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广西桂林

桂林是世界著名风景游览城市、万年智慧圣地,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对外开放国际旅游城市、全国旅游创新发展先行区和国际旅游综合交通枢纽,截至2019年,全市下辖6区10县、代管1个县级市、总面积2.78万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6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530余万,城镇人口247.34万人,城镇化率55%。

桂林地处中国华南,湘桂走廊南端,是中央军委桂林联勤保障中心驻地、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中国旅游业态风向标,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永久举办地,是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与东盟自由贸易区战略交汇的重要节点城市。

桂林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西历史上最早的文化教育中心,1201年,著名诗人王正功赋诗“桂林山水甲天下”。拥有世界自然遗产桂林山水、世界灌溉遗产灵渠,甑皮岩是桂林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万年智慧”的历史文化名片,甑皮岩发现的陶雏器填补世界陶器起源空白,是中国制陶技术重要的起源地之一。桂林是广西重要高校集聚区,拥有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理工大学、桂林医学院、陆军特种作战学院等16所高校。ESI学科1%入选高校4所,入选高校位居广西第一,第四轮学科评估32个学科入选。

2012年1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把建设桂林国际旅游胜地作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2020年将桂林发展为世界一流国际旅游城市。2020年7月,世界漂流世锦赛将在桂林举行。

目录

历史沿革

桂林国际旅游胜地

桂林是具有万年历史的人类智慧圣地,桂林历史可上溯到距今12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在距今约一万年前,根据市区宝积岩和甑皮岩洞穴发现的遗物考证,甑皮岩人已进入母系氏族社会阶段。 夏商周时期,这里是“百越人”的居住地。 春秋战国时期,岭南称百越之地,桂林属百越的一部分。公元前214年,秦王朝征服百越,在岭南设置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开凿灵渠,沟通湘、漓二水后,桂林便成为“南连海域,北达中原”的重镇。秦始皇统一岭南后,桂林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地位越来越突显。“桂林”之名,始于秦代,桂林郡因当地盛产玉桂而成名,这是“桂林”名称的最早起源,但郡治不在今天的桂林市。

桂林风景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今桂林设始安县,隶属荆州零陵郡。东汉改属始安侯国。三国先属蜀,后归吴。甘露元年(265年),置始安郡始安县,郡县治所都在今之桂林。南朝改为桂州。 隋唐时属岭南桂州总管府。唐武德四年(621年),李靖修城于独秀峰南。

贞观八年(634年),改名临桂县,属桂州始安郡。光化三年(900年),属静江节度。唐初地方设州、县。岭南45州分属广州桂州容州邕州安南5个都督府(又称岭南五管)。655年以后,5府皆隶于广州,长官称为五府(管)经略使,由广州刺史兼任。

肃宗至德六年(756年),升五府经略使为岭南节度使。懿宗咸通三年(862年),岭南道划分为东、西道,东道治广州,西道治邕州。

五代十国先后属楚和南汉的桂州。

宋时,前属广南西路桂州,后属静江府。宋代地方行政制度分路、州(府、军)、县三级。

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广南路分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东路治所在广州,西路治所在桂州。

桂林漓江

元时,改广西行中书省静江路,故桂林在南宋、元时期又称为“静江”。明朝,朱元璋的侄孙朱守谦被封为靖江王,藩国桂林。明洪武五年(公元372年)修建府第,洪武五年,明朝政府改静江府为桂林府,布政使司、府、县三级地方政权的治所仍置于桂林。

清代沿明旧制,桂林仍是广西全省的政治、文化中心。

民国时属广西省,1914年改名桂林县。1944年11月至1945年7月28日,为日寇占领,光复后仍为广西省辖市,民国历史上长期为广西省会。

1949年11月22日桂林解放,为广西省辖市。

1958年改称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辖桂林辖桂城区和郊区。

1981年7月、1983年10月阳朔县、临桂县分别划归桂林市管辖。城区和郊区。

1996年12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桂林实施部分区划调整,将郊区更名为雁山区。

