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庄孝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庄孝僡(1913—1995),实验胚胎学家、细胞生物学家。他在研究胚胎发育中细胞和组织的分化、诱导因子的分析、反应系统的变化以及两栖类胚胎刺激传导的能力及细胞间通讯、信息传递途径在个体发育和系统发生中的演变等方向,都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 在培养科学人才、发展同国外的学术交流、组织推动中国实验胚胎学和细胞生物学的发展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曾任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1] 。

个人生平 1913年9月23日生于山东省莒南县。 1931年考入山东大学生物系后,受到中国实验胚胎学主要创始人之一的童第周教授的熏陶,对实验胚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35年毕业留校任生物系助教。童第周是他从事科研工作的启蒙老师,经童第周引荐,1936年赴德国慕尼黑大学深造。 30年代的德国正处在实验胚胎学的黄金时代,慕尼黑大学、富莱堡大学又是当时国际著名的研究中心。庄孝僡入慕尼黑大学后,起初在动物系荷尔特弗瑞特(H.Holtfreter)博士指导下从事研究工作,1939年以优异成绩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此后,在医学院解剖系随福格特(W.Vogt)教授工作。 1942年转到德国富莱保大学任助教。1945年获得在大学授课资格,升任为讲师。 1946年底回国后任北京大学动物系教授,兼系主任及医预科主任。 1950年起为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1978年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历任室主任、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博士生导师。 1981年起兼任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系主任。 1979~1983年兼任中国科学院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所长。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54年起担任《实验生物学报》主编。他是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发起人之一,1980~1983年担任首届理事长。1983~1995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 1995年8月26日逝世于上海市 [1] 。

科学成就 编辑 庄孝僡在德国慕尼黑期间(1936~1942),完成了在实验胚胎学上有重要影响的两项工作。用活体染色法制作胚胎预定命运图的创始人福格特在1929年的经典工作中,指出原肠胚晚期内陷运动仍未完结,躯干后段和尾部中胚层仍留在表面。庄孝僡第一项具有影响的工作,是进一步用活体染色和移植等方法,完成了神经胚后段的预定命运图的绘制,精确地标明出躯干后段和尾部体节的位置。这一图谱至今仍为许多胚胎学教科书所采用。 另一项影响更为深远的工作是关于成体组织诱导专一性及胚胎区域性关系的研究。从1924年施佩曼(H.Spemann)发现“组织者”现象以来,诱导作用的化学本质成为实验胚胎学研究的焦点。由于胚胎体积太小,很难分析。不久又发现许多成体动物组织对原肠胚上胚层也有诱导作用,称为异源诱导者。各种成体组织具有一定的诱导专一性。庄孝僡在施佩曼的高足荷尔特弗瑞特博士实验室工作时,发现原来具有中胚层和神经诱导能力的组织(新鲜的蝾螈肝脏、小鼠肾脏)经过一定时期加热后,便失去中胚层诱导能力,但仍然保持神经诱导能力。这一实验表明成体组织内可能存在两种化学性质不同的诱导物质,一种是耐热的神经诱导物质;另一种是不耐热的中胚层诱导物质。这一发现掀起了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国际上探索诱导物质的热潮。经过半个世纪全世界许多实验室(包括庄孝僡及其同事)的不懈努力,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揭示中胚层诱导物质的化学本质上终于有了很大的进展。 1991年《自然》杂志(Nature,3 Jan,1991)上,在题为Molecule of the Moment的一篇评论文章中是这样开头的:“激活素(activin)是当代胚胎学家研究十分活跃的分子。