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庄姓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庄姓,中国姓氏之一,发源于河南商丘,西周时期宋国君主宋戴公为庄姓的姓氏始祖。

庄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323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115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二百零五万九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3%左右。

得姓始祖

宋戴公(?-公元前766年),子姓,名撝,字武庄。宋哀公之子,周朝宋国第十一任国君,公元前799年-公元前766年在位,在位期间跨西周、东周两个时期。 西周宋哀公元年(公元前800年),宋哀公去世,宋戴公继任国君之位。宋戴公在位期间,由正考父辅佐,爱民如子,深受万民拥戴。宋戴公三十四年(公元前766年),宋戴公去世,举行国葬,人们长途跋涉涌进都城,在墓边长跪不起,周平王特赐谥号为"戴"。

在宋戴公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其谥号为姓氏者,称戴氏;有以其名字为姓氏者,称武庄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庄氏、武氏,世代相传至今。 [1]

分支源流

源于子姓

出自西周时期宋国君主宋戴公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资治通鉴音注》等记载,两周之际的春秋初期,宋国君主名叫子撝,字武庄。

子撝在位期间,由贤臣正考父辅佐。子撝爱民如子,深受万民拥戴。

子撝在位三十四年(公元前799年~前766年),是横跨西周、东周两个时代的少数几个诸侯君主之一。他于周平王姬宜臼五年(公元前766年)逝世,当时宋国举行国葬,四面八方的人都长途跋涉涌进都城,在其灵柩边长跪不起,周平王特赐其谥号为"戴",即历史上著名的宋戴公。

《通志•氏族略》记载:"出自子姓,春秋时宋戴公,名武字庄,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王父就是祖父。宋国初任国君是微子,人称殷微子、微子开、微子启、他是商纣王的同父异母之兄,曾封于微,多次规劝纣王无效之后,愤然出走。后被周天子封于宋,为春秋时宋国始祖,传到宋戴公时,名武字庄,子孙后代便以王父字"庄"为氏。追根究底,这一支庄氏也是黄帝后裔,因为微子是汤王(武汤、天正、成烫、商汤、成唐、唐大乙、高祖乙)的后代,而汤的先祖依次是帝喾,而帝喾的父亲为蟜极,蟜极的祖父为少昊,少昊之父是玄嚣,玄嚣又是黄帝的长子。所以这一支庄氏仍然是光彩的黄帝子孙。这一支庄姓虽然出现的较早,但人口不多,仅活动在河南东部、南部一带。

源于芈姓

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君主楚庄王之后,以谥号为氏。据《急就篇》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所载,楚国君王芈旅去世后,谥号为"庄",即历史上的楚庄王。楚庄王的支庶子孙,以祖上谥号为姓,成为庄氏。庄子即其后人。

楚庄王,又称荆庄王,姓芈名旅,春秋时楚国国君。公元前613六年至公元前591年在位。即位后,伸张王权,并采取果断措施,平定权臣若敖氏的叛乱。又重用孙叔敖改革内政,兴修水利,加强战备。由于楚庄王知人善任,终于使楚国迅速强大。公元前606年,北伐陆浑之戎,陈兵周郊,使人问九鼎轻重。公元前597年,在邲(今河南省荥阳东北)大败晋军,迫使郑、陈等国归附,成为代晋而起的春秋五霸之一。他死后谥号"庄",带有严肃、敬重之意,故史称楚庄王。芈姓庄氏有2600年的历史。

源于改姓

☉朱姓改庄

朱姓的人在明末清初曾改姓庄。

☉回族改姓

据文献《中国回族大辞典》中的记载:庄氏,是回族的姓氏之一,现主要分布于海南省三亚市一带地区。

☉蒙古族汉化改姓

蒙古族乌扎喇氏改姓。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乌扎喇氏,亦称兀札喇氏、吴扎拉氏,族系庞大,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锡伯族、卦尔察女真引为姓氏者,满语为Ujara Hala,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萨哈尔察(今黑龙江北岸俄罗斯境布列亚河流域)、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叶赫(今吉林梨树)、白石(今黑龙江牡丹江镜泊湖)、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部)、瓦丹(今黑龙江牡丹江宁安)、庙噶山(今黑龙江汤原,一说在今黑龙江口俄罗斯庙街)、黑龙江沿岸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吴氏、乌氏、武氏、庄氏等。该支庄氏鼻祖为萨哈尔察部的乌扎喇•庄机达,满洲镶黄旗人,承袭兄乌扎喇•高赫德三等轻车都尉世职,平叛有功,越级晋授二等男爵,累官至副都统,其后裔子孙中有以祖名字首字的谐音汉字为汉姓者,称庄氏。