1998年9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桂林市和桂林地区合并,组建新的桂林市。

行政区划

桂林市区

1981年7月、1983年10月阳朔县、临桂县分别划归桂林市管辖。

1990年2月3日,撤销恭城县,设立恭城瑶族自治县。

1995年起资源县为自治县待遇县。

1996年12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桂林实施部分区划调整,将郊区更名为雁山区。

1998年9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桂林市和桂林地区合并,组建新的桂林市。

2013年《国务院关于同意广西壮族自治区调整桂林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同意撤销临桂县,设立桂林市临桂区;同意桂林市人民政府驻地由现址象山区五美路16号,搬迁至临桂区西城中路69号。

2018年8月17日,根据民政部的相关批复要求,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发出《关于撤销荔浦县设立县级荔浦市的通知》,撤销荔浦县,设立县级荔浦市,以原荔浦县的行政区域为荔浦市的行政区域,荔浦人民政府驻荔浦镇滨江6号。荔浦市由自治区直辖,桂林市代管。

桂林阳朔

截至2019年底,桂林市辖秀峰、叠彩、象山、七星、雁山、临桂6个区,1个荔浦县级市,及阳朔灵川全州兴安永福灌阳龙胜资源平乐、恭城10个县(自治县)。区县下辖13个街道办事处,86个镇、48个乡其中有15个民族乡,23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654个村民委员会。市人民政府驻临桂区。[1]

桂林市行政区划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桂林市位于南岭山系西南部,地处湘桂走廊南端,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地处东经109°36′50″—111°29′30″,北纬24°15′23″—26°23′30″,境域南北长236公里、东西宽189公里。北部及东北部与湖南省交界,东南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接壤,南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及来宾市毗邻,西部及西南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相接,总面积2.77万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866.36平方公里),占广西壮族自治区总面积的11.74%。

地形地貌

桂林风景

桂林市位于南岭山系西南部、桂林—阳朔岩溶盆地北端中部,处在“湘桂夹道”中。地形为西部、北部及东南部高,中部较低。以中山或低中山地形为主,山峰海拔多在1000米,越城岭主峰猫儿山海拔2141.5米,称华南第一峰。平乐县海拔低至97米。山峰与盆地间的相对高差为600~1600米,坡度20°~45°。市区东西两侧为低山丘陵地形,海拔标高300~600米,相对高差200~300米;南北两端为低缓的丘陵。岗垄丘地形,海拔标高160~200米,相对高差10~20米,中部为典型的岩溶地貌,峰奇水美,呈现为岩溶峰林及地势开阔平坦的孤峰平原和河谷阶地,地面海拔标高150~160米,峰顶标高200~300米。

气候

桂林阳朔西街

桂林地处低纬,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夏长冬短,四季分明且雨热基本同季,气候条件十分优越,唐代诗人杜甫以“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赞誉桂林的气候。桂林三冬少雪,四季常花,(1981—2010年)年平均气温接近19.1摄氏度。7、8两月最热,平均气温为28摄氏度左右,1、2两月最冷,平均气温为9摄氏度左右,最低气温偶尔降到0摄氏度以下,年平均降水日数166天,连续降水最长日数30天,年平均降雨量1887.6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6%。全年风向以偏北风为主,平均风速为2.2~2.7米/秒,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447.1小时,平均气压为995.1百帕。

水文

桂林文旅小镇

桂林市处于西江支流的桂江流域,集雨面积19288平方公里。桂江上游的漓江和湘江有运河(灵渠)沟通。境内漓江流域面积12565平方公里,干流长295.27千米,实测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28.95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408.9立方米/秒。桂江下游马江站,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75亿立方米;汛期流量为145.2亿立方米,占年径流量的81%;平均含沙量为0.13千克/立方米,侵蚀模数为129吨/平方公里。漓江自北向南蜿蜒流淌,其主要支流有桃花江、小东江、南溪河、良丰河(相思江)、宁远河。长江水系的支流分布在市东北部的资源县,在区内流域面积8283平方公里,占广西总面积的3.5%。在流域面积内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30条,总径流量为93.1亿立方米,占全区总径流量的5%,径流深1124毫米;主要河流有湘江和资水,流入湖南的洞庭湖,归流长江。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桂林市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已发现可利用矿产48种,其中查明有一定资源储量并开发利用的矿产40种。在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中有17种位居全区前列。其中,滑石矿质量居世界前列,探明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列;铅锌、铌钽花岗岩石灰岩大理岩重晶石矿泉水等资源前景较好;滑石大理岩花岗岩石灰岩、萤石、矿泉水及鸡血石等具有较大开发潜力。

