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年较差是中国气候学的一个名词术语。

汉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没有间断的古老文字系统[1],直到现在我们仍在使用。其不单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表述用具,更是五千年悠久文明的记录者、传承者。可以说,汉文字是中华民族古老悠久、博大精深文明的“活化石[2]”。

目录

名词解释

年较差是一年中,气温、降水、气压、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年平均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也称年振幅。气温年较差是研究最多的。气温年较差是划分气候类型的重要依据。海洋性气候冬暖夏凉,气候宜人;大陆性气候冬寒夏热。

气温年较差是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气温年较差的大小与纬度、海陆分布等有关。赤道附近,昼夜长短几乎相等,最热月和最冷月热量收支相差不大,气温年较差很小;到高纬度地区,冬夏分明,气温的年较差很大。同一纬度的海陆相比,大陆冬夏两季热量收支的差值比海洋大,所以大陆上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很多。通常,温带海洋上年较差为11℃,大陆上年较差可达到20~60℃。

根据气温年较差的大小和最高、最低值出现的时间,可将气温的年变化按纬度分为四种。

(1)赤道型。其特征是一年中有两个最高值,分别出现在春分和秋分以后。两个最低值出现在冬至和夏至以后。赤道的年较差很小,在海洋上只有约1℃,大陆上有5~10℃。

(2)热带型。其特征是一年中有一个最高(在夏至以后)和一个最低(在冬至以后),年较差不大(但大于赤道型),海洋上一般为5℃,陆地上约20℃。

(3)温带型。其特征是一年中有一个最高值(出现在夏至后的7月)。一个最低值(出现在冬至后的1月)。其年较差较大,并随纬度的增加而加大。海洋上年较差为10~15℃,大陆上一般为40~50℃,最大可达60℃。此外,海洋上极值出现的时间比大陆晚,最高值出现在8月,最低值出现在2月。

(4)极地型。其特征是一年中有一次最高值和一次最低值,冬季长而冷,夏季短而暖,年较差很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