县西南部,北靠本县的城关镇、郭塬乡,东临本县的南川以及泾川县的党原乡,南和本县的中原乡相接,西南和西边与本县新城乡相接。距县城30公里。总占地面积为212平方公里,(东西长约70公里,南北宽约32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127262亩(其中山地61286亩,塬地60697亩,川地5279亩)。

行政人口

2003年6月村组撤并前共辖14个行政村,140个自然村,村组撤并后,辖11个行政村,110年自然村,2004年12月将湫池乡整体并入平泉镇后,全镇共辖16个行政村,159个自然村。总户数为9456户。总人口为45561人,男23068人,女22493人。农业人口为44182人,非农业人口为1379人。绝大多数为汉,另有回族11人,苗族1人,藏族1人。

自然地理

地处黄土高塬沟区。属典型的黄土高塬地貌,山、川、塬兼有,平均海拔1300米,最高1767米,相对高差756米。属北温带大陆气候,春季多风干旱,夏季炎热,秋季凉爽,冬季严寒。年平均降雨量为487毫米,主要集中在7、8、9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60%左右。平均气温为15度,无霜期165天。[2]

经济状况

平泉镇镇党委以“抓党建、促经济,科技兴农,实干兴镇”为宗旨,推广农作物地膜覆盖等技术,修建日光温室大棚18万亩,平泉镇人均产粮达到670公斤。大力发展养殖业,现有规模养畜56户,养猪162户,养鸡场15处,人均纯收入达到1280元。商贸流通日趋繁荣,现有集体企业3个,私营企业5个。文教、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都有很大发展,已被甘肃省列入小城镇建设示范乡之一。 2005年,平泉镇国内生产总值9646万元,粮食播种面积7039万亩,粮食总产量23655吨,财政总收人163.3万元,财政支出7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人1565元。

农业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糜谷等,2005年种植面积157554亩,产量23655.5吨,人均产粮1070斤。主要油料作物有胡麻、油菜,种植面积9450亩,产量1035.6吨。

支柱产业及土特产

支柱产业有瓜菜、草畜,土特产品有黄花菜、杏子等,名优特产主要是“五指塬绿宝”西瓜。瓜菜产业:2006年全镇共种植西瓜全镇种植瓜菜5978户,30150亩,户均3.1亩,其中西瓜4856户25500亩,蔬菜1122户4650亩,全年共生产西瓜6.38万吨,销售收入1785万元,蔬菜1.4万吨,销售收入640万元,瓜菜亩均收入804元,户均收入2661元,人均收入573元;草畜产业:以养牛、驴、猪、鸡为主,2006年末大家畜存栏12080头,猪存栏7127头,羊存栏11270只,鸡存栏48840只。种草留存面积12650亩。

基础建设

道路:省道:S318线在该镇境内19公里(姚川5.7公里,文洼5.3公里,八山2.8公里,马洼1.2公里,上刘4.0公里)。县乡公路:八山至南徐(平泉—泾川路)5.7公里。镇村道路4条59.3公里,其中八山--赤马25公里,八山--麻王--姚川23公里,文洼岔口--秦铺洼边7.5公里,姚川--南川3.8公里。④村组道路150条390公里。

电力:镇内主干线输电线路2条208.6公里,变压器198台,总容量10860KVA,全年用电量720万千瓦时。镇内159个自然村全部通电,网改147个,占92.4%。

人饮工程:全镇共有机井103处,其中正常运行62处(配套水塔、管网17处),不能正常运转的41处;小高抽3处(姚川胜利湾1处,景家庙山、杨家各1处);提灌工程2处(麻王山根、佟沟门各1处)。[3]

社会事业

教育、文化:

全镇完全中学三所,其中完全中学一所,即平泉中学,在校学生3059人,教职工176人;民办中学一所:新星中学,新星中学在校学生710人,教职工49人。有初级中学两所,平泉初中在校学生1291人,教职工74人,湫池初中在校学生704人,教职工40人;全镇有小学25所,在校学生5465人;有幼儿园6所,在校幼儿376人,代课幼儿教师19人。全镇有文化站1处,有新华书店1处。

医疗机构

平泉镇有中心卫生院一所,卫生技术人员48人,中级以上职称11人,设有19个科室。主要医疗器械有500AmX光机2台,全自动进口B超机1台,进口生化分析仪1台,心电监护仪1台。全镇有村卫生所20所,从业人员31人。

人文情况

平泉镇历史悠久,文化、交通较发达,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四.八”古会誉满泾渭。1935年8月徐海东同志率领红二十五军长征途经平泉镇,随后顺利到达陕北。[4]

经济社会

近年来,平泉镇坚持发展抓项目,强镇抓工业,富民抓产业,和谐抓民生,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果、菜、畜、劳务”四大产业强势推进,年种植“五指塬绿宝”牌西瓜2万亩,销往广东、四川、湖南、湖北、河南等10多个省市,种植蔬菜1万亩。民营经济异军突起,全镇现有年产值5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10户,年实现销售收入6000万元,创利税600多万元。丰茂农产品有限公司为市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全县10强民营企业。教育、卫生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平泉中学被誉为陇东教育的一面旗帜,甘肃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庆阳市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现有在校学生2906人,2010年二本及重点院校进线人数达到345人,进线率36.5%,新星中学、机电化工学校两所民办学校不断发展壮大。平泉中心卫生院设施先进、服务周到,2008年被评为“庆阳市‘三八红旗集体’”。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服务功能日臻完善,商贸小区、工业小区、住宅小区雏形基本形成,西北两条街道完成拓宽铺油改造,新修三角盘旋两处,彻底解决了出口不畅的历史问题。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双拥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先后被评为“全省小城镇建设先进镇”、“市级文明单位”、“全省拥军优属先进单位”,连续多年荣获全县党管武装、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5]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