动物资源

桂林一院两馆

桂林市境内野生动物繁多,陆栖脊椎野生动物约545种,其中两栖类36种,爬行类58种,鸟类375种,兽类76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动物69种,包括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金雕、蟒蛇、豹、云豹、林麝7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植物资源

桂林市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70.91%。各县森林覆盖率达55.3%~78.8%,龙胜县是广西第一个绿化达标县。全市建有森林旅游景区50多个,主要分布在龙胜、资源两县和花坪、猫儿山、千家洞、海洋山自然保区和10多个国有林场中。

桂林市有高等植物1000多种,包括银杉、银杏等名贵树种;自然植被以马尾松为主,市区以桂花树为主,桂花是桂林市的市花。林业主产杉木和毛竹,桂林市森林面积121.56万公顷,森林储蓄量3774.42万立方米,每年可提供木材40余万立方米、毛竹1600多万根。

人口

桂林阳朔

2019年末,桂林市户籍总人口540.6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06.62万人;常住人口511.2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60.2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0.90%。常住人口出生率12.37‰,死亡率6.51‰,自然增长率5.86‰。 桂林有壮族、瑶族、回族、苗族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达73.47万。

政治

桂林桂北民居

2019年,桂林市生产总值(GDP)2105.5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6.0%;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7.2%;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6.5%。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3.1%、22.6%和54.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0.8%、24.9%和54.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1294元,比上年增长5.9%。 2019年,桂林市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3.4%;商品零售价格上涨3.2%。年末城镇新增就业人数4.4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66%。城镇失业再就业人数1.40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75万人。 2019年,桂林市组织财政收入258.79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2.79亿元,税收收入181.32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96.03亿元。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5.21万户,年末市场主体总数达31.61万户,同比增长10.0%。

第一产业

桂林阳朔西街

2019年,桂林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1%。其中,种植业产值增长9.1%;林业产值增长6.1%;畜牧业产值下降5.9%;渔业产值增长5.0%,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增长10.6%。 2019年末,桂林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1.49万公顷,比上年增长 0.7%。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542.43万千瓦,增长2.8%。农用化肥使用量(按实物量计) 68.48万吨,下降1.8%;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0.29万吨,增长1.5%;农药使用量(按实物量计)0.78万吨,增长0.8%。 2019年,桂林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69.09万公顷,比上年下降1.1%。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3.0万公顷,下降2.1%;经济作物播种面积 7.13万公顷,增长3.0%。全年粮食总产量169.00万吨,下降4.0%。水果总产量678.29万吨,增长20.4%;蔬菜产量 499.60万吨,增长2.9%。 2019年,桂林市肉类总产量50.54万吨,比上年下降9.1%;生猪出栏342.50万头,下降22.4%;家禽出栏1.36亿羽,增长15.2%;水产品产量10.08万吨,增长5.1%。

第二产业

桂林龙胜梯田

2019年,桂林市全部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0%。全部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4%。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增长16.7%,集体企业增长14.0%,股份制企业增长5.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30.6%;分门类看,采矿业增长6.2%,制造业增长4.3%,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9.2%;从产业结构看,高技术行业增长4.0%,高耗能行业增长2.5%。 2019年,桂林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0.3%,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21.7%,汽车制造业增长44.0%,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10.3%,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增长42.4%,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7.2%,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0.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1%,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7.0%,非金属矿采选业增长5.1%。 2019年,桂林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比上年增长6.3%,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1.7%,集体企业增长30.5%,非公企业增长5.8%。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增长0.5%;规模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6.37%。 2019年,桂林市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0%。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实现总产值增长19.2%。