☉蒙古族阿鲁特氏改姓。阿鲁特氏世居于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Arute Hala。明、清朝时期即冠汉姓为金氏、庄氏等。该支庄氏鼻祖为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的妃子庄和皇贵妃,她是大学士阿鲁特•赛尚阿之女,也是后来清孝哲毅皇后的姑母。到了清光绪年间,庄妃晋封为皇贵妃,直到清宣统年间逝世,赐谥号为"庄和皇贵妃",其后有族人在民国初年以先祖母谥号为汉姓者,称庄氏。

☉满族改姓:

属于满族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乌雅氏,亦称吴雅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乌延部,在金国时期称女真兀颜部,以部为氏,满语为Uya Hala,汉义"猪",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乌喇(今吉林永吉)、德尔吉穆湖(今黑龙江虎林东北部)、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伯都讷(今吉林松源)、长白山区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是满族、锡伯族众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汉姓多为吴氏、乌氏、穆氏、包氏、鲍氏、黄氏、邵氏、朱氏、牛氏、庄氏等。该支庄氏鼻祖为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道光皇帝)的妃子,笔帖式乌雅•灵寿之女,初入宫为常在,累进至琳贵妃,所生之子即著名的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贝勒爱新觉罗•奕詥、贝勒爱新觉罗•奕譓。到了清咸丰年间,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咸丰皇帝)尊其为皇考琳贵太妃,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同治皇帝)尊其为皇祖琳皇贵太妃,在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逝世后,赐谥号为"庄顺皇贵妃",其后有族人以先祖母谥号为汉姓者,称庄氏。庄顺皇贵妃的族人享恩三世,在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一朝(光绪年间)封三代,皆一品大员。

⑵.满族他塔喇氏,亦称他塔拉氏,满语为Tatara Hala,汉义"众多",世居扎库木(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下营子)、安褚拉库(今松花江上游二道江流域)、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扎克丹(今辽宁抚顺)、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部)、马察(今吉林浑江西南部)、占河(今吉林双阳河流域以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东希占河畔希禅屯)、乌苏(今吉林伊通)、伊兰木(今兰州皋兰)、海州(今辽宁海城)、十方寺(今沈阳市西北石佛寺)、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长白山区等地,所冠汉姓为唐氏、谭氏、舒氏、劳氏、庄氏等。该支庄氏鼻祖为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咸丰皇帝)的妃子庄静皇贵妃,主事他塔喇•庆海之女,清咸丰元年以秀女入宫,初为贵人,累进至丽妃。到了清同治年间,清穆宗尊封其为皇考丽皇贵太妃,逝世后赐谥号为"庄静皇贵妃",其后有族人以先祖母谥号为汉姓者,称庄氏。

☉庄姓的一部分人在东汉时为了避讳汉明帝刘庄的名字,而改姓严,如庄光(字子陵)改称严光。

☉章姓改庄: 宁波镇海庄氏的远祖为章及(据现保存在上海图书馆的《蛟西庄氏宗谱》记载),他在唐末担任康州刺史。

章及生了三个儿子,小儿子章修在唐末担任福州军事判官。

章修的长子就是大名鼎鼎的章仔钧,他在唐末五代十国时的闽国官至太傅,被封为高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国、西北面行营招讨制置史。赐竭忠立志功臣、封金紫光禄大夫、武宁郡开国伯。宋庆历初被追封琅琊王,谥忠宪。他的夫人练氏被封为渤海郡君。

章仔钧有十五个儿子,章仁坦、章仁昉、章仁燧、章仁嵩、章仁彻、章仁郁、章仁政、章仁愈、章仁鉴、章仁肈、章仁皦、章仁耀、章仁佑、章仁逊、章仁辅。 章仁嵩担任朝散大夫、检校尚书、驾部郎中,宋朝赠授为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燕国公,他生了三个儿子,章文竦、章文通、章士廉。

