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库木吐喇千佛洞

增加 110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库木吐喇千佛洞.jpeg|320px|缩略图|右|<big>库木吐喇千佛洞</big>[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106/283dd453ea424c45a8c4ec886991c7d0_th.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123604517_501362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 库木吐喇千佛洞 ''' 又称库木吐喇石窟、库木吐拉石窟。位于库车城西南约30公里处,从 [[ 渭干河 ]][[ 龙口水电站 ]] 北上2公里处,分布于库木吐拉村的北面绵延长3公里渭干河崖壁上,共有112个石窟。
库木吐拉石窟开凿时期较克孜尔石窟晚,但经历 [[ 时间 ]] 越千年。这里的石窟有巨型的中心塔柱窟、殿式窟、复含式、支提窟和毗柯罗窟、僧房窟,罗汉窟等.佛寺多以5—6个中心塔柱石窟和其他窟组成. 石窟内相当一部分 [[ 壁画 ]] 保存得比较完好,只是近年由于水库影响受到损害,现有40多个石窟壁画得以保存,早期壁画(公元3—6世纪)融合了 [[ 犍陀罗 ]] [[ 波斯 ]] 艺术风格形成了铁线描、凹凸法、人体晕染等独特的龟兹风,壁画内容以佛因缘故事为主。布置在顶部和四壁,分层分格绘制并有龟兹文的题释,中期(7世纪)壁画反映出浓烈的汉唐风和龟兹风并存的特征,内容以千佛、列佛画多,明显转入大乘佛教系统。晚期(9世纪)壁画则为龟兹回鹘风,类似唐末宋初画风。题名款式亦厉中原风格,有的并用 [[ 汉字 ]] ,回鹘文合壁榜书。
南区的GK20窟中保留着 [[ 新疆 ]] 目前发现的惟一完好的古代泥塑佛像,亦属珍品。
==简介==
石窟大约开凿于四世纪。当佛教从 [[ 印度 ]] 和键 陀罗等地传入龟兹后,龟兹的人民在本 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外来 [[ 艺术 ]] 的有益成分,创造出了具有时代特点和民族风格的艺术形式。洞窟的早期壁画属于 南北朝时代,而唐代的壁画内容则以经变故事为主,与敦煌 莫高窟的十分相似。晚唐的壁画间常有汉文和 回鹘文的榜题。第46窟夹子本生图,采用较粗的线条勾勒轮廓,内部以 赭石平涂,极富立体感。龟兹 [[ 画家 ]] 还从自己的 [[ 生活 ]] 实践出发,让佛和菩萨披上龟兹的 [[ 服装 ]] ,被称为“双领下垂”式的大衣。在绘画的技法上,“用笔劲紧,如屈铁盘丝”。第32窟残存“涅盘变”中的举哀菩萨,线条圆润,流畅柔和,是“屈铁盘丝”式线条的代表之作。
约5 ~ 11 ~11 世纪佛教 石窟寺。在中国新疆 [[库车市| 库车县 ]] 城西20公里。库木吐喇系 维吾尔语译音,意为“沙漠中的 烽火台”。石窟开凿在木札提河( 渭干河) 东岸的山崖上 (见图) 。山崖由砾石和砂土沉积而成, 结构松散。窟群依地势分布在间隔3公里的谷口和大沟两区, 按1984年库车县文物管理 所的分区编号, 南部的谷口区有32个洞窟, 分布在河东岸和几条山谷内,保存较完整的不足10窟。北部窟群分布在木札提河一条支流的附近,洞窟较密集, 有80个,保存较完整的不过半数。 库木吐喇石窟中,寺院佛堂占比例最大,讲堂和僧房占比例甚小,高僧骨灰堂比较多,并有明显的大小尊卑之分。石窟始凿及沿凿年代,无确切记载,据现状考察应属 3个不同时期的 [[ 文化 ]] 系统:5~8世纪中叶为龟兹系列;7~9世纪是 [[ 中原 ]] 汉系洞窟;约9世纪中晚期至10世纪或更晚为回鹘系洞窟( 石窟中出现回鹘僧人和回鹘装束的世俗供养人像) 。该石窟群明显地反映了不同文化系统共存及其互相影响互相取代的迹象,对研究新疆地区 [[ 宗教 ]][[ 艺术 ]] 的演变、发展和衰落有重要的价值 。18 。[[18 纪30 纪]]30 年代清人 谢济世《戎幕随笔》记载了当时库木吐喇石窟的情况。19世纪初, 徐松 《西域水道记》中也有记载 。20 。[[20 世纪 ]] 初,日、德、俄、法等国探险家在新疆活动时曾染指库木吐喇石窟,清理、挖掘和切割盗走了不少 珍贵文物。1949年前后,中国 [[ 学者 ]] 曾先后到这里作过调查,但尚未展开全面的考察和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库木吐喇石窟归库车县文物管理所管理,1984年归入 龟兹石窟研究所。1961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 公布为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视频==
244,072
次編輯