第三产业

2019年,桂林市房地产开发房屋施工面积2845.16万平方米,增长15.8%。其中,年内新开工面积934.96万平方米,增长53.9%。房屋竣工面积87.95万平方米,下降16.6%;其中住宅67.05万平方米,下降8.2%。商品房销售面积701.77万平方米,增长17.9%;其中住宅651.90万平方米,增长19.2%。商品房销售额450.80亿元,增长22.3%;其中住宅409.91亿元,增长28.5%。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103.82万平方米,下降2.3%;其中住宅57.10万平方米,下降17.2%。 2019年,桂林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95.20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901.33亿元,增长 9.8%;乡村消费品零售总额193.87亿元,增长11.1%。 2019年,桂林市限额以上批发业销售额357.37 亿元,增长10.0%;限额以上零售业销售额196.39 亿元,增长6.8%;限额以上住宿业营业额21.27 亿元,同比增长1.8%;限额以上餐饮业营业额 12.10 亿元,同比增长15.8%。 2019年,桂林市在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增长4.1%,烟酒类增长2.4%,化妆品类增长11.5%,金银珠宝类增长11.4%,书报杂志类增长14.2 %,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7%,中西药品类增长25.5%,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20.3%,家具类增长15.7%,煤炭及制品类下降12.3%,机电产品及设备类增长57.2%,汽车类增长1.4%。 2019年,桂林市外贸进出口总额70.58亿元,比上年下降2.6%。其中,出口62.30亿元,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进口8.28亿元,下降18.6%。 2019年,桂林市内资区外到位资金832.67亿元,全市实施内资项目522个,新签内资项目233个,总投资额761.5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6272万美元。[2]

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

2019年,桂林市登记科技成果206项,同比增长67.5%;获科技进步奖39项,同比增长39.3%。年内签订技术登记合同124件,合同成交额5825.36万元,技术交易额5360.17万元。受理专利申请5149项,专利授权2541项,其中发明542项。

教育事业

2019年,桂林市有普通中学214所,专任教师1.76万人,当年招生9.37万人,在校生26.37万人,毕业生7.67万人;其中,普通高中58所,专任教师5694人,当年招生3.01万人,在校生8.50万人,毕业生2.56万人。有普通小学537所,专任教师2.35万人,当年招生7.33万人,在校生39.93万人,毕业生6.32万人。全市小学入学率103.95%,全市小学毕业升初中比例100%,高中三年毛入学率92.3%。有幼儿园1050所,专任教师8695人,在园幼儿18.14万人。有社会办学校72所,在校学生5.60万人。有特殊教育学校10所,在校学生1159人,专任教师195人。全年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3500人。

文化事业

2019年,桂林市共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9个,国内演出1230场次,文艺组团出访4次。各类电影放映单位35个,全年放映电影24.75万场次。公共图书馆14个,藏书497.77万册。文化馆及艺术馆18个。博物馆27个,接待观众469.90万人次。年末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32%,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06%。

医疗卫生

2019年,桂林市共有各类卫生医疗机构4632所。其中,医院73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3所,卫生监督所18所,乡镇卫生院14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3所,村卫生室2935所。卫生机构床位2.46万张,其中,医院1.79万张。全市卫生技术人员3.54万人,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1.26万人,注册护士(师)1.56万人。

体育事业

2019年,桂林市全市体育场馆41个,全年向上级输送各类运动员76人。在各类大赛中获国际比赛8枚奖牌,其中5枚金牌,2枚银牌,1枚铜牌;获全国比赛77枚奖牌,其中19枚金牌,22枚银牌,36枚铜牌。

社会保障

桂林会仙湿地

2019年,桂林市参加居民基本养老保险206.98万人,参加职工养老保险100.39万人;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429.95万人,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77.41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45.14万人;工伤保险人数52.79万人;参加生育保险49.77万人。 2019年,桂林市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21.31万人,比上年增长18.4%,其中,城镇居民2.40万人,农村居民18.90万人。全市有社会福利院8个,床位数1372张,年末收养各类人员548人。 2020年2月12日,被民政部和财政部共同确定为第五批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

