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平田晃久

增加 9,451 位元組, 6 個月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姓名 = 平田晃久
|類型 = Akihisa Hirata
|圖片 =
[[File:平田晃久.jpg|缩略图|center|[http://spider.nosdn.127.net/5c56efca852c7d04a23a749cdcb41a91.jpeg 原圖鏈結][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DVJMOIP305148G9T.html 来自网易网-日本设计小站]]]
|本名 = Akihisa Hirata
|外文名 =
|外文 =
}}
'''平田晃久''' (1971年 - ) 出生于[[大阪]] [[ 日本 ]] 新生代建筑师 ,1971年出生于大阪 ,1997年东京大学建筑学科研究生毕业,开始在[[伊东丰雄]]事务所工作,于2005年成立自己的工作室。2011年1月任日本东北大学特聘副教授(东北大学设计学院非常勤讲师)、[[京都大学]]、[[东京大学]]非常勤讲师。被伊东丰雄喻为日本最有爆发力的年轻建筑师。他的设计极具概念化特性(如住宅alp外观取自[[阿尔卑斯山脉]]、[[吉冈图书馆]]内部呈现树状结构),而这一特点正是来源于他少年时代对于生命体外形的执念。儿时的志向成为概念创作的源泉,在这层意义上来看,平田晃司是实为罕见的建筑家。<ref>[https://tieba.baidu.com/p/2530971120?red_tag=2677918043&traceid= 醉建筑吧]</ref>
== 恩师== 平田晃久 把[[伊东丰雄]]和自己分别比喻成[[牛顿]]和[[莱普尼茨]]。他说,伊东先生是非常优秀的建筑前辈,他们追寻的建筑本源是一致的,只是所延续的路径不同,因此也会得到不同的结果。自1987年[[普利策建筑奖]]颁给日本建筑师[[丹下健]]三开始,到今年[[伊东丰雄]]成为第六位获此奖项的日本建筑师。日本建筑师在以西方建筑体系为主导的国际建筑界,一直以一种“基于此却不局限于此”的方式而受到关注。作为“70后”一代,平田晃久与[[藤本壮介]]、[[石上纯]]也等青年建筑师逐渐崭露头角。他们成长于传统的建筑教育范畴下,却打破“学院派”的束缚,以自己独有的对自然、城市、社会的认知方式发声。他们被世界建筑所影响,也影响着世界建筑的发展。 1997年平田晃久从东京大学建筑学科研究生毕业之后,进入伊东丰雄事务所工作。在与伊东先生共事的8年时间中,平田晃久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建筑观,按他自己的说法,这八年的时间对他的影响很大。但同时他也看到了自己与伊东先生在建筑理念上的分歧。2005年,他成立了平田晃久建筑工作室。2008年,他凭借“Masuya(桝屋本店)”荣获JIA(日本建筑师协会)新人奖,2012年获得第13届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ref>[http://money.163.com/13/0520/02/8V9L1S0V00253B0H.html 后“野武士时代”的思考者 在平田晃久看来,自然的脉络和规律是造就建筑的原本]网易财经,2013-05-20</ref> ==動態焦點== '''台灣首次個展!日本自然派建築師平田晃久個展揭幕,12 件近年代表作品一次看!''' 平田晃久(Akihisa HIRATA)師承伊東豐雄,以打造彷如生態系般的建築而獨樹一幟,他曾榮獲多項新銳及新秀建築獎,論述與設計實力兼具,是日本中生代建築師重要代表之一。這次台灣首展將於明天(3/16)揭幕,展出 12 件近年代表作品,展現其獨特的建築風格。<ref>[https://www.shoppingdesign.com.tw/post/view/3947 shoppingdesign:台灣首次個展!日本自然派建築師平田晃久個展揭幕,12 件近年代表作品一次看!] </ref> 平田晃久親自操刀設計,如海洋般的全白展場!這次的展覽空間由平田晃久事務所團隊親自操刀,以「纏繞」概念為基礎,將美術館改造成能延展出各種可能性、如海洋般的全白空間,漂浮其上的島嶼形成展台,觀眾可輕鬆愜意的徜徉其中,人、空間與作品在此相遇、交融,碰撞出的新可能令人期待。 藉由建築,連接起人與自然如生態系般的關係「纏繞」是貫徹平田晃久所有創作的關鍵字。我們常認為,建築只指人類生活的空間,但在平田晃久的思考中,建築則是廣納各種生物的生態系。「蝴蝶穿梭纏繞於群花縫隙間,這樣的空間是否有可能化為建築呢?」跳脫以人類為中心的觀點,平田晃久賦予建築更宏觀的視野。 