这项研究开始于51年前出现的第一篇关于中胚层诱导因子的报道,这一因子在两栖类胚胎早期发育中使外胚层分化为中胚层组织。”这里所说的第一篇报道就是庄孝僡的论文(1939)。实验胚胎学大师荷尔特弗瑞特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庄是我第一个,也是最好的学生。”直到1984年,他还是这样地称颂庄孝僡。 当庄孝僡这一研究发表后不久,荷尔特弗瑞特受到德国法西斯的迫害,流亡国外。庄孝僡也就移居到弗莱堡,在施佩曼学派的另一主将Mangold的实验室工作,继续从事蝾螈神经胚期各种中胚层构造的决定和分化及其发育机制的研究。当时欧战已近尾声,在德国国内极其困难的生活条件下,庄孝僡坚持不懈地躲在地下室埋头研究工作。有一次富莱堡大学动物系受到盟军空军的轰炸,他奋不顾身地从地下室抢救出大学动物系许多珍贵的学术资料。这件事在德国同事中留下了深刻印象。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院代表团访问富莱堡大学时,还有人以敬佩的心情向代表团成员重新提到这一段往事,仍传为经久佳话。



胚胎诱导和分化 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庄孝僡辞掉德国科隆大学动物系的聘请,束装回国。在北京大学动物系主任汪敬熙教授的举荐下,就任北京大学动物系教授,1948年任动物系主任兼医预科主任。1946~1950年在北京大学期间,条件十分艰难,他除担任两个系科繁重的教学和行政事务外,还致力培养研究生,建立条件开展研究工作。1950年中国科学院在上海成立实验生物研究所,庄孝僡欣然应聘任该所发生生理研究室研究员,举家迁到上海。当时实验生物所由贝时璋任所长,童第周任副所长,朱洗任发生生理研究室主任,研究卵的成熟、受精和单性生殖问题。庄孝僡则开展随后发育阶段胚胎诱导和分化的研究,新回国的姚研究昆虫变态。可以说集萃了全国实验胚胎学的一流人才,从个体发育的各不同时期展开系统的研究,学术气氛十分活跃。 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初,庄孝僡领导的研究组,从诱导物质和反应系统两方面对胚胎诱导作用,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工作。在诱导物质方面,从哺乳类肝脏提纯了一种中胚层诱导物质(碱性蛋白质)。在把中胚层诱导物质和神经诱导物质按不同比例混合时,观察到诱导出的神经系统的区域性是由两种诱导物质的相对比值决定的。中胚层诱导物质的作用还表现出量的效应,浓度低时诱导出腹方构造(血细胞),随浓度增加逐渐出现侧面(原肾)和背方构造(脊索和体节)。在反应细胞方面,发现外胚层细胞对诱导刺激的反应随发育的进展而改变。随着外胚层的变老,诱导出的胚层种类从背方构造(脊索、肌肉)逐渐转变为侧方和腹方构造(血球)。这一项研究成果获得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但非常可惜的是,这一当时国际领先水平的并已有相当基础的研究工作,正待进一步深入开展的时候,却因“文化大革命”而被迫中断,失去了机会。 两栖类胚胎表皮有无传导能力过去曾经是一个争论未决的问题。庄孝僡及其同事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将蝾螈神经板期胚胎,经割除神经板手术后,把长成的几个无神经胚胎和一个正常胚胎前后联接在一起,形成一串首尾相连的联体,像一列“小火车”。这一实验原来的目的是想通过“火车头”——正常幼虫进食,以改善连体无神经幼虫的营养状态和延长存活时间,研究神经供应对幼虫肢体再生能力的影响。出乎意料地,在这样的联体上却发现各节“车厢”——无神经幼虫当接受刺激时,刺激可通过一种非神经的“组织”,传导到“车头”——正常幼虫,引起反应。这一十分有意义的现象,后来经过严密地实验分析,证明刺激是通过表皮传导的,说明在胚胎发育时期外胚层表皮具有传导刺激的能力。以后又与中国科学院生理研究所孙以安等合作,结合电生理学方法证明表皮传导的电活动依赖于钠离子和钙离子的转换。表皮细胞的传导能力有一个发育过程,并且是受相邻组织的诱导影响产生的。此外,还证明了表皮细胞的传导能力可能与细胞表面间隙连接的结构有关。这项研究成果获得中国科学院1983年重大科学成果奖一等奖。此后,在原有基础上,对表皮细胞兴奋性的起源和传播,胚胎神经传导出现前胚胎细胞的兴奋性、传导能力,以及原始感觉细胞与神经系统联系的通路等方面不断有新的发现。这一系统研究对细胞间通讯、信息传递途径在个体发育和系统发生中的演变都提出了新的见解。Bruce M.Carlson在所著的“Patten’sFoundation of Embryology”(1988)一书中介绍了这一研究结果。国际学术界,如美国科学院前副院长J.Ebert,英国皇家学会前会长H.Huxeley均给予高度评价,称誉为一项开创性研究。