环境保护

中国国宾洞芦笛岩

2019年,桂林市水资源总量351亿立方米,全年全市用水总量38.17亿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4%。其中,生活用水4.63亿立方米,增长3.6%,工业用水3.36亿立方米,下降6.4%,农业用水29.81亿立方米,下降1.7%。污水处理厂16个,污水集中日处理能力59.60万立方米,污水处理率97.14%。生活垃圾处理厂11个,全年处理生活垃圾95.15万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截至2017年底,桂林市已建立12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42.7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5.36%,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处(猫儿山、花坪、千家洞、银竹老山资源冷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7处(海洋山、青狮潭、银殿山、寿城、架桥岭、建新、五福宝顶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集中在龙胜、兴安、资源、灵川、恭城、临桂、灌阳、阳朔、全州、永福、荔浦11个县。自然保护区类型主要以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为主,其面积占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98.86%,野生动物类型占1.13%,地质遗迹类型面积25.04公顷,总体形成了布局合理、类型较为齐全、功能相对完备的自然保护区网络。

交通运输

2019年,桂林市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2%。年末公路总里程14580公里,增长4.0%。其中,高速公路里程 691公里,增长9.9%。

公路

桂林市四通八达的公路直通广西各地和临近省份,全市拥有国道321、国道322、国道323、国道357、国道241等5条普通国道1126公里,其中国道321桂林至阳朔段已改造成高等级公路,桂柳高速公路南接柳州、南宁、北海,北达湖南;桂梧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大大缩短了桂林至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区的距离,构筑起桂北地区及湘贵川东进粤港澳最便捷的公路通道;兴安至桂林高速和灌阳至凤凰高速分别于2013年和2015年开通运营,资源至兴安高速和桂林至三江高速公路于2017年开通运营。

截至2017年底,桂林市公路总里程13596公里,公路密度49.14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二级以上公路2174公里,市、县(区)交通运输局管养里程11006公里。全市134个乡镇100%通了沥青(水泥)路;1654个建制村100%通了公路,年内新增151个建制村通水泥路,通沥青(水泥)路的建制村达1644个,全市建制村通畅率提升9.2个百分点,达到99.4%。完成村屯连通公路413.5公里。

截至2017年底,桂林市客运站92个,总建筑面积107776平米,一级站3个,二级站13个,三级站15个,四级站16个,五级站28个,等外站14个;拥有营运车辆39170辆,其中:营运客车7613辆、营运货车31557条。

桂林公路

随着2013年底湘桂铁路扩能改造工程竣工通车以及2014年底贵广高铁的开通运营,桂林迈入高铁时代,成为广西铁路交通的“新贵”,贵州、四川、云南都将以桂林为一个重要“节点”通往珠三角地区,成为连接湘、桂、黔、粤四省区乃至西南、中南、华南地区的交通枢纽,已开通直达南宁、长沙、武汉、郑州、石家庄、上海、贵阳、广州、杭州等省会城市和首都北京的动车,日均发送乘客3万人左右。

桂林与广州、贵阳、长沙、南宁4个省会城市形成两小时经济圈,辐射中南、西南、粤港澳和东盟,成为大西南区域性的重要交通枢纽。湘桂高铁与东西向的贵广高铁两条“大动脉”在桂林境内十字交会,形成“一个中心”(以桂林为中心)、联通“两泛”(泛珠三角经济区、泛北部湾经济区)“三南”(中南、华南、西南)、两到三小时到达“四省会(首府)”(广州、长沙、贵阳、南宁)的高铁交通经济圈,并融入中国-东盟自贸区。

航空

桂林两江国际机场

桂林两江国际机场位于桂林市西南临桂区的两江镇,面积4.06平方千米,飞行区等级为4F,跑道长3200米,现有航站楼面积50305平方米 [32] 。2018年9月将建设完成桂林机场T2航站楼及站坪配套设施扩建工程项目,T2航站楼建筑面积为10万平方米,站坪面积为40万平方米,配套新建31个机位(建成后机位总数达48个),满足旅客吞吐量年12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9.5万吨、飞机起降量10.12万架次。桂林机场是国家重要的旅游机场。2017年,桂林机场旅客吞吐量786.2万人次。2018年,桂林机场飞行航线96条,通航城市75个,夏秋换季后桂林机场新增及恢复至雅加达、安庆、呼和浩特、襄阳、洛阳、长治、临汾、包头、五台山、上海虹桥的航班。桂林机场国际及地区航线8条,飞行城市为雅加达、新加坡、吉隆坡、仁川、曼谷,以及香港、台北。