從小就對生物有著濃厚興趣的他以蝴蝶為例,當蝴蝶在花朵間飛舞時,存在著一種沒有明確邊界的三度空間;同樣的,建築也不單只是內與外,人、自然與建築間的界面也應是彼此交融纏繞,所以他的建築裡,很少看到四四方方、規規矩矩的排列,而是各種「纏繞的相容性」,讓建築慢慢地把人居生活與自然連結起來,形成如同生態系般的關係。 <gallery mode="packed" heights="250">File:平田晃久01.jpg|300px|缩略图|第一展間「種籽與進化」,平田晃久以自然與生物為隱喻,發展出皺摺、線條、碎形、發酵、纏繞的相容性、生態棲位等關鍵詞。這個展間展示早期作品中,作為其發想「種籽」的草模。[https://www.shoppingdesign.com.tw/post/view/3947]File:平田晃久02.jpg|300px|缩略图|第二展間「諸島」,12件作品就像是白色大海上的12座島嶼,自第一展間的「種籽」演變進化而成。[https://www.shoppingdesign.com.tw/post/view/3947]File:平田晃久03.jpg|300px|缩略图|攝影/Stephie © Shopping Design[https://www.shoppingdesign.com.tw/post/view/3947]File:平田晃久04.jpg|300px|缩略图|攝影/Stephie © Shopping Design[https://www.shoppingdesign.com.tw/post/view/3947]File:平田晃久05.jpg|300px|缩略图|展件的呈現及安排也呼應平田晃久的「纏繞」哲學。[https://www.shoppingdesign.com.tw/post/view/3947]File:平田晃久06.jpg|300px|缩略图|人居生活與城市環境的纏繞,角度交錯的廣告招牌。[https://www.shoppingdesign.com.tw/post/view/3947]File:平田晃久07.jpg|300px|缩略图|〈八代民族傳統藝能傳承館〉(暫名)[https://www.shoppingdesign.com.tw/post/view/3947]File:平田晃久08.jpg|300px|缩略图|每個模型都配有許多螢幕,播放著設計靈感、過程,還有許多是訪談畫面。平田晃久說,這些建築都不是自家工作室單獨就可以完成的,他們也經常居民、在地人或相關人士溝通訪談,從中了解或激發設計時的想法。[https://www.shoppingdesign.com.tw/post/view/3947]File:平田晃久09.jpg|300px|缩略图|〈太田市美術館・圖書館〉在設計初期就與當地居民及營運單位多次討論,過程也透過模型於展場中呈現。[https://www.shoppingdesign.com.tw/post/view/3947]]]File:平田晃久10.jpg|300px|缩略图|攝影/Stephie © Shopping Design[https://www.shoppingdesign.com.tw/post/view/3947]File:平田晃久11.jpg|300px|缩略图|〈Foam Form〉為高雄興建的海洋文化及流行音樂中心競圖所做的設計。為了彰顯港灣地區介於海洋與陸地之間的場所性,以液體與氣體的混合物「泡沫」作為建築設計意象。[https://www.shoppingdesign.com.tw/post/view/3947]File:平田晃久12.jpg|300px|缩略图|〈Taipei Complex〉[https://www.shoppingdesign.com.tw/post/view/3947]File:平田晃久14.jpg|300px|缩略图|〈富富話合〉[https://www.shoppingdesign.com.tw/post/view/3947]File:平田晃久15.jpg|300px|缩略图|〈富富話合〉[https://www.shoppingdesign.com.tw/post/view/3947]File:平田晃久16.jpg|300px|缩略图|〈Tree-ness House〉[https://www.shoppingdesign.com.tw/post/view/3947]File:平田晃久17.jpg|300px|缩略图|〈Tree-ness House〉[https://www.shoppingdesign.com.tw/post/view/3947]File:平田晃久18.jpg|300px|缩略图|〈Tree-ness House〉實景[https://www.shoppingdesign.com.tw/post/view/3947]File:平田晃久19.jpg|300px|缩略图|參與臺南市美術館競圖所設計的〈丘谷之森〉,與第一名失之交臂,奪得第二名。後來這個展現地域特性的設計在〈Overlap House〉實現了。