细胞生物学 庄孝僡对中国细胞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的发展倾注了全部的精力和心血。1978年任所长后,他顺应生物学发展的趋势,致力于把一个被糟蹋得支离破碎的实验生物研究所改建为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明确研究所的学术方向是在分子和细胞水平研究细胞的生长、分化和癌变等问题,为研究所以后的发展端正了航向。1979年又发起成立中国细胞生物学会,团结和组织中国细胞生物学家,共同推动中国细胞生物学的发展,他被推选为首届理事长。自1954年《实验生物学报》(原称《中国实验生物学杂志》复刊后,他被推选为主编。在近40年期间,学报几经波折,停刊又复刊,仍能坚持至今,成为一个国内外有影响的刊物,这是和他的不畏艰辛和大力支撑分不开的。 他一向认为科学是国际性的,只有不断吸取国外的先进科技成果,结合着中国的实际和自己的基础,才能在高一层次发展中国的科学,所以他十分重视同国外的学术交流。对国外来访的学者,他都认真接待,组织交流。1984年退居第二线后,仍然对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发展和国际交往非常关心。在他和德国马普学会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执行所长施瓦茨(U.Schwarz)教授共同倡议下,1985年4月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马普客座实验室”,为中德学术交流起了积极推动作用。他是国际发育生物学会会员。曾参加过几届国际细胞生物学会学术大会,被推荐为大会顾问委员会成员。他几度访问德国,还访问过印度、美国、芬兰、瑞士、日本等国家,积极传播中国细胞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实事求是地介绍中国科学发展的情况,同时,也为年轻人创造了参加国际交流的机会。


主要论著 编辑 1 Chuang Hsiaohui. Spezifische Induktionsleistungen von Leber und Niere im Explantatversuch. Biol. Zbl, 1938 (58): 472-430. 2 Chuang Hsiao-hui. Induktionsleitungen von frischen und gekochten Organteilen(Niere,Leber) nach ihrer verpflanzung in Explantate und verschiedene wirtsregionen von Tritonkeimen. Roux' Arch. Entw-mech, 1939(139):556-638. 3 Chuang Hsiao-hui. Weitere Versuche uber die veranderung der Induktionsleitungen von gekochten organteilen. Roux' Arch. Entw-mech, 1940(140):25-38. 4 Chuang Hsiao-hui. Uber das schicksal der induzierten organe bei lang dauernder Aufzucht. Biol. Zbl, 1941(61):483-502. 5 Chuang Hsiao-hui. Defekt-und Vitalfarbungsversuche zur Analyse der Entwicklung der kaudalen Rump fabschnitte und des Schwanzes bei Urodelen. Roux' Arch. Entw-mech,1947(143): 19-125. 6 Chuang Hsiao-hui. Grossdefekte an der Neurula von Triton zur Analyse der Formbildung und des Wachstums der Larvae und der Determination der Gewebe und Organe.Z.F.Natrforschung, 1947(26):66-71. 7 Chuang Hsiao-hui. Uber die Differenzierung des caudalen mesoderm von Triton unter verschiedenen Zuchtungsbodingungen. National Peking University, Semi-centennial Papers,College of Science,1948:143-152. 8 Chuang Hsiaohui.Uber die embryonale korperform der urodelen Amphibien.Chinese J.Exper.Biol,1951(3):74-92. 9 庄孝僡.用轻度的细胞解体研究两栖类外胚层的反应能力.实验生物学报,1955,4(2):151-186. 