云轨

桂林云轨1号线已于2017年8月28日正式开工,预计2022年前完工通车。 2017年7月27日,桂林市中心城区至两江机场旅游专线试验线选线方案公布。该项目位于桂林市中心城区至两江机场,途径临桂新区。规划桂林市中心城区至两江机场旅游专线试验线走向为火车南站—联达广场—临桂大圆盘—山水公园—会展中心—两江机场,并在上述节点设站,在临桂区的部分线路走向为金水路口—临桂大圆盘—人民路—新龙路—公园北路—会展中心。

桂林云轨5号线

航运

桂林城建

桂林市主要航运江河有漓江、桂江、湘江、洛清江、资江、寻江、百寿河等7条,航道里程共541公里,其中通航里程175公里。漓江、桂江是桂林市重要的通航河流,辖区通航175公里,经梧州流入珠江通外海。 截至2017年底,桂林市共有港口码头188个,其中:旅游码头15个,货运码头3个,便民码头170个;营运船舶384艘,其中:客船264艘(旅游船舶207艘),货船84艘。

地方文化

桂林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地区,汉、壮、苗、瑶、侗、回、京、彝、水、满等多个民族和谐相处,多民族融合的地域民族文化构成了桂林城市文化一个重要特征。淳朴的民风、独特的地域文化,诸如农耕、游牧、节庆、服饰、饮食起居、婚丧、建筑、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

智慧圣地

桂林人文

桂林是具有万年历史的人类智慧圣地,是世界上唯一具有三处万年古陶遗址(甑皮岩、大岩、庙岩)的城市,也是中国发现洞穴遗址最丰富、最集中的城市之一,甑皮岩发现的“陶雏器”填补世界陶器起源空白点。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等考古学术机构誉桂林为“万年智慧圣地”。 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桂林市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万年智慧”的历史文化名片。 桂林市辖区共发现史前遗址169处,是中国发现史前文化遗址点最丰富、最集中的城市之一。大岩、螺蛳岩、新岩、象鼻岩、父子岩、塔山等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成果,建构了桂林史前文化基本序列,填补桂林史前文化多项空白,彰显了万年来桂林先民开发桂林山水胜地的智慧,建立了岭南岭北史前文化交流融合的新坐标,为研究桂林融入“多元一体”中华文明进程提供了最新的考古证据。

文化特色

语言:西南官话-桂柳话-桂林话、桂林方言、少数桂北壮语等。 广西大鼓:讲究架子功,表演潇洒利落,刚柔有致。 桂剧:桂林地方戏,广西代表性剧种之一。 广西文场:由唱腔曲牌与器乐曲牌组成。 傩戏:又名神剧。是在傩舞(俗称跳神)基础上发展傩戏:又名神剧。是在傩舞(俗称跳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桂林民歌:与劳动相联系的笛篙歌(渔歌)、山歌等;与民族相联系的龙船歌、贺郎歌、伴郎歌。 彩调剧:俗称调子、彩调、彩灯、哪嗬嗨等,属灯戏系统。 桂林杂技:主要节目有《钻地圈》、《水流星》、《狮舞》、《双顶技》、《倒立晃圈》。 零零落:杂曲类曲种。广西壮族自治区代表性曲艺形式之一。 桂林渔鼓:鼓曲类道情分类曲种。又名广西渔鼓。是广西代表性民间说唱艺术形式之一。 桂林弹词:鼓曲类弹词分类曲种。又名“广西说唱”、“广西说书”。 河灯歌节:每年的七月半(农历7月12日至14日)是资源县河灯歌节定期举办时间,资源各族人民云集县城,资江两岸三天三夜,歌声缭绕,整个县城笼入了歌海之中,十四日夜晚可领略“万盏河灯漂资江”的人间奇观。 兴安葡萄节米粉节:每年8月的中下旬,兴安人民会载歌载舞欢聚一堂,庆祝属于兴安县人自己的节日。节日期间,最为热闹的街道就属秦皇路了。 桂林山水画:是指以桂林秀美山水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画。 这些画以传统中国画为主体,以表现桂林山水自然本性的律动与意韵为目的。桂林山水画在中国山水画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在中国历史上就有很多画家画过桂林山水或以桂林山水成名,如15世纪的石涛及20世纪的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李可染等。广西老一辈画家帅础坚、阳太阳、黄独峰、涂克等也曾经创作出大批脍炙人口的优秀漓江山水作品,为漓江画派的成长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以黄格胜为首的广西一批画家,把创作重心放在描绘漓江山水和广西南方的风景上,逐渐形成了“漓江画派”。以资江山水为题村的中国当代山水画十大名家之一林之源以其独创的水墨意韵,弥补了山水画中桂北山水的丹霞风情。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青年画家高贺琪运用传统艺术的笔墨绘画技巧,以桂林山水为题材,创作了大量以禅境为表达方式的“禅意桂林画”,高贺琪的禅意桂林艺术画作清秀天成。