[https://www.shoppingdesign.com.tw/post/view/3947]File:平田晃久20.jpg|300px|缩略图|〈Overlap House〉像是把順著基地前方的坡道,將其延伸進屋內一般,坡道沿著建築體外圍螺旋般攀升而上,行程交錯堆疊起來的三戶住宅通道,同時也是戶外梯。[https://www.shoppingdesign.com.tw/post/view/3947]File:平田晃久21.jpg|300px|缩略图|展間的結尾,是平田晃久對建築的想法。在長長的文字引導的動線中,邀觀者細細思考回想。[https://www.shoppingdesign.com.tw/post/view/3947]</gallery> 展現「纏繞」哲學,12件作品精采呈現在這次展出的多件近年具代表性的作品中,都能見到「纏繞」的概念展現其中。像是融合了美術館與圖書館空間機能的〈太田市美術館‧圖書館〉(2017),在設計初步階段,就邀請市民和營運單位進行多次討論,展現其開放包容的理念,也為作品帶來精采的成果。 人間與自然並非相對的二元對立展覽由日本重量級知名建築學者五十嵐太郎擔任策展顧問,市川紘司擔任策展人,以「人間自然(Human Nature)」為名。中文裡,「人間」指人世間,不過在日文裡,「人間」指的是「人類」,展覽名稱想帶出的意涵,即「人間與自然並非相對的二元對立」,而是可以依照不同脈絡來解釋,就如同平田晃久所抱持的創作理念——開放且包容。透過展出的作品,再回頭反思兩者之間的關係,體會在平田晃久如生態系般的建築,遇見新的人為自然。 這次展覽也規劃了多場系列活動,帶來更多元角度的深度討論,包含開幕首日3月16日僅此一場的平田晃久專題演講及策展人對談(已額滿),以及由策展顧問五十嵐太郎企劃的「臺日新銳建築師交流論壇」,邀請日本與台灣的新銳建築師進行交流,於4月至6月每月一場輪番上陣,一窺亞洲地區新銳建築之時代切片。   ==个 展==
说起平田晃久(Akihisa Hirata),可能对日本建筑圈不太熟悉的朋友会表示很陌生。的确,相比于他事业上的恩师[[伊东丰雄]],平田在中国似乎正处于一种“作品红人不红”的状况,甚至于各大平台但凡有介绍他的文章,也不免俗地会加上一些诸如“伊东的学生”这样的字眼。
将建筑和其中的人群视为一个有机体的观念似乎与日本战后兴起的新陈代谢派理论一脉相承。在讲座开始前的采访中,平田晃久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证实了这一点。“我的建筑确实受到了新陈代谢派的影响,当时这种派别具有一定的机械性,我在这一基础上有了新的世界观,重新认识了自然和人工。”平田晃久告诉记者。他的建筑理论融合了日本前代建筑师的思想以及他对于大自然的兴趣,“比如蝴蝶在飞舞时,没有人知道它会飞向什么方向,但是会有一种’交融’的状态,需要外部的事物融入自己的环境,又要有更多留白的余地。花与花之间、枝叶与枝叶之间都有空隙,这些空隙也有它们的存在感。”平田晃久认为,把这种“交融”融入建筑的话,就意味着建筑要融入自然,同时自然周边的所有存在又可以反过来影响建筑,成为建筑的一部分。“我非常希望对周边环境的这种认知能产生一种机制,不断蕴生出对建筑的新的理解,由此才能产生蕴生出新的有生命力的建筑作品。” <ref>[http://mini.eastday.com/a/181019181337985.html 日本建筑师平田晃久:在蝴蝶、蚂蚁、雨滴中发现建筑的新形式] 澎湃新闻网,2018-10-19</ref>
 
[[File:设计主张.jpg|缩略图|left|350px|frame|[https://image.damanwoo.com/files/media/t/r/e/e/n/e/s/s/h/o/tree-ness-house-by-akihisa-vincent-hecht-photography-10.jpg 树木之家 ​​原图链接] [https://www.damanwoo.com/node/91474 來自大人物网]]]
 
[http://m.trueart.com/20113442/event/49_1493.html?is_hot=1 <img src="http://s1.trueart.com/20181008/133459425.jpg" alt="平田晃久" style="right;width:400px;"><br> ] 图片來自上海当代博物馆
 
 
==簡歷==
* 2013年 Energetic Energies, LEXUS -amazing flow-, MORI TRUST GARDEN TORA4
{{DEFAULTSORT:Hirata}}
 
==視頻==
{{reflist}}
[[categoryCategory:建築師]][[Category:日本 人]][[Category:人文社科藝術人物]][[Category:920 建築 藝術總論]]
2,59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