10 庄孝僡,曾弥白.蝾螈神经胚时期各种中胚层构造的决定和分化以及它们的发育机制.实验生物学报,1956,5(2):289-371. 11 Chuang Hsiaohui,Zeng Mi-bai.An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the determin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the mesodermal structures of neural in urodeles.Scientia sinica,1957:669-708. 12 庄孝僡,王亚辉.没有神经的蝾螈腿的再生.实验生物学报,1956,5(1):137-139. 13 庄孝僡.蝾螈胚胎中影响耳囊发育的因素.实验生物学报,1959,6(4):327-357. 14 庄孝僡,戴荣禧.关于两栖类胚胎表皮的传导能力.科学通报,1961,(12):41-43. 15 庄孝僡,王亚辉,曾弥白.蝌蚪提取物的诱导作用.科学通报,1962,(2):36-37. 16 庄孝僡.哺乳类肝脏中胚层诱导物质的研究.Ⅱ.酒精及热处理对诱导能力的影响.实验生物学报,1963,8(3-4):370-387. 17 庄孝僡.关于胚胎诱导的几个问题.科学通报,1963,(12):22-32. 18 庄孝僡,庞诗宜,潘玉芝.胚胎细胞高尔基体的电子显微镜观察.科学通报,1966,17(12):548-551. 19 曾弥白,庄孝僡.胚胎细胞在诱导过程中的电子显微镜观察.科学通报,1966,17(12):552-557 20 庄孝僡,武玮璘,孙以安.关于有尾类非典型胚胎表皮的传导能力.实验生物学报,1982,15(3):255-263. 21 庄孝僡,王玮璘,孙以安.蝾螈胚胎表皮兴奋性和传导能力的出现和消失.实验生物学报,1982,15(4):493-501. 22 Chuang-Tseng M.P,Chuang H H,Sandri c,et al.Gap junctions and impulse propagation in embryonic epithelium of Amphibia.Cell and Tissue Research,1982,(225):249-258. 23 庄孝僡,武玮璘,孙以安.中胚层在有尾类胚胎表皮传导中的作用(简报).实验生物学报,1983,16(2):235-239. 24高慧,庄孝僡.东方蝾螈早期原肠胚外胚层细胞的细胞周期与反应能力:Ⅰ外胚层细胞的细胞周期和细胞同步化。实验生物学报,1984,17(3):337-343. 25高慧,庄孝僡.东方蝾螈早期原肠胚外胚层细胞的细胞周期与反应能力:Ⅱ阻断细胞周期后的反应能力.实验生物学报,1984,17(3):345-353. 26 高慧,庄孝僡.东方蝾螈早期原肠胚外胚层细胞的细胞周期与反应能力:Ⅲ在不同时期中的反应能力.实验生物学报,1984,17(3):355-367. 27 Chuang H H,Chuang-Tseng M P,Wu W L,et al.Coupling of gap junctions by induction of impulse conductivity in cultured epithelium of newt embryo(Cynops orientalis).Cell and Tissue Research,1985,241:25-29. 28 庄孝僡,武伟璘.用异龄移值研究有尾类胚胎表皮传导能力的出现和消失.实验生物学报,1985,18(2):251-262. 29 戴荣禧,庄孝僡.Rohon-Beard细胞在东方蝾螈神经胚中的定位.实验生物学报,1986,19(2):241-253. 30 戴荣禧,庄孝僡.关于Rohon-Beard细胞的功能发育及其与胚胎早期行为的关系.实验生物学报,1986,19(3)355-368. 31 武玮璘,陈艳华,庄孝僡.关于有尾类胚胎的表皮及非典型表皮的兴奋性.实验生物学报,1987,20(1):77-87. 32 武玮璘,庄孝僡.影响有尾类离体胚胎表皮细胞兴奋性的实验.实验生物学报,1989,22(1):111-122. 33 武玮璘,庄孝僡.代谢抑制剂对有尾类胚胎表皮细胞兴奋性的影响.实验生物学报,1990,23:341-249. 34 Wu Weilin,Chuang Hsiao hui.Exogeneous energy supply and excitability of cells in embryonic atypical epidermis of Cynops cultured in vitro.Cell Research,1990,(1):95-104. 35 庄孝僡.从胡克到细胞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杂志,1986,8(1):1-6. 36 庄孝僡.从蝾螈肌细胞的发育看胚胎细胞的决定和分化.细胞生物学杂志,1990,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