章士廉以大理寺评事身份担任汀州宁化县县令,宋朝赠授他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密国公。章士廉生有四个儿子,章世康、章世赢、章世涣、章世渥。 章世康在宋赠殿中丞,生有三个儿子,长子章得一、次子章得贤、三子章得仁。

章得一在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陈尧咨榜进士及第,仕宋太常博士、著作佐郎,出宰乾化令,景德中调余杭令,大中祥符间知江西南安军,赠刑部尚书(浙江通志列名宦有传)。他生有二个儿子,章柬之、章隐之。

章隐之,字仲华,他在宋朝时被授封为尚书虞部员外郎,北宋皇佑四年自原籍福建浦城来到镇海(宋称定海)担任县令。因他为官廉正,当地人受到他的恩德,为他立祠祭奠他。章隐之有六个儿子,章兑、章震、章履、章需、章观、章豫。他留下次子章震在甬看守家族的香火。

章震生有二个儿子,长子章载、次子章戬,章戬很早就过世了。

章载,字任夫,他生了一个儿子章允执、字孟固(行细五)。章允执后来娶镇海畈底唐唐氏,聚家迁居至镇海清泉,章允执(细五公)就是镇海庄姓的始迁祖。 自章允执(细五公)起,镇海庄氏家族历祖则为细五公→万十三公→新七公→得五公→贵仁公。

贵仁公生五子,长子仲英公(西宅祖)、次子仲芳公(东宅祖)、三子仲华公(滃州祖)、四子仲芝公(出继陈姓)、五子仲成公(后宅祖)。

南宋时,镇海章姓人口已有800余人,形成了一个集市,以章姓人口居多,故名章市。

在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为避朱元璋之讳,改章姓为庄姓,章市也随之改为庄市。

镇海庄氏有分支散布在慈溪、舟山等地。明末庄士英进士后授官汉州知州,后辞官在福州、泉州一带经商,经营丝绸、茶叶、陶器、瓷器等行业,开创了"宁波帮"。

☉钱姓改庄:

上海川沙庄氏始祖曰钱鹤皋,本吴越钱氏。与弟钱鹤轩并仕于元,分南北二支。南钱后为庄氏。按宗谱元至正间,豪杰蜂起,钱鹤皋倡义以保松郡,被围力屈,乃退隐凤凰山,旋遭仇家之害,一门歼焉。钱鹤皋第三子钱流,匿于匠氏庄某家,幸免。因蒙其姓。侨居川城之西里,为庄氏第一世祖。庄流字天远。子庄玉字廷璞。生六子,曰庄龙,曰庄凤,曰庄鹏,为东分支。曰庄鳌,曰庄鲲,曰庄鲸,为西分支。今长人乡五图为大庄家宅,子姓繁衍。其迁居本城一支,曰庄行忠,号素庭,蓝翎布政司理问衔。曰庄行俭,号松楼,庠生,州同衔。庄行忠子庄周道,号砥廉,庠生,著有梯云轩吟草,见光绪志艺文类,胡适之父胡传曾师从庄砥廉门下。庄周道子二,长庄尔梅,号问羹,庠生。庄尔梅子庄以莅(1878-1934),字允升,庠生,江苏省会议员。皆庄天远嫡裔也。

郡望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今浙江省绍兴市。

东海郡:亦称郯郡、海州。

堂号

天水堂:以望立堂。

会稽堂:以望立堂。

东海堂:以望立堂。

南华堂:战国庄周,著《南华经》。与老子同为道家之祖,世称"老庄"。

武强堂:汉朝庄不识(《汉书》作庄不职,兹从《史记》),封武强侯。

锦绣堂:唐末,河南光州固始人庄森随王审知入闽,择居永春桃源里蓬莱山。第九世庄夏,居官有德政,南宋宁宗皇帝赐其建第于泉州府城,将其故乡鬼笑山御笔赐名为"锦绣山"。这是庄氏堂号"锦绣"的由来。

著经堂:源于战国思想家庄周事典。庄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名周。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隐于曹州之南华山,从事讲学、著述。楚威王闻其名,用厚币相聘为相,他表示宁为"孤豚",不作"牺牛",愿逍遥物外。为文汪洋恣肆,著书十万余言,号《庄子》。汉志列于道家,与老子并称为道家之祖,唐天宝初,诏号为《南华真经》。奉庄周为远祖的庄姓族裔因以"著经"为堂号。也有的叫南华堂。 [2]

参考来源

[Category:630 中国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