民俗风情=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处湘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之间,桂林文化总体来说更接近长江流域文化。桂林不仅山水风光、人文景观令人神往,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也令人迷恋。桂林方言属北方方言中西南官话桂柳片,口音与湖北、四川、贵州等地相似。桂林的建筑风格也与长江流域相似,只可惜由于上个世纪国内战乱,加上日本鬼子轰炸桂林,老式桂林传统建筑几乎全毁。 桂林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壮、回、苗、瑶、侗等28个少数民族占桂林市总人口的8.5‰左右。桂林市聚居的壮、苗、瑶、侗等少数民族,保持着古朴、奇特、多彩的民俗风情,如壮族的三月三歌节,瑶族盘王节、达努节,苗族芦笙节、拉鼓节,侗族花炮节、冬节对中外旅游者具有极大吸引力。十多个少数民族,他们虽共同生活在华夏民族的文化气氛中,却都保持着自身的风俗,包括服饰,食物,节日,宗教信仰,甚至语言文字。

桂林民族

壮族

以壮锦为标志,喜好唱歌。古有歌仙刘三姐,今有姑娘木叶歌,节庆有三月三歌节。壮族歌圩,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有着许多动人的传说。其中比较流行的是“赛歌择婿”的故事。传说在以前,有位壮族老歌手的闺女长的十分美丽,又很会唱山歌,老人希望挑选一位歌才出众的青年为婿。各地青年歌手纷纷赶来,赛歌求婚,从此就形成了定期的赛歌集会。

苗族

刺绣蜡染,工艺独特,芦笙踩堂,欢度良宵。苗族的旧年和汉族的春节相似,农历十二月下旬,家家舂糯米,买年货,出嫁的女子也随同丈夫回娘家,到正月初七才能回夫家。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祖先崇拜,每年二月初二和六月初六都做粽子祭奠。自然崇拜也占有重要地位。

回族

回族人都重视给子女受教育,包括伊斯兰教育和汉文化教育回族皆围寺而居,这是由于回族因信仰伊斯兰教所决定的。因此清真寺自然地成为回民社会的活动中心,既所宗教活动中心,也是议论大事、联络感情的中心。

瑶族

住高山区,大桶药浴,淋漓痛快,驱风去病,实属民间一绝。节庆有打旗公节(农历5月14日),粽子祭祖,祈祷丰年。龙胜境内的瑶族分为盘瑶、花瑶和红瑶。盘瑶因崇拜“盘瓠”而得名,又名过山瑶;花瑶因其妇女服饰花色花纹多而得名;红瑶妇女服装分饰衫、花衣、便衣三种,从红瑶妇女的头饰就可区分少女、未婚妇女、已婚妇女。

侗族

高超的建筑艺术,以风雨桥、鼓楼为代表。一杯拦路酒,醉人心扉。一曲拦路歌,情真意切。龙胜的侗族擅长建筑,宏伟壮观、凌厉飞扬的鼓楼和风雨桥,是侗乡重要的标识。全杉木结构,凿榫穿枋,架挑对接,吊脚悬空,不用一钉一铆,体现出一种朴素。侗族风情“月也”和拦路歌“月也”,侗语,意为集体出访做客。侗族传统交际联谊活动。时在农历正月和八月。拦路歌,侗族迎客送客时唱的歌,多用于“月也”场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